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暗华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壶和茶的民族艺术
徐暗华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早在汉代,中国文人就将茶当作长生不老的仙药。西汉的壶居士《食忌》中说:“苦茶,久食羽化。”南北朝陶景弘《杂录》中说:“苦茶换身轻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随着饮茶的普及,以茶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唐代以后,文人士大夫们以茶养生主要是通过两个方式来实现的:以茶为食的饮食调养和以茶为媒介的精神修养,可谓养身与养心的并重。文人之所以大为提倡茶饮茶膳,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发现茶有不少的药理作用,如安神、坚齿、醒酒、清热、减肥、祛风、明目、治头痛、疗疮等。唐宋以来,随着北宛、武夷等名茶声誉掘起,文人士大夫及闲野骚人墨客往往借茶事而择野泉松竹之风景清雅之池,从茗饮生活中体味“天人合一”的境界,修养心性以达养生。
有这么一句俗话:“早上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饮茶当然少不了茶具,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被推崇备至的要数宜兴紫砂茶具为最佳。我们在饮茶和欣赏紫砂高雅艺术的同时,也注意到紫砂茶具上具有浓厚的民俗装饰。紫砂福寿井栏壶图中的福寿井栏壶,通高8厘米,紫砂色泽正宗,造型古朴典雅,短流独孔、圆把圆钮、壶盖略凸,大口圆底,简洁明快,此壶是属于“曼生十八式”壶型之一,盛行于清,嘉道年间。这把壶中没有文人雅士在壶身写诗作画,而是以民间流传的福寿图案作为装饰,更使人感到亲切。我们看到壶身上部有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下面两排共十个古篆体寿字,可谓“添福增寿”。中华民族在新春佳节来临之时,都有张贴春联的习俗,有一副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此壶的装饰正是体现了添福增寿的寓意。壶的盖,是以古铜镜为形,盖上用立体线条一分为四,成为四个扇形框面,每框有一字,是以古篆字阳体“益寿延年”组成,颇具古意。最为精彩的是壶的底部,采用古建筑瓦当装饰,瓦当是古建筑屋面上的一种构件,纹饰丰富多彩,以人面兽面居多,博得收藏界、建筑界专事研究和收藏。
雪桃壶也是收藏爱好者在紫砂壶中喜爱的一把壶,此壶用料精细,紫砂红泥,通高11.8厘米,是民国初期名家范大生制作,壶身为葫芦形状,壶盖上的顶部是一个寿桃,并有桃枝、桃叶覆盖于盖面,弯嘴圆把,比例得当,光洁圆润,质朴大方,工艺极为精良,盖内有长方形章阳体“大生”二字。壶身刻有书法:“淡泊明志,清虚毓人。辞芬主人作”,更增添了壶的文化内涵,也因此可看出大生是为辞芬而制作此壶,以祝愿辞芬长寿之意。制作者范大生是清末至民国一代制壶大师,他的作品当时在上海深受人们喜爱。经营紫砂有名的店铺如:吴德盛、铁画轩等都向他争先订购。有资料记载,他的紫砂作品曾参加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和1932年芝加哥博览会获奖,为中国紫砂在国际上获得记载和荣誉。就这把雪桃壶而言,像他这样的名家,在制壶工艺的装饰上也采用寿桃民俗风格,俗中见雅,可称雅俗共赏之作。此壶在南京民俗博物馆紫砂厅展出。
中国人喜爱饮茶,从古代沿袭至今,已成为一种习俗,尽管现代各种饮料、果汁充斥市场,仍不能代替茶的位置。有资料记载,中国饮茶习俗在公元前汉朝时就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饮品,作为茶具反映在紫砂文化中的民俗现象,仅是传承历史民俗精华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古老而又神秘的民俗,丰富庞杂,源头幽远,无论在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中时时影响着我们,处处都有最重要的体现。民俗民风的质朴、多趣,高雅和喜闻乐见,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