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麦金太尔思想研究现状

2011-03-19 16:27张言亮
关键词:道德哲学麦金太尔

张言亮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国内麦金太尔思想研究现状

张言亮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伦理学家之一,麦金太尔对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推动美德伦理学复兴方面贡献巨大。一些思想敏锐的学者在他身上看到了道德哲学典范转移的征兆。国内关注麦金太尔思想的学者越来越多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中国学者对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已经超越了翻译和介绍的水平,很多学者的研究相当深入。

麦金太尔;美德伦理;道德相对主义

麦金太尔的思想强度和思想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中国学者的注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麦金太尔的一些重要著作相继被译成中文;自90年代中期以来,麦金太尔思想研究逐渐成为国内伦理学界的热点。笔者拟从麦金太尔与美德伦理学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国内麦金太尔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

(一)麦金太尔著作翻译情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麦金太尔有五本著作被介绍到中文世界,这五本著作分别是:《马尔库塞》、《追寻美德》①在中国伦理学界,A f ter Virtue一书存在两个不同的中文版译本。1995年,龚群首次将其译为《德性之后》,万俊人认为应该译为《追寻美德》,《德性之后》是对“after virtue”的误译,主要理由是:《德性之后》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德性”和“之后”两词放在一起很不合适。“virtue”的本意与“excellence”相关,指的是实现卓越的品质,所以“virtue”应该译为“美德”,“美德”比“德性”更符合“virtue”的本意,而“德性”强调更多的是“心性修养”,不符合“virtue”的本意。龚群反驳道:“after virtue”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现代是处于传统德性之后的社会;二是追寻德性,或者说追寻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所以,译其为《德性之后》对我们具有警世的意义。把“virtue”译为“德性”并没有错,在他看来,希腊文的德性和英文的“virtue”都没有“美”的含义。说“美德”实际上是对“德性”附上了一个本来没有的赞美词。在他看来,也许译为《追寻德性》更好,因为这也是麦金太尔着重强调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德性之后》译错了。以上关于A f ter Virtue书名翻译问题的争论,参见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一书“译者前言”,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百科全书派、谱系学和传统》以及《伦理学简史》。而麦金太尔在1999年完成的《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一书正在被翻译,其中部分章节已被龚群教授介绍到中文世界。麦金太尔的一些论文如《道德与爱国主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走之路》、《不可公度性、真理和儒家及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德性的对话》等也被翻译过来。这些思想文本的翻译为国内研究麦金太尔思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关于麦金太尔思想较早的系统研究

高国希是较早关注麦金太尔思想的学者之一,他从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从事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其博士论文《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在这篇论文中,高国希对麦金太尔的几部代表性著作——《追寻美德》、《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百科全书派、谱系学和传统》以及《第一原理,终极目的与当代哲学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一些创造性解读,力求客观完整地评述麦金太尔本人的理论结构和发展过程,说清楚麦金太尔思想体系是什么样子,探讨出这一学说与西方道德现实的关系②这是高国希为写作该论文提出的四个任务之一,其他三个任务分别是:探讨麦金太尔在西方伦理学中的地位;弄清他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麦金太尔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有无启发,在哪些方面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参见高国希:《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55页。。在研究麦金太尔伦理思想时,高国希着重强调麦金太尔思想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重要意义。

万俊人也是较早对麦金太尔思想发生兴趣的学者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万俊人发表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关于麦金太尔思想研究的文章。早在1995年以前,他便积极展开与麦金太尔的对话。在《道德类型学及其文化比较视镜——兼及现代伦理问题与罗尔斯和麦金太尔对话》一文中,他从道德类型学这一特殊角度出发,解读了罗尔斯和麦金太尔在这一课题上的理论得失;在综合古今中外道德类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道德类型学的理解。在《关于美德伦理的传统叙述、重述和辩述》①详见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中译本)一书的“译者序言”,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该文曾在香港《中国书评》1996年第2期上发表。一文中,万俊人对麦金太尔思想进行了详细介绍。这篇文章对于理解麦金太尔思想有重要意义。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麦金太尔的思想始终是万俊人思考当代道德问题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万俊人在《儒家美德伦理及其与麦金太尔之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差》一文中,积极就中西方在美德伦理问题上的差别与麦金太尔进行对话。麦金太尔非常赞赏万俊人这种对话的态度,并给予了积极回应。万俊人在其文章和著作中经常提到麦金太尔的思想,并将麦金太尔的思想作为其论证的依据②此类文章有:《现代社会道德合理性基础论证——兼及中国现代化运作中的道德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之间和之外》(《神州学人》1995年第12期)、《关于美德伦理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3期)、《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5期)。在《比照与透析——中西伦理学的现代视野》(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现代性的伦理话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和《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等几部著作中,万俊人都用了大量的篇幅谈论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思想。。

(三)麦金太尔与美德伦理学研究

关注麦金太尔思想的学者大多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研究麦金太尔思想,把麦金太尔作为美德伦理学在当代最为重要的一位代表人物③其实麦金太尔本人并不觉得自己是美德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人物,关于这一点,参见笔者与麦金太尔关于道德相对主义的一个访谈:《论道德相对主义:麦金太尔访谈录》(《清华哲学年鉴2008》,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笔者在与麦金太尔进行访谈的过程中,麦金太尔谈到他为什么不是一位美德伦理学家的主要理由是:美德伦理学是一种道德理论的名称,而麦金太尔本人缺乏对任何一种理论的信仰。在麦金太尔的思想中具有强烈的反理论的倾向。他在谈论美德问题的时候,也主要是从实践的内在善角度来进行的。麦金太尔本人对于创见一种理论缺乏足够的兴趣。而这一点往往被麦金太尔的研究者所忽略。当然,把麦金太尔当作当代美德伦理学复兴中的关键人物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麦金太尔在1981年所发表的《追寻美德》一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让更多的学者关注美德伦理学的问题,而且他也在一定意义上扭转了伦理学研究的方向。。而国内学者对于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追寻美德》这本书上。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有以下一些著作和论文。

王今一在其硕士论文《麦金太尔美德伦理学摄义》中,对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思想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和梳理,当然也涉及到了与麦金太尔美德伦理思想相关的一些问题,诸如“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哲学中出现的不可公度性的强调以及麦金太尔提出美德伦理的背景和关于美德伦理的一些基本内容,等等。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论文的最后部分,作者王今一还具体分析了麦金太尔所提出的美德伦理学在现代社会的可行性问题以及麦金太尔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问题。她认为,麦金太尔要把伦理学的探究路向转回到亚里士多德传统无异于新儒家希冀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做法,让人感到有一厢情愿、不切实际的勉强。万俊人在2008年所写的两篇文章——《关于美德伦理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以及《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以麦金太尔的美德理论为中心》中,都侧重以麦金太尔为美德伦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来研究美德伦理思想。他在以前写的一些与麦金太尔相关的文章中,也将麦金太尔作为美德伦理学的代表人物。李义天在其博士论文《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中,对于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孙君恒在《西方美德伦理学的复兴》一文中,论述了西方美德伦理复兴的表现、过程、原因和内容,对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思想进行了介绍。张建伟在其硕士论文《以目的论的方法重建德性伦理学——〈德性之后〉伦理学研究》中,着力从目的论的角度论述麦金太尔重建美德伦理学的努力。彭颖的硕士论文《麦金太尔德性伦理思想研究》和陈升磊的硕士论文《麦金太尔美德伦理研究》,也都集中于对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思想进行研究。王国银的《德性伦理研究》一书,对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中对于美德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介绍和梳理,在概括了美德伦理发生、发展的机制后,指出麦金太尔复兴美德伦理的思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限于篇幅,在这里并未提及涉及这一主题的所有论文或著作。

(四)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批评研究

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评振聋发聩,是其思想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因而也吸引了很多学者的注意。秦越存在其博士论文《追寻美德之路——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伦理困境的反思》中,着力考察了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危机的反思,叙述了麦金太尔解决当代道德危机的尝试,并对麦金太尔所探讨的主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在她看来,历史已成碎片,传统悄然断裂,曾经的文化与生活共同体也已被现代性冲刷得几近消失或被挤出中心而边缘化。诉诸回归美德的传统和历史,重建美德的伦理的生活语境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在此基础上,秦越存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重建问题进行了思考,指出道德合理性的深层矛盾是道德个体主义与道德共识的冲突;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求助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秦越存还对麦金太尔的其他思想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散见于她在最近几年发表的文章中①秦越存在《形上之维——一个伦理学不可或缺的维度》(《学术交流》2005年第4期)一文中,对麦金太尔道德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基础进行了探讨;在《麦金太尔的实践观及其意义》(《北方论坛》2005年第4期)中着重探讨麦金太尔的实践观及其现代意义。此外,还有《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批判》(《学术交流》2007年第2期)、《追寻美德及市民社会的超越——麦金太尔对摆脱现代社会道德危机的思考》(《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以及《麦金太尔美德伦理研究的新进展》(《哲学动态》2008年第6期)等。。前面提到的高国希的论文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徐向东在《自我、他人与道德》一书的第九章也涉及到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批评的论述。笔者在2006年曾专门就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评写过一篇硕士论文,麦金太尔如何批评现代西方道德哲学是笔者论述的重点。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麦金太尔对情感主义道德哲学的批评、对现代社会的批评、对启蒙筹划的批评、对现代社会道德探究观的批评以及对尼采的回应与批评等。笔者还剖析了麦金太尔批评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原因以及麦金太尔走出现代道德困境的尝试,等等。

姚大志在《亚里士多德还是尼采——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②与之相关的还有另一篇文章:《道德证明与现代性》(《吉林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一文中,分析了麦金太尔对启蒙谋划必定失败的论证,认为麦金太尔所指出的摆脱现代道德困境的出路既不是现代的,也不是后现代的,而是前现代的[1]。刘时工认为,麦金太尔不仅把情感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相等同,而且还错误地认为道德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启蒙运动以来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2]。刘认为麦金太尔的基本问题是过于强调了现代与古典时代的不同,而隐瞒了两个时代的相似或相同。在刘时工看来,道德虚无主义的幽灵并不仅仅在现代社会游荡。实际上,每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变的时期,必定会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声音响起。原因很简单,社会的急剧转变必定带来伦理秩序和道德生活的混乱,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因此受到极大削弱,而人们的利己之心也就彼消此长;如此一来,不择手段、巧取豪夺会一度成为社会的常态。道德虚无主义可以说是这一状态在伦理思想上的反映③刘时工对于道德虚无主义的解读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能够把柏拉图引入到对道德虚无主义这一的争论中。但其对于麦金太尔的批评却并不恰当,因为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并未涉及道德虚无主义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热烈拥抱现代性的人根本就不能接受麦金太尔的思想。他们认为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评毫无道理,正是现代道德的产生使人获得了最大的解放。传统在历史上也并没有麦金太尔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回归传统是一种削足适履的愚蠢行为,而且也根本不现实④参见党永强:《德性的困境及其超越——对麦金太尔德性观的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成海鹰:《回归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何以可能?——麦金太尔德性论研究》(《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刘莉:《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及其道德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有些学者还就麦金太尔的思想与其他道德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对比研究,也很有借鉴意义⑤参见杨泽波:《麦金太尔解决休谟伦理难题的贡献与困惑》(《现代哲学》2002年第2期)、刘光斌和周艳:《麦金太尔论德性正义的传统及现代选择——兼与罗尔斯正义观之比较》(《桂海论坛》2003年第6期)、陈伟:《对休谟正义的一种解读——从麦金太尔对休谟正义的批判谈起》(《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哈贝马斯的伦理思想研究——兼与麦金太尔相比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其他相关文章还有一些,限于篇幅,笔者无法全部提及。

(五)麦金太尔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关于麦金太尔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主要围绕着麦金太尔的社群主义思想(又译为共同体主义)倾向展开。虽然麦金太尔对于自由主义持一种批评的立场,而且很多学者也将麦金太尔视为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麦金太尔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社群主义者。寇东亮在《德性优先于权力——对社群主义伦理的一种解读》中,阐释了麦金太尔的自我观,认为麦金太尔是将自我置于社群之下来理解,对于自我的理解离不开其生活的社群。应奇在《社群主义的自我观——兼评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争》一文中,研究了麦金太尔叙事模式的自我观,认为自我既是叙事的主体,也是叙事的客体,应该在历史叙述中理解个人。刘光斌在《正义与德性的融合——麦金太尔正义理论探究》这篇硕士论文中,对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进行了详细梳理。

(六)麦金太尔的道德探究观研究

关于对麦金太尔的道德探究观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高国希在其博士论文《走出伦理困境——麦金太尔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有所涉及。王香萍在其硕士论文《麦金太尔道德哲学的方法论反思》中认真研究了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方法论,即新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笔者的硕士论文《麦金太尔对于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批评》有一章内容对于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探究观有所涉及。

(七)麦金太尔的道德形而上学思想研究

对麦金太尔道德形而上学思想的研究在国内亦不多见。胡娟在其硕士论文《“依赖性”对于道德哲学的启示——麦金太尔伦理思想研究》中,主要研究了麦金太尔在《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一书中对于人的依赖性的强调以及由此给道德哲学研究带来的一些新的启示。这篇文章对于麦金太尔在《依赖性的理性动物》一书中表达的思想进行了详细阐述,而麦金太尔在该书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建构一种新的道德形而上学。

(八)麦金太尔的合理性思想研究

谢礼圣在其博士论文《麦金太尔道德合理性思想研究》中,围绕麦金太尔的合理性思想,阐述了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思想建构,并涉及到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建构与道德相对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只是,他并不认为麦金太尔的道德思想能够克服道德相对主义。谢在《依赖性:麦金太尔伦理学的理论归宿》一文中,明确指出麦金太尔诉诸人的依赖性也根本无法克服道德相对主义。

(九)麦金太尔与道德相对主义问题研究

麦金太尔后期道德哲学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就是克服当代社会中的道德相对主义倾向。但是在《追寻美德》一书发表之后,西方很多学者不仅认为麦金太尔没有解决道德相对主义问题,反而把道德相对主义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例如美国学者David Wong在《劳特里奇哲学辞典》中编写关于“道德相对主义”词条时,就把麦金太尔当作一位道德相对主义者。很多西方学者都批评麦金太尔犯了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而国内对于麦金太尔与道德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缺乏足够重视。香港学者石元康在《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一书里的第一篇文章中探讨了麦金太尔将其理论诉诸传统所导致的相对主义问题。北京大学徐向东在《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一书的第十二章中,谈到了麦金太尔道德思想与道德相对主义的问题,认为麦金太尔思想的困境源于否认存在一种最小的道德客观性概念。杨志华在其博士论文《走向道德客观性——黑尔理性主义伦理学研究》中,认真比较了黑尔解决道德相对主义和以麦金太尔为代表的美德伦理学解决道德相对主义的方式,指出麦金太尔所提出的美德伦理思想无力解决道德相对主义问题,而黑尔的元伦理学思路却可以很好地指引人们从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突围而走向道德客观性。杨尝试着分析了为什么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思想无法解决道德相对主义,认为美德伦理的本性决定了其无法给人的行为提供指引,无法给出关于什么是正确行动的答案。万俊人在《关于美德伦理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对于麦金太尔的美德伦理思想与道德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麦金太尔对于道德相对性的强调并不意味着道德相对主义,而在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之间作出区分很有必要。除此之外,在国内少有学者注意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思想与道德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

可以说,中国学界对于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已经非常细致和深入,几乎涉及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思想的各个领域。除了这九个方面,还有一些介绍性的书评,在此不作详细论述。

综上,可见国内学术界对于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思路:一种是对他的部分思想进行复述或重述,在把握他部分思想的同时,提出对于麦金太尔这部分思想的评价,龚群是这种态度的典型代表,他不仅翻译了麦金太尔两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而且对于麦金太尔所提出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梳理①代表性文章有:《麦金太尔论社会关系、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3期)、《麦金太尔论给予和接受的德性》(《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1期)。;一种是积极主动地和麦金太尔展开学术对话,对于麦金太尔所提出的问题和价值判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态度以万俊人为代表。

纵观国内学者对于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亦可以看出如下特点:第一,对于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已经超越了翻译和介绍的水平,很多中国学者对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①关于麦金太尔思想的研究已经进入大学课堂。陈嘉映和唐文明都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研读麦金太尔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文本《追寻美德》。龚群也把麦金太尔的《西方伦理学简史》作为教材使用。很多学者在写书的过程中,都涉及到麦金太尔的许多思想内容,比如,徐向东的《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里面用了一章的内容介绍麦金太尔的思想;高国希的《道德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有一章对麦金太尔的思想进行了研究;以及前面提到的万俊人、龚群等学者。;第二,关注麦金太尔思想的学者越来越多,而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这可以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关于麦金太尔的文章看出来。在2004年9月,关于麦金太尔的文章被检索到的有100篇左右;大半年后(2010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可以检索到与麦金太尔思想相关的研究文章即有441篇之多。麦金太尔思想在中国传播速度之快由此可见一斑;第三,麦金太尔的思想仍然有很多方面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反理论的倾向、其道德探究观、其道德形而上学思想、其后期道德哲学思想与道德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等等。总之,关于麦金太尔的研究也可以很好地给中国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在建设美德伦理学和现代性伦理话语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向麦金太尔学习。国内关于麦金太尔的思想仍然需要继续深入和不断拓展下去。

[1]姚大志.亚里士多德还是尼采——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J].学习与探索,2003(3):19-22.

[2]刘时工.道德虚无主义和柏拉图的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57-62.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studies on Alasdair MacIntyre’s thoughts

Zhang Yanlia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00,China)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ethicists in the west,Alasdair MacIntyre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oral philosophy,especially the revival of virtue ethics.Acute scholars have seen in him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adigm in moral philosophy study,and MacIntyre’s thoughts have attracted growing attention of the Chinese scholars.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studies on MacIntyre’s thoughts,which is believed to have gone beyond mer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and entered into in-depth investigations.

Alasdair MacIntyre;virtue ethics;moral relativism

B15

:A

:1009-3699(2011)01-0009-05

[责任编辑 李丹葵]

2010-11-14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0LZUJBWZY067).

张言亮(1980-),男,江苏赣榆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美德伦理学和中西伦理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哲学麦金太尔
一致的平等主义者:康德种族理论与道德哲学关系辨析
宽容的力量
天 路(下)
论环境伦理学的两种探究模式
一瞬倾城
半桶橡胶汁的启示
康德道德哲学中正当优先于善的三种形式——一项以罗尔斯为参照的研究
谈康德道德哲学的现实意蕴
雨衣叫麦金托什
童话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