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拉卜楞寺体育

2011-03-19 10:49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拉卜楞寺藏传佛教藏族

周 佩 杰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甘肃 合作 747000)

1 引言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大夏河畔的拉卜楞寺,是一座非常有地位有影响的藏传佛教大寺院,在全藏区占有重要的地位。独特的寺院体育活动不但渗透在教众和僧侣们的生活之中,而且已成为他们终身修炼的科目,虔诚的教众和僧侣们在这种极具宗教色彩的寺院体育活动中,得到了健康的回报。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拉卜楞寺存在体育活动价值,抛砖引玉,为寺院体育文化打开一扇研究之门。

2 拉卜楞寺体育文化的内涵

藏传佛教自宗喀巴大师于十五世纪进行改革后,形成贴近“人间”、贴近现实并很快兴盛起来的格鲁派(黄教)。十八世纪中叶,臻于全盛的黄教寺庙集团建立了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政府。利用政权扩大神权,利用神权巩固政权,二权相互为用,使黄教势力在整个藏蒙地区获得更大发展。格鲁派最早传入甘南和拉卜楞地区,是在明代天顺年间。先是卓尼禅定寺由花教改宗黄教,后至康熙四十八(1709年),一世嘉木样大师应蒙旗亲王邀请来拉卜楞建寺弘法,甘南黄教中心由此正式确立,其他各派渐次衰落。在1772年嘉木样二世受到清帝乾隆敕封的前后,他创建、改建、扩建了许多寺院作为拉卜楞寺的属寺,调整并加强了本寺的组织结构。以后,三世、四世、五世嘉木样也历受中央政府封赠。至此,在封建统治者、地方王公贵族支持下兴建发展起来的拉卜楞寺,逐渐成为安多地区政治宗教中心。 一方面,拉卜楞寺“东迁内地、西通藏卫,南达川康,北绾青海”,实为甘、青、川、康边地的交通要隘。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宗教活动的频繁,使拉卜楞寺渐成安多藏区的经济贸易中心[2]。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藏族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缓慢,寺院之外几乎没有别的文化场所。寺院就是学校,为僧才能成为知识分子。拉卜楞寺是安多著名的宗教学府,修业严格,治学严谨,二百余年里,学者众多,成就斐然,也使得拉卜楞寺成为安多藏区文化中心。本文从文化视角解析拉卜楞寺体育,这对于研究人类体育文化发展史和拉卜楞寺厚重的宗教文化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1 强烈的宗教信仰文化是产生拉卜楞寺体育的源泉

在黄教传入拉卜楞之前,甘南藏区跟西藏一样信奉的是崇拜自然、信仰万物有灵、专做祈禳法术的原始苯教。佛教在与藏族社会原有的苯教长期斗争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吸收了苯教的神祇食和仪式,形成了富有西藏地方色彩的藏传佛教,同时也形成了藏传佛教特有的娱神、慰神仪式,法术、修炼等含有身体活动的体育文化现象。

藏传佛教戒律之一是不允许僧侣们参加体育活动。然而,在拉卜楞寺的佛事活动中,却包含了许多体育实践的成分。拉卜楞寺院的僧侣和教众就是在佛教教义的束缚下,通过“转经轮”、“转古拉”、“叩头”、“长哇”(佛珠)、“法王舞”,“马首金刚舞”、“内功”等宗教活动,达到增强僧侣体质的目的。“转经轮”、“转古拉”、“叩头”、“长哇”(佛珠)这些极具宗教色彩的身体活动在拉卜楞寺僧侣日常生活及宗教节庆期间随处可见,这些形式都充分反映僧侣娱神慰神和对神祇的顶礼膜拜。以“转古拉”为例,拉卜楞寺有大小佛殿48座,其中弥勒佛殿也叫“寿禧寺”(俗称大金瓦寺)。由于弥勒佛在众佛中代表未来,所以,大批信徒都争相转古拉。一般转一次1 000圈,一圈长约100米,每转完一次后还要叩长头100次。其他佛殿转古拉要求的次数和圈数各不相同。“法王舞”和“马首金刚舞”是在法会期间举行的“跳欠”活动,藏语叫“尕欠”,俗称“跳神”。拉卜楞寺没有专门的法舞学院,而是把法舞附设在时轮学院。法舞有全身舞动的叫“欠木”,有手臂舞动的“尕欠”,有足部舞动的“卓”。一年内有正月十四的“恰木钦”,三月初六的“奠法王”,九月二十九的禳灾法舞等。其他寺院也有类似的法舞,与之大同小异。

藏传佛教在重视显宗的同时尤重密宗,并以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形成藏密。1719年,一世嘉木样大师建成了续部下学院,有了修习密宗的地方。印度佛教的“瑜伽”术在中国对藏传佛教影响较大。它和中国的“气功”练习相似,都是一种调节身心的练习方法,其基本内容是肌肉、骨骼的放松,呼吸调节和类似守意的“冥想”,通过练习使人们达到身心神三者的统一。

拉卜楞寺院虽然不提倡进行体育活动,佛教教义也明确予以禁止,但事实上它所有的佛事活动无不包含丰富的体育文化现象,这些宗教身体活动所起到的健身作用却是不可比拟的。

2.2 拉卜楞寺体育文化在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及庆典活动中保存与流传

体育与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体育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宗教的各种影响,与宗教有亲密的关系。一方面,藏传佛教的体育内容丰富,文献和寺院壁画多有记载。如《格萨尔王·赛马称王》中对格萨尔善骑术,以赛马得胜选作岭国领袖进行了描述;《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卷宗中都有对健身意义的记载;拉卜楞寺壁画中的赛马、射箭、举石、摔跤等画面都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寺院体育的内容和形态。拉卜楞寺壁画中记载了这样一组摔跤画面:个个摔跤手裸露上身,背涂酥油明光闪亮,下穿半截短裤,腰束布带,足蹬藏靴,两两相对交臂、拉腰、绊足等动作,栩栩如生,成为藏族民间摔跤的写照。另一方面,为了形象地传播佛教教义、吸引教民,拉卜楞寺创立了一些大规模的宗教活动集会,以讲经说法、艺术表演、作品展览等形象化的形式弘扬佛法,增加宗教向心力。这些内容丰富、数量可观的法会和宗教节庆活动中都伴有不同宗教文化内涵的体育活动。

拉卜楞寺规模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节庆活动有:

正月大法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日举办,历时半个月。期间举行包括诵经、辩经、祈愿、放生、演藏戏、瞻佛、法舞、酥油花展等活动。初八日为“放生”节;十三日为晒佛节;十四日为法舞会;十五日为酥油花灯会;十六日为“转香巴”(弥勒)。

二月大法会。藏语“尼贝措却”,共五天,二月初四至初八,主要活动是酥油灯展、送魔亮宝。

四月“娘乃节”。“娘乃”是“闭斋”之意,照例是在四月十五举行。娘乃节主要内容有闭斋、转廓拉、念嘛呢等。

七月大法会。藏语为“柔扎”,会期在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止,共十七天。正式大会为七月初七或初九。七月法会于夏末秋初,是拉卜楞地区最大的盛会,观看者有四面八方的僧侣及国内外游客,也是夏季最大的旅游活动之一。在这期间,僧侣群众为了表达对自然界的崇拜,对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对天人合一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并且在现代体育的影响下,常举行一些别具一格的传统体育竞赛。既有押加、摔跤、抱石头等传统项目,又有足球、篮球、羽毛球、跳远等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有些体育比赛里还融进了更多的宗教特色,使体育运动受到越来越多喇嘛们的喜爱。

九月二十九日“禳灾法会”。在法乐伴奏下,由具有十年以上经验的表演者四十余人,戴着护法面具,演出四幕法舞。九月法会是典型的法舞,展现出撼人心灵的宗教文化境界。拉卜楞寺的法舞极具特色,神秘隆盛。威严的各路法王,红红绿绿的怪异面具,宗教礼仪的步态和古老祭典的奇特舞姿,还有那长得不可思议、声音雄浑的号角……让佛门的教义以另一种方式撼动着信众的心。这种极具宗教神秘色彩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多姿多彩,五光十色,散发着浓郁的体育文化气息。

2.3 拉卜楞寺体育在传统的民族风俗文化中衍传完善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从拉卜楞寺体育的形态、结构和规律不难看出,藏传佛教寺院体育是藏族人民和寺院僧人在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中共同创造发展的一种有浓厚民族色彩、地域特征的体育文化,它是藏族文化的构成部分,它在藏族人民生活中已确立了不可忽视的地位。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是生息在安多雪域高原的藏族及信仰它的其他民族的精神寄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藏民族历史和日常生活,它不仅处处显示着历史前进的足迹以及优秀的高原文化成果,同时也并存着生死轮回说和浓烈神秘的宗教文化氛围。伴随着藏传佛教每一重大佛事活动和节庆所开展的体育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民族风俗习惯,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藏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也促进了藏族人民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由于受拉卜楞寺影响,甘南各地盛行祭战神、山神以祈求地方吉祥的插箭节,又叫起颚博。最早是为了使征战者不在陌生的地方返回时迷路,一路插箭作为路标,后又演变为战士英勇战死地的标志和祭祀地而流传下来。还有一种说法,拉卜楞寺一带过去很少有生男孩子的,法师们发现是地方护法神没有了武器,无法有效镇妖驱邪,导致附近的妖魔鬼怪兴风作浪,为害百姓所致。于是,拉卜楞寺活佛就派两个小孩将他保管的一支神箭插到山上去。山神和战神得到了这支神箭,重新发威,除掉了妖魔,从次,地方复归安宁,家家平安吉祥,生男生女,人丁很快兴旺起来。甘南白龙江中上游沿岸的一些藏族村寨,还保存着给初生婴儿命名的仪式,该仪式也活生生保留了箭崇拜习俗的一些内容。每年五六月份,到了插箭节那天,部落或村庄的所有男子身着新装,骑马背枪,手持木制长箭,跋涉到山头聚集举行插箭活动。仪式进行中,众人一边向空中鸣枪,一边抛撒“风马”,同时高声呼喊山神,祈求降福人间。插箭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有了新的内容,现在插箭活动期间部落各村之间还举行赛马、乘马接力赛、射箭、射击等体育项目比赛。

淋浴,据《达赖喇嘛传》中记载:每年从8月1日起开始,达赖要在罗布林卡淋浴七天。在民间,这个时候正逢江河澄清、风和日丽、百草丰茂、气候宜人,只要是居住在江河附近的藏民,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要到江河中去游泳、洗澡,相互邀约,竞相击浪泅渡。淋浴后欢聚一起,把酒助兴,在哗哗的流水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如甘南白龙江两岸的藏民一年一度的淋浴习惯,玛曲县藏民的泅渡黄河的比赛,都给草原增加了节日的欢乐和气氛[3]。同样,具有远古遗风、英雄崇拜、马崇拜极致的玛曲草原赛马比赛,虔诚的赛马者要先敬神,接受身穿袈裟老者的祝福,也说明藏传佛教对甘南藏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影响。

甘南藏区的香浪节是甘南藏区特有的民间夏游节日。香浪,藏语“采薪”的意思。香浪节最早是拉卜愣寺四世嘉木样大师尕藏图丹旺徐之时所创。当时,由于夏河拉卜愣寺附近没有柴薪市场,所以,各学院、各府邸所需的柴薪一律由本寺僧人到郊外采伐,每年规定三、四、五、六、七月为进山砍柴日期,过了规定的“香浪”日,一律不准进山。所以,僧人们每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夏季,便带上丰盛的食品,到山前溪边去砍柴。后来,约定俗成,慢慢形成习惯。这一习惯又从寺院传到了民间,由僧人劳动采薪转变形成僧俗夏游娱乐的节日,并以甘南藏区所独有拉卜愣寺喇嘛们的香浪节活动丰富多彩、别具一格,赛马、拔河、摔跤、抱石头等传统体育项目竞赛是这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在香浪节的几天里,喇嘛们没有戒律的束缚,尽情尽兴于山水之间,全身投入竞赛之中。他们在草原上立起自制的篮球架,竖起简陋的足球门,没有羽毛球网就脱下身上的袈裟代替。喇嘛们比赛起来动作敏捷、有板有眼,进球时袈裟飞舞、欢呼雀跃。拔河比赛非常有趣,单兵较量比的是颈上功夫;跳绳也具有佛家特色,边跳边要不停地做朝拜动作,甚至磕长头;跳远在大夏河进行,没有跳过去的就趁势在河中沐浴;围棋、象棋受到年长一些喇嘛的青睐。在运动间隙还常常伴有歌舞联欢,喇嘛们弹起曼陀(六弦琴),唱出节奏明快的藏族歌曲,尽情释放青春的活力。今天,香浪节这一传统节日文化由于时代的进步不断赋予了新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已转变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大型香巴拉旅游艺术节。节会将旅游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以旅游为载体,文化为精髓,集娱乐文化表演、商贸交往、体育比赛为一体的大型民间节日。另外,在拉不楞寺周围地区的藏历年、望果节、娘乃节,以及甘南临潭冶力关莲花山的花儿会,舟曲博裕山寨的采花节、巴藏黑水沟的祭水节,玛曲、碌曲、夏河的赛马会,卓尼甘珠尔经群众集会、草沙沟庙会等不同传统习俗节庆期间,都要举行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和表演,其中赛马术、赛走骡、乘马耍枪、果过、打碗、可由赞加、抛尕、响箭、打醮、拔腰、大象拔河、武术、藏棋、方棋(回棋)等传统项目是最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人们在欢乐的民族体育活动中,沐浴民族文化的熏陶、享受体育的欢愉、感受人类生活的美好。这些在民俗活动中不断衍传完善的极具藏传佛教色彩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得内容丰富的藏族传统体育资源保护至今,对藏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

3 结束语

拉卜楞寺体育文化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深刻的内涵,极大的丰富了宗教文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制约着广大民众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成为安多藏区特殊的文化资源。一方面,对拉卜楞寺体育文化进行研究,更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研究藏族体育文化和体育历史的需要。能更好地拓宽我们的思想,使我们从实际出发来总结和认识问题,更新已经陈旧的结论,填补研究藏族体育文化史料的不足,使藏族宗教史和体育史的学术研究向前推进。另一方面,进一步合理开发和保护这些体育文化资源,正确处理宗教信仰与民族宗教习惯,对于藏区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

[1] 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序[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3~4.

[2] 姜法璞.略谈拉卜楞寺在安多藏区的地位和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1984(6):135.

[3] 甄滋.略述藏传佛教寺院体育及藏族民间体育活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99.

猜你喜欢
拉卜楞寺藏传佛教藏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拉卜楞寺“道得尔”仪仗音乐的历史梳理①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拉卜楞寺院羌姆仪式的动态过程与认同功能
九世班禅与拉卜楞寺间的史实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