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现状调查
——与肖渊实商榷

2011-03-19 10:49:03张兴雄顾晓艳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水族赛马体育项目

张兴雄,顾晓艳

(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民族研究所,贵州 都匀 558000;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 都匀 558000)

贵州是水族的聚居区,其人口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4%以上,其余的水族主要散居于广西的融水、南丹、环江、河池等县以及云南东部的富源县古敢水族乡一带。云南省水族人口主要聚居在富源县古敢水族乡,较为集中地分布在俗称的“水五寨”(补掌、都章、热水、大寨、咚啦五个自然村),全乡55%的水族人口生活于这五个自然村寨。2007年,“水五寨”区域水族人口约3 800人①。

笔者于2007年、2008年暑期以及2009年、2010年春节期间对“水五寨”水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实地考察,采用的是田野调查、问卷调查、访谈和回访调查等研究方法。调查发现,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区“水五寨”发生了巨大变化,水族聚居区一些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已消失,现存的体育项目倾向于同周边其他民族的体育项目融合,并且很多融合后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已消失或面临消失。

1 文献与社会现实——与肖作者的商榷

肖渊实(下文称肖作者)在《前沿》2010年第二期发表了《云南省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现状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一文,文中关于云南水族端节赛马、武术类体育的现状与相关建议值得商榷。

1.1 关于云南水族赛马活动的商榷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显示,水族现有传统体育项目60多项[1],并且“在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一直存在于水族的社会生活之中,从未间断过”[2]。各种参观、节日、祭祀活动中常开展的斗牛、舞龙耍狮、铜鼓舞、斗角舞、 芦笙舞等,是目前贵州水族聚居区常见的传统体育活动。水族聚居区民众自发组织参与(部分地方政府参与组织)的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有水族端节赛马、水族卯节对歌、水族敬霞节的戏水等。水族卯节对歌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一带和荔波县内的部分水族村寨;水族敬霞节主要在三都县杨供乡一带;端节赛马覆盖了贵州水族主要聚居区60%以上区域。并且三个节日区域不相重叠,即过端节的水族就不过卯节和敬霞节,过卯节的水族也不过端节与敬霞节,过敬霞节的水族亦如此。

肖作者在对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现状的表述中提到的端节赛马活动,现在只有贵州水族聚居区过端节的水族才开展这一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而云南水族并没有端节这一民俗节日,也就不可能自发组织规模较大的赛马活动。笔者2005年9月至12月在三都县三洞乡开展水族端节文化调查,看到了三洞乡板告村、达便村的端节赛马活动;板告村端节赛马(2005年10月6日)有100多匹马参赛;达便村端节赛马(2005年10月18日)有300多匹马参与[3];2010年9月9日笔者在都匀市奉合乡水族端节赛马活动中见到15匹马参赛②。

肖作者将聚居区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套用到云南水族体育文化上,必然导致其文中的相关论述与实际不符,如谈到制约云南省水族传统体育文传承的因素时说,“云南水族赛马的马匹主要是自己饲养的滇马,水族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马的习惯。在调查访问中,100%的水族同胞都希望端节赛马活动能世代传承下去,他们都说:‘只有水族是在端坡上跑马,没有了这项活动,就像没有过端节一样,找不到自己的根了’③。目前,水族地区的马匹数量和质量都不如以前,对这项活动的传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4]

云南水族不过端节,绝大多数云南水族群众在20世纪90年代前都不知道端节这个民俗节日,肖作者直接引用的他人对聚居区水族传统体育文化调查的结果说明云南水族也如此,并论及马匹质量与数量对云南水族端节赛马活动的传承影响,背离了实际。端节赛马活动在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区已经在消失,这一现象在广西南丹县龙马屯水族同样存在[5],可以说,最具水族文化特色的端节赛马在水族散居区基本失传。

肖作者以端节赛马引申出的饲养滇马的建议也值得商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古敢乡“水五寨”的水族村民对养马逐渐失去兴趣,主要原因是马在当地日常生活中已失去了利用价值。20世纪90年代前,养马主要用于秋收粮食的驮运、赶集驮东西或驮运日常生活所需的柴草等,加上当时多数剩余劳动力都呆在村里,有人力去放养马匹。当地水族人并没有形成以养马卖马为主的市场经济理念,所以一个家庭养两匹以上成年马的很少见。这一时期的养马规模不大,以补掌村为例,最多的时候养马的家庭也只占全村的20%左右。即使养马时期,也没有出现过以自然村寨或区域为单位组织的赛马活动,只有放马儿童偶尔的速度比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种适于水牛驮的鞍子在当地受到欢迎,用水牛逐渐代替了马匹驮粮食、柴草等,2000年后,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区交通得到改善,水泥路通行政村,铺石砂的马路基本通自然寨(部分村寨是水泥路),农用三轮车在赶集时用于载人载货(2006年后当地政府禁止使用农用车载人,取而代之的是面包车),进一步削弱了马在当地的利用价值。同时20世纪90年代初,南昆铁路(经过“水五寨”大寨自然村)的开工和1997年年底的通车运营,加速了当地劳动力外流,家庭人手少导致没有精力去放养利用价值不大的马匹。

“水五寨”主要种植水稻,稻田土质较粘且地下水位较高,黄牛和马不能胜任当地的稻田耕作,所以水牛在当地还是多数家庭饲养家畜的最佳选择。打工收入比务农收入高,当地青壮年选择打工赚钱,很多家庭都只留下了老人和小孩,稻田全部廉价租给他人或放荒,养水牛的家庭也逐渐在变少。在这样的背景下, “水五寨” 绝大多数水族村民不会去养马,这就使肖作者的建议“对饲养滇马的水族家庭应在经济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鼓励水族饲养滇马,让水族赛马在云南得到很好的传承”[4]不能产生积极效果。

1.2 关于云南水族武术类体育文化的探讨

肖作者指出:“由于云南古敢水族乡确立的时间比较短,又远离其民族的中心地区,周围既有其他民族影响,又受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其民族文化特色正在逐步淡化,如再不加以保护,可能会加速这种淡化。例如,据资料记载,水族拳法有近20种,器械有近10种。但在富源古敢乡的水族里就没有人会水族武术,在云南水族中几乎已经到了失传的境地。”[4]笔者通过对“水五寨”的都章自然村问卷调查以及走访了解,发现目前还有部分人知道一些水族武术,比如拐子拳、双刀、链夹等。古敢水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一般民众中并没有明确的分类,许多项目可以糅合在一起,如武术类的一些项目。“水五寨”多数水族群众并没有专门某项武术的名称,而只有舞狮队成员或都章村的部分村民才知道。当地水族群众只有在观看狮子队表演时才看到一些水族拳法或器械类武术表演,如水族的翻刀、倒行、双刀、坦耙、三须叉等。当然这些武术类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性太强,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普及程度不高,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学。“水五寨”舞狮表演面临失传,与之相伴的部分武术类体育项目也正在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1.3 其他问题磋商

“在水族地区,汉族、布依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和水族长期交错杂居,各族人民相互通商、通婚,友好相处,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都在该地区广泛展开。如斗牛、打手毽、挑扁担、划龙船、耍狮、舞龙,这些并不是水族传承的体育活动也深受水族人民的喜爱。而水族传统体育活动也同样受到其他各民族群众的欢迎。在端节、卯节,其他民族的青年也身着节日盛装前往端坡、卯坡,观看水族赛马和‘三月三’对歌,有些也积极参加水族端节赛马活动。”[4]以上论述在肖作者文中“制约云南省水族传统体育文传承的因素”这一标题之下,读者容易理解为云南水族也开展端节、卯节等活动,而上文已谈到水族端节、卯节在“水五寨”已经消失。另外,“三月三”对歌只有云南水族才开展这项活动,而贵州水族并没有。

2 云南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状况

根据调查分析,云南古敢乡“水族五寨”传统体育项目有:水族拳、双刀、链夹、坦耙、三须叉、拱棋、抢花灯、扳腰、顶扁担、狮子登高、翻桌子、舞龙、打鞋、金线棒、对山歌、梳妆舞、竹竿舞、板凳龙舞、打糍粑、滚刀、倒行、翻刀、吞口舞、跳海、磨秋、跳绳、拔河、猜拳、飞棋、围棋、五子棋等;儿童游戏类传统项目有打纸板、跳四门、跳重重高、雕花、打节棒、打陀螺、潜水比赛、打筒棒等。目前,这些项目参与群众很少,并且多数项目只保存在部分中老年人的记忆里,现在已经无人参与,如双刀、翻桌子等。双刀和翻桌子都要经过长期训练,并且表演时有危险,所以没有人愿意学。

目前在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区“水五寨”较常见到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狮子舞、舞龙、金线棒、竹竿舞、磨秋、对歌、吞口舞等,其中有组织、有规模的是狮子舞、金钱棒和竹竿舞,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根据当地传统社会生活改造的体育项目吞口舞、糍粑舞。除磨秋、舞龙和竹竿舞外,其他几个常见项目的参与者均出现老龄化倾向。这些现在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中,最有地方性特色的是吞口舞。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狮子舞较为常见,如春节期间狮子队都会到附近村寨的家户拜年,所到家户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适当给予红包。村民给予红包时,有意将红包悬吊于高且难取的房梁上,并提供桌子和板凳为道具,表演的狮子要有很强的技能和默契的合作才能拿到,在种情况下狮子登高的项目最为常见。 20世纪90年后期,舞狮拜年开始淡化了,狮子灯偶尔由政府请去演出一下,项目也较易学,最近几年,很少见到狮子灯表演。

古敢水族以当地特有的吞口为题材,编排了舞蹈《吞口舞》。吞口舞主要表现巫师为吞口开光,以及吞口来到人间与瘟神邪魔搏斗,吞邪镇恶,歌舞升平的场景。舞蹈既古朴粗犷,又优美流畅,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2005年6月12日,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的水族吞口舞应邀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做了精彩的表演,并获得优秀表演奖和鼓励奖。独具特色的吞口面具、风格独特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广大海内外观众。古敢水族吞口是中国水族中的特殊个案,贵州水族聚居区从古至今就没有出现吞口这样的傩文化崇拜。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节云南水族吞口舞获得的奖项,是目前云南水族的文化项目获得的最高荣誉。但是,吞口舞不具大众性,表演者需要经过短期训练才能参与表演,绝大多数水族不知道如何表演。同时这一舞蹈也多由当地政府主导表演,用于参加相关演出或庆典,而村民自愿主导表演娱乐的基本没有,这也导致目前吞口舞普及程度不高。随着现在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吞口舞的原型——吞口及其吞口开光仪式,在“水五寨”及其周边水族村寨中已基本消失。

3 云南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的社会背景

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变迁,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相应的变迁,正常情况下,“文化通过变迁能够调适于改变了的环境”[6]。解放前,云南水族主要聚居区“水五寨”一直处于大山的包围之中,他们除了赶集时到周边集镇走动外,很少离开村寨,基本处于封闭状态。改革开放后,“水五寨”逐步从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交通、通讯状况的改善使“水五寨”水族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增多,接触频率加快。现在云南水族主要聚居村寨间都已通了水泥路,并且与周边乡镇相连接,南昆铁路在“水五寨”之一的大寨自然村还设立了大田边车站。电视的普及和现代通讯设施的运用也是云南水族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重要途径。据调查,近十年来电视基本在古敢水族家庭普及,多数水族村民还有了手机,少数住在乡政府所在地古敢村的水族家庭还购买了电脑连接互联网,其他村的水族村民也表示将来网线覆盖到村寨,也要购买电脑,接通互联网。

社会文化的变迁、现代娱乐方式等的引进,特别是电视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使多数人闲暇时看电视,相应地减少了人们对现有民族体育活动的关注。当然一些项目缺乏传授者(部分项目专业性太强且危险而缺乏传承者)、组织者、资金等也一定程度上使部分项目自行消失。

交通的便利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云南水族大量劳动力向外转移,也使到各大城市求学、打工、经商的人员增多。这些走出去的水族人回到古敢时,也带回了不少外界的新信息,将最流行的体育项目及娱乐信息带回村寨。比如,迪斯科、台球、健美操等这类现代时尚体育项目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日常谈话的主题,并且有人计划在时机成熟时开展相关项目。台球在古敢村已经很常见了。这使得云南水族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遭到现代娱乐活动的冲击。

除现代体育文化冲击外,失去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土壤是古敢水族传统体育活动消失或面临消失的主要原因。在集体生产时期,大家在一起劳动,休息时,就开展一些体育活动来娱乐,如摔跤、扭扁担、扳手腕、对山歌等。土地下户后,以家为中心的分散劳动,客观上减少了村民聚集在一起的机会,也减少了一些体育活动开展的机会,加之缺乏人为的提倡和组织,相关的项目也逐步走向衰落。

4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特定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必须立足于该民族所处的社会文化现实。所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既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体育文化,又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本地优势,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区域体育文化”[7]。云南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除了关注水族体育文化生存与变迁的一般规律外,还应注重云南水族社会文化的实际情况,不能过多依赖文献资料。

肖作者文中除了上文指出的几处值得商讨的地方外,很多论述都合情合理,一些建议也是可行的。作为云南水族的一员,我非常感谢肖作者及其他人士对云南水族的关注,是他们将云南水族研究不断地向前推进。但相关人士若能长期实地调查或至少到相关地方走访,提出的建议与措施将会更确实有效地推动云南水族社会经济文化健康和谐地发展。

注释:

①笔者有幸参与顾晓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从水族传统体育的变迁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05BTY022)调查研究,2007年由课题组资助到云南对水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调查,此处人口数据由当时补掌行政村计生办一位李姓工作人士提供。

②现在各端坡所辖水族村寨都会自愿集资用于端节相关活动,如设立端节赛马奖金、篮球球赛奖金等,凡参赛的马匹,赛前都会在马背身上较为明显的地方(除人常骑的部位外)写上一个属于自己的编号。此外,参赛的马匹不限于端坡所辖区域,欢迎其它水族村寨或其它民族的群众牵马来参赛,参赛马匹越多端坡的名声越高。都匀水族被行政划分为三个乡,现在过端节多由三个乡政府轮流主办,政府主办端节,自然希望将水族文化都展示出来,以2010年都匀奉合乡主办端节为例,他们展示了祭祖仪式、水族狩猎舞、芦笙舞、铜鼓舞等,还设奖金组织赛马活动、斗牛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参赛的马匹和观众的人数,并且奉合端节赛马已经没有了端坡,改在马路上进行。

③原句见:顾晓艳等.传统体育文化在水族山寨中的生存状态——水族 “ 端节” 赛马活动的变迁[J].中国体育科技,2006年第5期,第39页,倒数第三、四行。并不是文章中标注的那篇论文。

[1] 张兴雄,顾晓艳,张东秀.云南水族传统体育项目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38.

[2] 顾晓艳,张东秀,等.中国水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调查分析——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个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78.

[3] 张兴雄.水族的端节与社会组织——以三洞乡为例[D].西南民族大学,2006:36.

[4] 肖渊实.云南省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现状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前沿,2010(2):195~197.

[5] 玉时阶.传统裂变与现代超越——以广西南丹六寨龙马水族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37.

[6] (美)威廉·A·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55.

[7] 刘玉,田雨普.后现代行政视角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204.

猜你喜欢
水族赛马体育项目
赛马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水族敬酒歌
黄河之声(2021年18期)2021-12-14 04:10:42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魅力中国(2019年40期)2019-01-12 21:16:28
向着各自的梦想奔跑——《赛马娘 Pretty Derby》
动漫星空(2018年11期)2018-10-26 02:24:12
上帝的水族馆
Música china en clave de Ecuador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
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4
赛马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