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公共领域建构的现实思考

2011-03-19 15:18:05张晓静季至宇
关键词:传播媒介大众媒介

张晓静 季至宇

媒介公共领域是传播技术和公众舆论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在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中,公众参与程度高,传播范围广,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媒介公共领域的建构也是传统公共领域理论在当代社会的现实应用。

一、媒介公共领域建构推动政治文明不断深化

媒介公共领域处于国家与社会的充满张力的关系之间,不可能是孤立存在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之外的。媒介公共领域构建的目的就是让媒介使用能力成为一种关键性的政治资源。

公共领域是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载《天涯》1999年第3期,第139页。当公共领域中参与讨论的公众达到一定规模时,相互的沟通就需要借助一定有传播能力的手段;大众传播媒介往往承担起了这样的中介角色。

在理想的公共领域构成中,媒介承担着联结不同的思想和观点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形态。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公共领域同样是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之下逐步向前发展的。

首先,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媒介公共领域建构的制度化空间保证。媒体通过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形成公众舆论,作为一种民意使之为权力机关所采纳和接受;同时,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与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与制衡,使之服从、服务于公众的共同意志,符合公众的共同利益。

其次,媒介公共领域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和新领域,渗透和贯彻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良性的媒介公共领域的建构应当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成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领域。媒介公共领域的建构有待于科学发展观的宏观指导,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媒介发展的宗旨,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作为媒介发展的原则。

再次,媒介公共领域建构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虚拟与现实的良性互动,自由与规范的相互促进,权利与责任的相对平衡。建构媒介公共领域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人的现实维度与虚拟维度的全面发展。

二、媒介公共领域构建与公众生活

公共领域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现方式,这个领域内的人们可以对他们所关心的话题进行自由、平等、理智的讨论①曹卫东:《从“公私分明”到“大公无私”》,载《读书》1998年第6期,第93页。;公共领域充满了公共讨论,同时这个领域也是一个社会文化领域。

(一)媒介公共领域为公众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平台

媒介公共领域的建构对公众实现政治社会化的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媒介公共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公众知情权的实现,有助于增加公众在政治进程中的参与度。媒介公共领域是公众信息交互的平台,扩展了公众了解和接受更多信息的机会;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公众接受信息更加畅通,从而加强了公共信息的透明度。

政府的相关活动被大众传播媒介用多种媒介手段储存起来,并且展示给公众,同时各个政府机构也通过媒介提供了一些公众参与政治进程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公众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手段来了解政府公务、宣传政治候选人、进行选民登记、开展民意调查、进行政治问题的探讨等等,媒介公共领域为公众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政治信息和参与政治进程的机会。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在“强国论坛”社区与网友进行交流。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新华网与网友交流;交流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上海世博会、当前经济形势、反腐败、新农合、新医改政策、物价、房价等众多社会热点问题。2010年湖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网络民意”写进了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珠海“两会”期间,广东移动开启了“手机问政”试点服务,公众可以通过手机视频直播、139说客等多种新业务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两会最受关注的重大议题。随着微博迅速流行,一些官员、两会代表乃至政府相关部门开通微博与公众沟通、交流。

(二)媒介公共领域促进民意的综合表达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现代社会中国家政治决策与执行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塑造社会公共秩序的一种基本力量,与公众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制定公共政策是现代政府分配社会价值,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主要手段。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的方式,管理经济,进行社会分配,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提供教育机会和社会福利。

大众传播媒介回应了现代政治中相关的民众和利益集团积极通过传媒进行利益表达、表达政治意愿的要求;同样,政府也通过大众传媒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公众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电视台、电台、互联网等舆论工具来进行利益表达,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和特点来对行政决策过程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多种媒体通过全方位的报道、多角度的透视、深入的披露,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从而促使问题的解决。

近年来,媒介公共领域中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越来越多,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民意表达开创了多种新方式,如网络论坛、BBS、博客、微博、QQ群和新闻跟帖等等;门户网站的热点新闻后大多为网友提供了表达看法的平台,比如搜狐网称为“我来说两句”,新浪网叫做“发表评论”;“躲猫猫”事件、“70码”事件、华南虎照事件、灵宝案等公共事件的最终解决都与网络民意的推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媒介公共领域强化公众对公共政策的监督

决策者所制定的政策一定会对社会现实产生作用。政策的执行是整个政策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检验政治决策、落实政治决策的关键,是将决策转化为现实的惟一途径。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可能是正面效果,也可能是负面影响;有可能是短时间显现出来的效果,也可能是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的潜在效果。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必须全面了解执行过程并细致把握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决策部门如果对政策执行过程监控不严格,极有可能出现上有对策、下有政策的情况;在政策的执行中可能出现偏差,下级部门往往试图隐瞒和掩饰一些负面的信息。一旦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仅仅依靠决策部门自身的力量来监控政策实施过程就不够了,必须得动员社会其他方面的力量来辅助政策的实施,例如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公众的监督等等。

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表达利益意愿的方式和程序有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六种主要方式: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院外游说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请愿和公民投票制度。这些方式无一例外地必须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力量才能有效地进行。

通过对各地情况的报道,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反映政策执行情况,通过沟通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信息,可以起到对政策执行的信息收集和反映实情的作用,既便于决策者了解决策被接受的程度以及它与现实之间的适应程度,也便于整个决策机构和决策执行机构接受检验和监督。

媒介的沟通为决策层广泛听取意见提供了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媒介提供了决策者“博听”的机会,也为决策者提供了大量有分量的专业咨询和深度分析。媒介在反映公众意见的过程中,甚至影响了决策。大众传播媒介本身有一支强大的信息分析和舆论监督队伍,包括资深记者、专栏作家和编辑以及著名学者等,他们对新闻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和透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也会影响决策,特别是一些专业性的媒体,常常提供关于某一问题的系统分析,其读者也大多数是政府内外参与相关决策的人士,对决策的影响会更直接。

三、媒介公共领域建构的理论延伸

大众传播媒介让公共领域产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从本质上讲,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给公共领域的构成提出了新的规范和补充,使公共领域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广阔。

(一)媒介公共领域建构是客观的历史存在

“这种公共领域为公共交往的现代形式铺垫了历史背景”①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6页。。公共领域是公众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存在是实现公众民主政治实现的基本前提。公共领域是一个公共言论空间,通过公共舆论来发挥作用;参与讨论的公众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就需要借助传播手段来交流了,大众传播媒介就是这样的手段之一。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话语体系成为了公众交流的主要方式,某种程度上扮演了这种公共言论空间的角色。

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以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法、德等国为历史背景来描述的理想类型,对西方历史发展的客观总结;中国的媒介公共领域的建构也有着自己的形成方式、路径取向。以现阶段的中国为例,新中国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全面发展工业再到逐步走上现代社会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新闻媒体有着自己的发展路径:从单一的宣传工具到既有政治宣传属性又有经济产业属性的文化与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在不断地发展中逐渐展现出其作为公共交流平台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公众获得了更多使用大众媒介的可能性,网络论坛、BBS、博客、微博等方式为公众表达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参与公共生活,实现民主政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传统媒介在新闻实践中,与网络媒介相互呼应,共同增进公众利用媒介参与公众事务的机会。

(二)媒介公共领域作用的发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信息的传播和表现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连结作用也越来越大范围地发挥出来。传播技术的快速扩张,不但间接地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在人类社群生活和公共领域两个方面,作用尤其明显。媒介通过信息传输革命性的突破,直接介入了人类的沟通行为,由此,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某个程度上是由中介完成的,承担这个中介的往往就是大众传播媒介,使得个人从一个单一的立足点,扩展到其存在的世界之中。媒介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空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人类互动的场域,这个场域的部分空间形成了全新的公共领域。

由媒介本身引发的革命首先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随着信息方式的不断提高和改进,这种不断趋于人类向往的“自然状态”的沟通模式最终将引导人们从最初关注的个人利益、群体利益、政治问题发展到关心人类自身的长远发展,如健康、环境等等。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和理想交往模式的提出无疑更加印证了这一趋势,并且在理论上给予了充分的解释和论证。随着信息方式概念的加入,公共领域的内在构成和本身特点决定了它是世界重要的基础和前提,也将成为理想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

公共领域由于媒介形态的变化的影响,从原生态纯自然的互动论辩模式发展到后电子媒介时代的利用无线通信技术而进行的有效沟通。从本质上讲,信息方式给公共领域的构成提出了新的规范和补充,使公共领域的概念本身更为丰富、严谨。

今天,我们当然不能完全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机械地在中国构建公共领域。随着政治文明的不断深化,公民社会的逐步发展,公众的政治化程度的提高,中国的媒介公共领域也将会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大众媒介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
大众ID.4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58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54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唐山文学(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