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鸿,张小燕
(1.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2.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 325003)
温州方言同义词研究
刘传鸿1,张小燕2
(1.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2.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 325003)
温州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对这些同义词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词形差异主要表现在构词语素及构词方式上;词义差异主要表现在语意轻重、语意范围等方面;用法差异主要表现在使用对象、使用频率等方面。温州方言词汇存在不断整合、精简并逐步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趋势。
温州方言;同义词;词汇
温州方言是吴语方言,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温州方言词汇极具特色,而同义词丰富则是重要特色之一,郑张尚芳、沈克成、沈迦等学者都曾指出这一特点[1-2]。笔者对《温州方言词典》①参见: 游汝杰, 杨乾明.温州方言词典[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下文论及该词典, 不再一一注出.的全面考察也证实了这一看法。该词典收词9 608条,基本上反映了温州方言词汇的全貌。所收同义词以义位相同为一组,共计900组,每组少则2条,多则7条,共计1 977条,占词典词条总数的21%。这些同义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所有义位完全相同,通常可换用,在词典中以等号相连,只作一次性解释而非分条释义,这类词我们称为等义词。等义词共有857组,1 882条,占同义词总数的95%。二是某个义位相同,可以通用,而其他义位不同,这类词我们称为近义词。近义词共有43组,95条,占同义词总数的5%。温州方言同义词如此丰富,它们在词形上有何差异,词义及用法是否完全相同,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将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以《温州方言词典》为主要研究对象,参考《温州话特征词汇编》②参见: 沈克成, 沈迦.温州话特征词汇编[M].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04.下文论及该书, 不再一一注出.,从词形、词义及用法等方面对这900组同义词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实地调查,探讨温州方言词汇的发展趋势。
温州方言同义词的词形差异从构词语素的角度来看,可分为有同有异、全同、全异三类;从构词方式来看,大部分同义词构词方式相同,少数不同。以下我们从语素异同及构词方式这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对造成词形差异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这类同义词最多,900组中有765组至少含一个共同语素,占同义词总数的85%。可分为以下三类:
1.有些同义词一个词的所有语素均包含于另一个词当中,这相当于是在一个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另一个词①这里所说“添加语素”仅是从共时角度表述两词在词形上的差异, 并不涉及历时角度的造词先后, 即不是说先有某词, 添加语素后派生出另一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减少语素”.。根据特点可分为以下五小类:
(1)添加意义相关或相近语素,构成联合式复合词。如:幔-幔露(雾)②括号中为释义.下同.、毛-毛羽(羽毛)、溪-溪坑(山里的小河)、泛-灵泛(灵活)、客-人客、岭-山岭。
(2)添加修饰语素或中心语素,构成偏正式复合词。添加修饰语素:蛾-灯蛾、胶-鱼胶(鱼鳔)、镜-玻璃镜(镜子);添加中心语素:河蠡-河蠡蚌(蚌)、螟蜅-螟蜅干(乌贼的干制品)、油冬-油冬菜(青梗类型的普通白菜)。
(3)添加一个相同语素,构成重叠。如:官儿-官官儿(芝麻官)、娒-娒娒(婴儿)、脬儿-脬脬儿(儿童阴茎)、饭灶鸡-饭灶鸡鸡(灶马)、柴枝卵-柴枝卵卵(马尾松的球果)、棒儿-棒棒儿(棍子)。
(4)添加词缀。加后缀“头”:芽-芽头、上面-上面头、初一-初一头、耳朵空-耳朵空头(外耳门);加后缀“儿”:姊妹-姊妹儿(姐妹)、草花-草花儿(草本花卉)、菜栽-菜栽儿(供移栽用的菜苗)、黄昏边-黄昏边儿;称谓词加后缀“客”、“家”、“佬”、“佬儿”等:烂沦-烂沦客(流氓)、朋友-朋友家、门房-门房佬(看门的人)、瘫手-瘫手佬儿(上肢残废的人);加中缀:山底角-山头底角(深山里较偏僻的地方)、眼泪汁-眼泪八汁(眼泪)、出里脚-出里巴脚(赤脚)。
(5)词中添加实语素。如:楼箦-楼板箦(支撑楼面板的梁)、清坑-清水坑(小水坑)、痰盂-痰唾盂、热瓶-热水瓶、透世-透长世(一生一世)。
2.有些同义词有共同语素也有不同语素,共同语素在词语中位置相同而且两词构词方式也相同。不同构词方式中的语素差异表现如下:
(1)偏正式同义词中的语素差异。修饰语素不同,如:龙星-光星(金星)、龙风-鬼风(龙卷风)、乌焦雷-落地雷(霹雳)、重铅-青铅(铅)、皮虫-袋虫(蛾)、滚龙-布龙(一种龙灯);中心语素不同,如:田岸-田磡(田埂)、伏天-伏里、坌尘-坌塕(尘土)、雨毛坌-雨毛塕(微雨)、牛虻-牛苍蝇、头毛公公-头毛娘(螳螂)。
(2)动宾式同义词中的语素差异。动词性语素不同,如:转暴-开暴(海上大风骤起)、耖田-拂田(平整水田田面)、晕车-疰车、梳头-掴头、讲道-布道(基督教宣传教义)、满月-出月;名词性语素不同,如:响雷-响佛(打雷)、烁龙-烁电(闪电)、入室-入棺(入殓)、共亲家-共姘头(姘居)、划斗龙-划龙船。
(3)附加式同义词中词缀不同。如:犷客-犷头三(蛮不讲理的人)、哑佬-哑儿(哑巴)、佝背儿-佝背佬儿(驼背的人)。
(4)多音节词中个别语素不同。如:烂埉池丼-烂埉水丼(污水坑)、春三八九-春三夏九(春秋气候宜人的季节)、清空白日-青光白日(大白天)、三等三样-三等六样(各种各样)。
3.还有少数同义词含有共同语素,但共同语素位置不同,构词方式也有同有异。
(1)构词方式相同。各组均为偏正式词语,共同语素在前词中为修饰语素,在后词中为中心语素:店堂-堂口、鳗鱼-港鳗(海鳗)、樟树-本地樟、星鱼-五角星(海星)、套衫-棉袄套、粟麦-饭团粟(玉米)。
(2)构词方式不同。下面各组中前面的词是偏正式词语,后面的词是附加式词语:猪爪-爪儿、早白-白儿(早籼米)、拖驳-驳子(驳船)。前词是偏正式词语,后词是并列式词语:每年-年加年、每个月日-月加月(每月)、重五节-五月五(端午节)。前词是动宾式词语,后词是偏正式词语:背对-港蟹背(一种捕鱼方式)、定亲-大定、发蛔-蛔气(蛔虫病)①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所作比较均是两两比较, 若一组同义词有三个及三个以上词语, 则可能包括以上所说各种情况.如“阴沟-阴沟渎-阴沟洞”中, “阴沟”与“阴沟渎”、“阴沟洞”属于上面第1点中第(2)小点所说“添加中心语素”;“阴沟渎”与“阴沟洞”属于上面第2点中第(1)小点所说“中心语素不同”.。
这类同义词很少,只有 6组。语素虽然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地宕-宕地(处所)、伴队-队伴(同伴)、踏脚车-脚踏车(自行车)、鞋袜头脚-鞋头袜脚(鞋子和袜子的总称)、半夜三更-三更半夜、长短儿佛-长儿短佛(从小到大的一群小孩)。
900组同义词中构词语素完全不同的有93组,占总数10%。根据构词方式同异分为两类:
1.构词方式相同。如:铅板-白铁皮(镀锌的铁板)、主顾-买客(顾客)、恶疮-岩头病(恙虫病),各组同为偏正式;还冬-谢年(一种旧俗)、退班-落课(下课)、讨饭-搝米(要饭),各组同为动宾式。
2.构词方式不同。如:大毛-花儿(妓女)、酒丼-笑靥儿(酒窝儿)、大猫-老虎,各组前词为偏正式,后词为附加式;天色热-五六月(夏天)、天色冷-十二月(冬天),前词为主谓式,后词为偏正式;鸭-水鸡、蟹-十只脚,前词为单纯词,后词为偏正式等,不再一一列举。
此外,还有 42组同义词比较复杂,它们由三个及三个以上词语构成,但从两两比较来看,分别属于上面第(一)、(三)条中所说各种情况,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分析了。
以上我们主要从构词语素、构词方式上分析了温州方言同义词在词形上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往往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对于同样一个事物或现象,由于人们的造词心理不同,造词时关注的着眼点不同,命名的角度不同,或所使用的造词方式不同,都会造成数词义同而形异的现象。如:恶苍-红头苍蝇,前者根据其喜欢叮“恶(粪便)”的习性命名,后者从其外形命名;水荷花-番人荷花(风眼莲),分别根据其生长地(水中)及来源(外国引进)命名;元宵节-灯节,分别根据此节日的两个特征(吃汤圆和举行灯会)命名;六月客-恶疮-岩头病(一种急性传染病),三词分别得名于此病发病的高峰季节(多在阴历六月间)、此病的症状(恙螨幼虫叮咬部位会出现溃疡和焦痂)以及此病的分布地(主要分布于永嘉岩头镇及其周围地带);开口笑-麻球(一种油炸糕点),前者从其外形(开裂)采用拟人方式造词,后者从其外形(沾满芝麻呈球形)采用比喻方式造词。
第二,汉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较多,人们在造词时选用了不同的语素就会形成义同形异。董绍克曾指出“语素选择的差异是形成方言词汇差异的重要原因”[3]。如:岭脚-岭根(山路的起点或终点)中的“脚”与“根”、咸草绳-咸草索(用咸草制成的绳子)中的“绳”与“索”、肚脐窟-肚脐丼(肚脐眼)中的“窟”与“丼”、节约领-经济领(一种经济型衬衫领子)中的“节约”与“经济”、夹健葬-夹活葬(活埋)中的“健”与“活”、遮头布-罩头布(一种头巾)中的“遮”与“罩”、儿窠-子袋(子宫)中的“儿”与“子”等,意义都相同或相近。
第三,某些多音节词在日常使用中,出于经济原则会进行缩略,如:白眼死争-白眼争(强辩)、严干正色-严正色(严肃认真)、赤里巴脚-赤里脚(赤脚)等,应是如此形成的同义词。
第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普通话的影响不断加剧,大量新词涌现出来,同时旧词也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使用的新旧词并存,也是造成义同形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太阳-太阳佛-热头佛,“太阳”多用于年轻人,“太阳佛”多用于中老年人,而“热头佛”仅用于年纪很大的老人。这一点将在下文进一步举例说明。
前文曾指出本文所说同义词主要是等义词,在《温州方言词典》中各词以等号相连,一次性释义。那么这些同义词在意义、用法上是否完全相同呢?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选取了不同年龄阶层的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分别是:甲,女,59岁,教师;乙,女,38岁,教师;丙,女,20岁,大学生。三人都世居温州,分别代表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些同义词并非完全等义,而是存在差异,表现如下:
1.语意轻重不同。如:童子痨-童子鬼(詈称男孩子),前词语意较轻,是一种较随意的说法;后词语意较重,一般带有咒骂意味。破货-破大毛(淫乱放荡的女人),前词语意较轻;后词则语意较重,常用于谩骂或吵架时。稹坚-稹稹坚儿(拥挤),后词表示非常拥挤,程度更重。
2.语意范围不同。如:老牌-老头牌,前词一般指父母,后词一般仅指父亲。阿爸-阿伯,后词除用来称呼爸爸外,也有人用来称呼爸爸的哥哥。琐大-琐叔,前词只用于称呼最小的叔父,而后词除了可称呼叔父外,还可用来称呼比父亲小的男子。
3.色彩意义不同。如:娒-娒娒(婴儿)、老娘-老老娘(老太婆)、奶头-奶奶头儿(乳头)三组中,与前词比,后词均带有亲切、喜爱的意味。一般来说,语素重叠后大都有这种色彩差异。
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温州方言同义词在用法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1.使用对象有差异。一组同义词中各词在使用对象上有年龄差异。如:黄豆-白豆、鸭-水鸡(家鸭)、三只手-套手(小偷)、手套儿-手袜,以上各组中,被调查人甲指出前词常用,后词限于七八十岁的老人用。再如:酒头人-酒老龙(好酒贪杯的人)、阿爸-阿伯(爸爸)、阿妈-阿奶(妈妈)、下面-下转等各组中,被调查人乙指出前一词多用于年轻人,后一词多用于中老年人。
2.使用频率有差异。大部分同义词在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是不同的,如:咸卵-盐卵(咸鸭蛋)、唐三-唐人(言行荒诞的人)、做队-做阵(一起)、打冷膯儿-打膯儿(打嗝儿)、三层肉-三层(五花肉)、打大通-接龙儿(一种扑克牌游戏)、塌脑-神经(精神失常)等各组中,前一词常用而后一词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有些词已完全不用,如与“太阳”同义的“热头”、与“香葱”同义表示洋葱的“番葱”、与“圆眼”同义表示龙眼的“魁圆”等。
温州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文化正迅速发展,外来人口急剧增加,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加上人们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以及广播、影视、网络的宣传导向等种种因素,温州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与渗透正在日益加剧。除了少数年纪较大的人之外,大部分温州人都生活在双语环境中,本地人之间说温州话,与外地人说普通话。这一系列因素导致温州方言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因为词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最密切,变化也最快。温州年轻人的词语使用情况可以明显地反映这一点。对年轻一代来说,由于从小一直生活在学校环境中,普通话成为主要交际语言,而温州话则限于家人朋友之间。现在也有不少温州人由于文化程度高或工作需要(如当老师),在家也说普通话,那么他们的子女温州话就懂得更少了。我们所选择的被调查人丙,因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过,温州话比同龄人懂得还要多一些。在调查中,她指出有的词常用,有的词只听老人说过,能听懂,而有的词根本不懂也没听过。如“番人芋-杨梅芋-洋芋-洋番薯(马铃薯)”这组词中,常用的是“番人芋”,“洋番薯”听奶奶(70岁)说过,能懂但自己不用,“杨梅芋”和“洋芋”没听说过。为考察年轻人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我们从 900组同义词中随机抽出200组451条词,根据使用情况分为三类:A、常用;B、懂但少用或不用;C、不懂不用。让被调查人丙将这些词分别归类。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三类词数目分别是:A类,194条,与普通话相同词数124条,相同率为64%;B类,108条,与普通话相同词数10条,相同率为9%;C类词,149条,与普通话无相同词语。可见,对年轻人来说,词语的使用频率与它同普通话的接近程度是成正比的,越是常用的词,与普通话的接近程度越高。而非常用词一般都为温州话特有词语。
2.200组中,103组有A类词也有B类或C类词,既有常用词也有非常用词。其中A类、B类词根据与普通话是否相同分别用A1、A2与B1、B2表示。含“A1–B1”的有3组,在103组中占3%;含“A1–B2/C”的有74组,占72%;含“A2–B1”的有4组,占4%;含“A2 –B2/C”的有22组,占21%。可见,在103组同义词中,大多数选择与普通话相同的词语为常用词,而温州话特有词语则被淘汰。如果各词均与普通话不同,那么与普通话较接近的词往往成为常用词。不过也有个别例外的情况,如:鲫鱼板-鲫鱼、医师-医生(医生)、塌脑-神经(精神失常)、荡荡-散步,共有4组是选择与普通话不同的词语为常用词,而与普通话相同的词语为非常用词。可见,少数温州话特有的词语还保存在年轻人口语中。
3.200组中,42组仅有A类词,即各词均为常用词。经调查发现,在同时含A1、A2类词的同义词组中,A1类的使用频率往往高于A2类。
4.200组中,还有55组不含A类词,只含B或C类词,即各词均不常用或不用。其中有常用词代替的43组,占78%,如:顶尘-倒吸(代替词:天花板),用来代替的均为普通话词语;无常用词代替的12组,占22%,如:还冬-谢年(旧俗于除夕下午备礼祭祀天地诸神,所谓春许冬还)。这些词语有的是反映旧风俗、旧事物的,被调查人不熟悉、不了解;有的所反映的虽是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普通话没有对应的词,无词可替。
根据年轻人的用词情况,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温州方言词汇的两种发展趋势:第一,方言词汇正在不断地整合、精简。194条常用词加上用来代替的43条新词,一共是237条,和原有数目451条相比,有近一半的词语正在被淘汰或已被淘汰。许多老派口中常用的同义词已被某一种说法所取代,如“螳螂”原有七种说法:头毛公公、头毛娘、头毛虎、头毛吊、打刀娘、章秋娘、紫金娘,调查人丙都不知道,只说“螳螂”。其他方言中也存在类似情况,邢向东在比较神木方言新老派词汇差异时,指出“第一种形式是,老派的多种说法对应于新派的一种说法”[4],苏晓青、佟秋妹曾指出徐州方言民俗词汇也有这种发展趋势[5]。第二,现在仍然使用的方言词语的地方特色、方言特色逐渐降低,与普通话的接近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年轻人来说,普通话词语已日益成为常用词语,温州话特有词语除少数仍保留外,多数已不再使用。主要原因是普通话作为共同语其影响与渗透力正日益增强,而年轻人受教育程度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受其影响也就越大。这里我们调查的虽然只是200组同义词,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说温州方言词汇正在逐步向普通话靠拢。
《温州方言词典》对同义词的处理,大多以等号相连,且只作一次性解释。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同义词在词形、词义及用法上大都存在一定差异,真正完全相等,在日常交际中可以互相替换的极少。同义词的使用情况,揭示了温州方言词汇存在不断整合、精简,并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趋势。
[1] 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M].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211-214.
[2] 沈克成, 沈迦.温州话特征词汇编[M].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04: 8-11.
[3] 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2: 41-46.
[4] 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 中华书局, 2002: 320-326.
[5] 苏晓青, 佟秋妹.徐州方言民俗词汇变化的考察: 徐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趋势考察之六[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 (5): 65-69.
Study on Synonyms in Wenzhou Dialect
LIU Chuanhong1, ZHANG Xiaoyan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2.Zhejiang Industry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China 325003)
There are a lot of synonyms in Wenzhou dialect.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features of these synonyms could be summarized as: the differences in word form are mainly embodied in differences in word-forming morphemes and ways of word-forming; the semantic difference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differences in semantic emphasis, semantic range and other related aspects; the usag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differences in users, using frequency and other related aspects.Vocabulary of Wenzhou dialect is constantly integrating, simplifying and reflecting a trend of merging with the Mandarin.
Wenzhou Dialect; Synonym; Vocabulary
H173
A
1674-3555(2011)01-0081-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1.01.011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刘慧青)
2010-03-24
温州市文化课题(wyk0746)
刘传鸿(1973- ),男,安徽宣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