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加菊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山东临沂276004)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有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缺血加重,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
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入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一届内科学会议心血管病组制定的“关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的建议”。排除:(1)急性心肌梗死型冠心病;(2)并发严重心肺功能不全;(3)伴有出血倾向;(4)并发各种缓慢性和快速性恶性心律失常;(5)严重肝肾功能衰竭;(6)不服从治疗者。治疗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48~73岁,平均(65.0±9.3)岁;伴高血压病26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21例;有吸烟史23例。对照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46~74岁,平均(64.0±8.9)岁;伴高血压病23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24例;有吸烟史2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史及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常规给予硝酸甘油制剂、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钙、调脂等常规治疗,心绞痛发作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纳注射液250mL中静滴,1次/d,治疗周期14d。
用药期间记录心绞痛的发作情况、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常规动态检查12导联静息心电图变化,心绞痛发作时随时记录心电图,观察ST-T改变;治疗前后进行血、尿、便常规,凝血四项及肝、肾功能等检查。
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拟定。(1)显效:轻度和中度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重症者基本消失或减轻至“轻度”标准;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2)有效:轻度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中度症状减轻至“轻度”标准,较重症状减轻至“中度”标准;心电图ST段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其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3)无效:症状与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配对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n)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n)
治疗观察期间,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患者血、尿、便常规,凝血四项及肝、肾功能等均未见异常变化。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状态,这不仅是基于对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的深入认识,也表明了这类心绞痛患者临床上的不稳定性,有进展至心肌梗死的高度危险性,甚至猝死,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经积极有效干预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血管镜的发展,对UAP的发病机理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冠状动脉的强烈收缩和血栓形成是UAP形成的关键病理过程。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出血、血小板聚集或血栓形成、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致冠脉内动脉张力增高,均使心肌供血突然减少,形成UAP。
银杏达莫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银杏总黄酮、双嘧达莫,具有保护神经和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银杏总黄酮具有扩张冠脉血管、脑血管,改善脑缺血产生的症状和记忆功能,药理作用:(1)银杏黄酮苷具有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营养血流、减少心肌耗氧及增强心肌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的作用;(2)银杏叶提取物能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逆转异常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度。双嘧达莫抑制血小板聚集,高浓度(50μg/mL)可抑制血小板释放。其机制可能为:(1)抑制血小板、上皮细胞和红细胞摄取腺苷,使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增高,抑制血小板聚集;(2)抑制环磷酸鸟苷磷酸二酯酶,强化内皮舒张因子引起的环磷酸鸟苷浓度增高;(3)抑制血栓烷素A2(TXA2)形成;(4)增强内源型PGI2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6%,心电图总有效率为91.1%,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对缓解心绞痛症状及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等方面优于常规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对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也无不良影响,是治疗UAP较理想的药物。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74.
[2] 朱红秋,朱平安,沈双宏,等.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9):808-811.
[3]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缺血性心脏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15.
[4] 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汇报讨论会.常见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及人群防治工作1979-1985年规划[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79,7(2):81.
[5] 杨胜利,何作云.急性冠脉综合征触发的病理生理机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3,13(2):88-92.
[6] 陈纪林,徐义枢,陈在嘉.不稳定性心绞痛溶栓治疗现状的评述[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6):409-410.
[7] 张景云,路方红,阮景纯,等.银杏叶口服液对冠心病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抑制作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1):13-14.
[8] 王雁,杨义芳.银杏叶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1,1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