解读“哈耶克命题”及其启示

2011-03-19 16:27刘秀光
关键词:哈耶克金融市场主权

刘秀光

(广东白云学院经济系,广东广州510450)

解读“哈耶克命题”及其启示

刘秀光

(广东白云学院经济系,广东广州510450)

“哈耶克命题”的核心是货币的非国家化。“哈耶克命题”的基本含义是:货币与其他商品并无不同,通过私人发行者之间的竞争来供应,要好于政府的垄断发行。基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解读“哈耶克命题”获得的启示是:利用金融市场上的优胜劣汰机制和竞争机制,淘汰“劣质”金融产品、激励金融业保持并提升其特许经营权价值;创造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具有可能性,其前提条件是消除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

哈耶克命题;国家化;非国家化;国际储备货币

一、有关文献与问题提出

货币经济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诠释货币的国家化与非国家化问题。有的从资源角度出发说明货币的国家化,如费希尔认为,国家要有自己的货币,是为了对资源的节约,国家不必靠赚取外汇来建立本国的货币供给,而可以通过消耗很少的资源来制造自己的货币;有的从铸币税角度赞成货币的国家化,认为政府在发行自己的货币时征收了铸币税,为财政预算提供资金[1];有的从政权的角度解释货币的国家化,如“新货币法定论”学派认为,货币是特殊的“国家的产物”,国家具有以货币的形式征收赋税的权力,并且,政府有能力决定经济体系中的基础货币。倡导货币非国家化的著作,当属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阿瑟·塞尔登在该书第二版的序言中称,哈耶克的革命性建议是,用市场中的竞争性私人货币取代国家对货币供应的控制[2]9,通过各种货币之间相互竞争,挑选出币值长期稳定的最佳货币。我们将哈耶克的这一建议,称之为“哈耶克命题”。

如果单纯从货币职能的角度观察,货币与国家或主权似乎没有关系。如古代的耕牛、贝壳、西太平洋Uap岛上的石头货币等,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货币,而这些货币是在人们的交换中自然产生的。在没有政府干涉的货币体系中,“经济将处于‘自然的’货币体系状态之下”[3]24。但是,当货币被看作是经济参与者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时,就出现了强调国家(或政府、或中央银行,下同)对货币作用的理论观点,以“货币法定论”为代表。这种理论观点认为,货币是国家的货币,中央银行具有垄断货币发行的地位。国家在货币事务中的出现,意味着除了国家依据市场的货币需求而供给货币外,更为重要的是,货币体系和货币秩序要按照国家的意愿来构建。当一国的货币参与国际经济,尤其是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例如,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以后,无一例外的仍然带有其发行国的“国家化”色彩。

基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解读“哈耶克命题”的主要目的是,非主流观点的“哈耶克命题”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货币,究竟应该是国家化的还是非国家化的?是主权信用货币还是非主权信用货币担当国际储备货币,更有利于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解读“哈耶克命题”及其启示

尽管反对政府控制货币数量,允许一种自由的货币体系,让各种货币之间相互竞争,通过竞争挑选出币值长期稳定的最佳的货币,是一种思想超前的非主流观点。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哈耶克的这一观点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国内不同货币的竞争及其启示

1.自由竞争难以出现“最具吸引力”的通货

“自由银行学派”主张消除政府对通货和银行事务的干预,建议在金融服务业保持自由放任,对金融市场实行自由化[3]22。哈耶克赞成自由银行业运动,并且与“自由银行学派”的主张有共同之处。他倡导国内发行不同的货币,通过竞争性通货发行银行之间的竞争,能够提供一种“最具吸引力”的通货,并且可以控制通货价值的稳定[2]65。

从货币史来看,几乎各个国家都曾实行过自由银行政策。这种政策导致银行各自发行的银行券流通混乱、信用程度低下,因此极易出现银行危机。例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前,实行自由银行政策。获得银行执照不需要特殊的立法法案,若要发钞,银行仅需要在州监理署注册并在州监理署存入州或联邦政府债券。美国在实行自由银行政策时期,银行的数量激增,发行的银行券种类繁多。1811年美国仅有 88家州银行,1840年增至901家,1860年达到1 562家。不同种类的银行券超过9 000种[4]。各国频繁发生的银行危机,被认为与实行自由银行政策有很高的相关性。在此情况下,最终由政府垄断货币发行,货币的“国家化”由此而来。而哈耶克所称之“最具吸引力”的“非国家化”的通货,即使在实行自由银行政策时期的金融市场上也不曾真正出现过。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货币的国家化之所以是必要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货币是一国主权的表现。例如,政府有要求本国居民以自己的通货支付赋税的权力,有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财政、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必要,以及以自己的法律形式建立货币制度的能力。总之,“社会的货币与金融结构提供了一个指挥控制系统,有了它,社会政治力量就可以对经济实施引导与控制”[5]。

2.优胜劣汰机制与竞争机制的作用

尽管“哈耶克命题”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事实有很大差距,然而,“哈耶克命题”仍然给我们重要的启示。首先,利用金融市场上的优胜劣汰机制,淘汰那些“劣质”的金融产品。金融创新导致货币性资产的种类剧增,其数量不断扩大,这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在金融市场上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劣质”产品。这就需要利用金融市场上的优胜劣汰机制,淘汰那些“劣质”的金融产品。例如,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股票市场上盛行的“掺水股”(Water their stock),通过市场的检验发现了“掺水股”反映虚假的公司资产状况,最终被各国证券交易法禁止发行和交易;20世纪80年代的“垃圾债券”,随着发行者虚假承诺的破灭和许多举债收购公司的倒闭,被踢出了金融市场;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随着雷曼兄弟在香港发行的140多亿美元“迷你债券”骗局的败露,“迷你债券”在金融市场上已经变得臭名昭著。相比之下,在竞争的金融市场上,只有那些收益稳定的金融产品,或者真正发挥其本来功能的金融产品才是经久不衰的。其次,利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机制(当然,优胜劣汰机制与竞争机制有相同之处),激励金融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保持并提升其特许经营权价值。金融机构除了商业银行,还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抵押银行、邮政储蓄等诸多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金融机构正是利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机制,以及竞争机制对金融机构产生的激励作用,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保持并提升其特许经营权价值,同时对那些违背市场规则的金融机构给以惩罚。例如,华尔街出现的“麦道夫基金”金融丑闻、得克萨斯州斯坦福集团的金融诈骗案、雷曼兄弟的轰然倒下,以及被认为是世界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领导者——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濒临破产,这其中的金融诈骗丑闻都是被市场竞争揭露出来的,而破产或破产保护都是被市场惩罚的结果。

(二)国际间不同货币的竞争及其启示

1.国际间不同货币的竞争极易产生“霸权”

哈耶克在其《货币的非国家化》第一章,以创建一种新型欧洲货币为例,说明发行超国家的国际性货币问题。但令哈耶克担心的是,超国家的国际性货币不可能完全剥夺政府所拥有的货币垄断权。并且,西欧各成员国与超国家的货币管理当局所追求的政策,不可能达成一致。而发行单一的国际性货币,如果管理不当,在很多方面比一个国家的货币更糟[2]21。理解哈耶克所指的发行超国家的国际性货币问题,给我们的思考是,真正的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一定是真正“非主权”或“超主权”的。否则,国际间不同货币的竞争极易产生“霸权”和带有“霸权”色彩的主导货币。在现实的没有监管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在竞争中之所以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并且占据了“霸权”和主导货币的地位,就是因为包含在美元中的“主权”特征所致。

还有一些事实也说明,只要与“主权”特征的美元有某种关系,其结果都与其本意不相符合。例如,欧洲美元市场上的“欧洲美元”,通过美元化的方式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其本来的目的,要么是削弱美元的“主权”特征的影响,要么是想从美元化中获得好处,要么是让自己的本币汇率稳定,但结果都与其本意相去甚远。具体地说,第一,离岸金融市场是旨在摆脱金融管制,实现国外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交易。在欧洲美元市场上的美元,虽然不受美国法规的管制,也不受美国银行利率结构的支配,但离岸金融市场的债权人,仍是以美元所在的美联储所表明的价值标准来担当最终支付承诺的。当这种价值标准发生变化时,离岸金融市场的债权人很可能因此遭受损失。第二,拉美地区的厄瓜多尔、巴拿马、萨尔瓦多等小国,通过美元化的方式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这意味着美元成为这些国家的法偿货币,从而这些国家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货币主权,以及可观的铸币收入。总之,与美国结成货币联盟的成本,很可能超过这些小国从中获得的好处。有人形容,这些国家的经济犹如随美国经济摇摆的“墙头草”。第三,不少货币联盟在危机的冲击下纷纷解体,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屡遭投机打击,引入货币局制度的国家放弃这一制度,都与美元的关系分不开。例如,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由于美元危机和美国放弃兑换黄金的义务;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货币危机、亚洲金融危机都曾经因其汇率制度钉住美元而遭投机打击;1991年阿根廷引入货币局制度,按比索1∶1钉住美元。因为美元在90年代后期大幅升值,导致阿根廷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在比索被大规模的投机攻击下,最终不得不放弃钉住美元的货币局制度。

2.创造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能性和前提条件

从货币史上看,创造非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是有先例的,这表明创造真正的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具有可能性。如公元前46年,朱利叶斯·恺撒建立了一个12∶1的双金属比例之上的罗马货币标准。这一货币标准延续了十二个世纪以上,在罗马帝国所到之处,担负着单一记账单位的职能。像这样只担负着记账单位职能的货币,可以看作是与国家或主权没有关系的国际货币。

与美元无关的货币联盟采用共同货币,可以看作是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初级阶段。因为货币联盟采用共同货币消除了与货币兑换相关的交易成本,完全杜绝了未来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会提高经济效率[6]。虽然加入货币联盟是有成本的,但货币联盟特别是完全的货币联盟的成员国通过取消本国货币、取消中央银行及其货币政策,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了规模效益以及与“霸权国”相抗衡的能力。

“一个世界货币的胚胎”是“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称“纸黄金”)。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美元危机导致美元再也不能独立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而当时其他国家的货币又都不具备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SDR就成为补充的国际储备货币或流通手段。

1999年欧元的诞生,加速了欧洲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不过,也有观点称,欧元这样的“共同货币”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政治性驱动,而不是一个经济过程”[3]137。我们并不完全赞成这一观点。因为欧元在与美元进行政治抗衡的意义上可能是一种“政治性驱动”,但欧元对于推动欧元区经济的发展,使欧元区因欧元诞生而变为一个更为紧凑的经济实体,从这个意义上看又是一个“经济过程”。撇开欧元的诞生是“政治性驱动”还是“经济过程”的争论,这样的事实是确定的:在欧盟27个国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都不可能与美元相抗衡,但欧元的出现既成为美元的有力竞争者,又在不断削弱美元的“霸权”和主导货币地位。2002年初以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不断走强,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欧元的这些作用。

创造真正的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具有可能性,而创造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前提是消除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但是,“贯穿货币发展史的一个主题是,处于金融权力顶峰的国家总是拒绝货币改革,因为这会降低它的垄断力量”[7]21。事实确实如此。例如,1867年巴黎会议提出一个将世界货币与5个金法郎的价值相联系的方案,在随后的几次国际会议上都没有获得英国的认可,因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大国。而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凯恩斯方案”和“怀特方案”提出通过利用世界货币构建世界货币体系。这两种世界货币分别命名为“班柯”(Bancor)和“尤尼它”(Unita)。由于美元已经取代英镑成为主导货币,这时的英国转变态度接受了世界货币的方案。而美国在这次会议上却放弃了自己提出的“怀特方案”。因为,美国意识到一种世界货币的出现将以美元使用的减少为代价。于是,“美国接着使用它在这个会议上的支配性力量埋葬了世界货币的想法,把布雷顿森林安排构筑在黄金和美元的基础上”[7]22。

如前所述,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集中化趋势,将会不断强化美元在这一体系中的主导货币地位。同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只要存在着不同货币的使用和竞争,就一定存在着汇率风险和投机。主导货币或“强势货币”,以及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就必然左右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从而造成国际金融秩序的动荡。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基本途径是首先需要建立超国家的货币当局,然后由其发行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并且对国际金融实施全面监管。当前,作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8]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理应承担着超国家的货币当局的职能。但是,由于美国在 IMF的影响,导致IMF常常偏离其基本职能。因此,有经济学家批评IMF是美国财政部的一片无花果叶子,美国对于IMF的政策有着压倒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7]209。可见,要创造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首当其冲的是将IMF改革成为真正的“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进而才有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以及对国际金融的全面监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哈耶克命题”指出,国内不同货币之间的竞争会出现“最具吸引力”的通货、币值长期稳定的最佳的货币。但从货币史上看,即使在实行自由银行政策时期的金融市场上也不曾真正出现过。但从“哈耶克命题”中得到的启示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利用金融市场上的优胜劣汰机制,淘汰那些“劣质”的金融产品;利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机制,提高金融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保持并提升其特许经营权价值。

国际间不同货币的竞争极易产生“霸权”和主导货币。在没有监管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在竞争中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并且占据了“霸权”和主导货币的地位。创造“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具有可能性,而创造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前提是消除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重要途径是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其真正成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然后由其发行非主权国际储备货币,并且对国际金融实施全面监管。

[1]本杰明·M·弗里德曼,弗兰克·H·哈恩.货币经济学手册:第2卷[M].陈雨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 260.

[2]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M].姚中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3]约翰·史密森.货币经济学前沿:论争与反思[M].柳永明,王蕾,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詹姆士·R·巴茨,杰瑞德·卡普里奥,罗斯·莱文.反思银行监管[M].黄毅,张晓朴,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224.

[5]本杰明·M·弗里德曼,弗兰克·H·哈恩.货币经济学手册:第1卷[M].陈雨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68.

[6]保罗·德·格劳威.货币联盟经济学[M].汪洋,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51.

[7]罗伯特·A·蒙代尔,保罗·J·扎克.货币稳定与经济增长[M].张明,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8]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502.

[9]刘秀光.美元循环周转机制与金融危机关系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5-49.

H ayek’s proposition:interpretation and contemplations

Liu Xiuguang
(School of Economics,Guangdong Baiyu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450,China)

The core of Hayek’s proposition is currency denationalization,whose basic meaning is that currency,no different from other commodities,should be supplied by the winner in competition between private issuers,which is better than government monopoly.In light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Hayek‘s proposition suggests that the mechanism of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d that of competition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eliminate“inferior”financial products and push financial industry to maintain and enhance its value of operating concessions.It also suggest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create the non-sovereign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the precondition of which is eliminating“hegemony”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Hayek’s proposition;nationalization;denationalization;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

F821

:A

:1009-3699(2011)01-0038-04

[责任编辑 彭国庆]

2010-05-29

刘秀光(1950-),男,山东青州人,广东白云学院经济系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哈耶克金融市场主权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哈耶克法治经济思想及其方法论的批判分析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论哈耶克自由观的特征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哈耶克经济制度思想的哲学基础简析
让金融市场发力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
无法沉默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