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岩
2005年7月6日,国际奥委会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17次国际奥委会会议上宣布,由英国伦敦主办2012年奥运会,这是伦敦第三次主办夏季奥运会。伦敦是迄今为止举办夏季奥运会次数最多的城市,也是历史上首座三度(1908,1948,2012)举办奥运会的城市。
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应Martin Hagger博士的邀请,我在英国诺丁汉大学(The Nottingham of University)心理学院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术访问。期间,除了开展体育暴力与体育风险方面的合作研究外,我还重点考察了英国大学体育、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开展的情况;参观了位于诺丁汉的英国国家水上运动中心、国家冰上体育馆和伯明翰的国家室内体育馆(National Indoor Arena)等设施;观看了一些业余训练,同时还观摩了城市社区体育活动、2008全英羽毛球公开赛(All England Open 2008)暨奥运会积分赛以及英格兰足球联赛(The Football League)。
与中国政府办体育(举国体制)不同的是,英国主要是社会办体育。2005年伦敦申办2012年奥运会获准后,英国政府开始加大对竞技体育的资助力度,这也使得英国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取得了突出的战绩。
在英国,射击和射箭远不如足球、橄榄球、台球等项目受欢迎,开展的情况也不理想。但我在英国却收集了国际上射箭方面的最新研究文献,购买了两本射箭方面的著作。通过浏览英国射箭协会的官方网站,了解了英国射击和射箭队的一些情况。
英国是位于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气候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终年温和湿润。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一月份气温在4℃~7℃之间,七月份在13℃~17℃之间。多雨雾,秋冬尤甚。每年二月至三月最为干燥,十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
据了解,2012年伦敦奥运会射击比赛时间定在7月28日至8月5日,地点是在伦敦东南的皇家炮兵兵营(The Royal Artillery Barracks);射箭比赛时间是7月30日至8月5日,地点在伦敦西北圣琼斯伍德的贵族板球场(Lord’s Cricket Ground)[1]。不过,从我参观过的英国体育设施来看,其特点是外观一般,但是里面功能齐全,很实用。伦敦奥运会射击射箭比赛场馆肯定无法与北京奥运会豪华的场馆相比,但是也不大可能出现伦敦奥运会射击射箭比赛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的情景。
至于现在人们经常议论的由于经济不景气可能导致伦敦奥运会异地举行的说法,我认为不用当真。英国人有足够的财力、经验与智慧承办奥运会,伦敦奥运会(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一定会如期(2012年7月27日—2012年8月12日)举行,只不过英国人会按他们自己的方式来举办一届精彩的奥运“Big Party”。
2008年10月下旬,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大会在山西大学举行。国际生物力学学会(ISB)主席Walter Herzog教授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在他的报告结束时,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学会(ISBS)主席洪友廉教授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关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如何考虑神经心理方面的问题。精彩的问答让我浮想联翩。是的,就在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上,当一位中国运动生理生化学者汇报完“优异运动成绩决定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时,一位英国学者也提过类似的问题,但可惜的是我们这位学者没有听明白对方的意思。就我自己的科研经历而言,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目前一些单一学科的研究很类似“盲人摸象”。我曾在《体育科学》2008年第12期上看到《射箭技术评价指标的综合研究》一文,仔细拜读,出了一身“冷汗”,实在不敢苟同这一有关射箭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一些结论和建议。倡导学术自由,学术贵在争鸣。对于这样的研究提出质疑,源于我多年从事这个项目的研究与思考。国内在射击射箭项目进行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
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测试手段方法取得的结果必须建立在“读懂项目”的基础上,要谨慎、小心地做结论和提建议。当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教练员的经验相悖时,不要轻易武断地否定别人,而是应该看一看是不是我们的研究出了什么问题。
我曾在一次国内学术研讨会上听过这样的研究结论: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智力不如一般运动员。显然,这样的研究不是有什么重要发现,很可能是研究本身出了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总还能想起这件事,总是在提醒我谨慎解释研究结果,小心作研究结论,没有充足把握尽可能少提建议。
诚然,科学探索有如“盲人摸象”,面对的是未知,探索过程中出现争议很正常,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什么才是自己最该做的事。我们可以对其他未知发表见解甚至提出假想,即使自己论证不了也希望能启发别人,但是无依据、越俎代庖地“宣判”或鼓噪,不仅惹人生厌,更违背职业操守,只会为科学精神及原则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近些年,射击射箭运动员力量训练明显增多,这是好事。以往的这类研究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对这方面的训练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内力量训练研究的“升温”,各种引进的新式力量训练方法纷纷出台。对此,一味盲从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考虑到一些力量训练方法的来源“可疑”,因此把它们引入到射击射箭项目中来,应该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谨慎对待那种无视运动员动觉感受性的力量训练。
事实上,中国射击射箭教练员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力量训练方法。在这方面,需要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效率,并不需要“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现在,有人在“忽悠”,鼓吹或倡导所谓科学的力量训练,对此我们一定要“理性”对待。
中国射击世界第一,中国射箭与韩国“平起平坐”。这样的发展水平应该给予我们充足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更多地来源于我们拥有的先进训练方法与手段。中国射击射箭有今天,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辉煌成绩的背后,除了举国体制制胜外,更多的还是我们探索出一整套选材、训练、参赛与管理的有效方法。
我对中国射击射箭教练员多年来在力量训练上积累的宝贵经验特别感兴趣。我们应一如既往地开展兼顾运动员动觉感受性的力量训练,而不要在学术喧嚣中“迷失”与“丧失”。
请专家讲课是一件好事,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更是大好事,但是,必须基于“项目”特点与规律。现在有的所谓专家说一些“雷人”的话,让人中毒受害不浅。
2008年底,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王义夫表示,如果自己再次成为中国射击队总教练,将大力培养年轻教练接班,以确保在下个奥运会周期之后教练员不会“断档”。王义夫还有一个设想,就是在新周期内把射箭、飞碟射击、射击等三个项目的优秀教练组成一个联合体,定期进行业务交流。因为这几个项目有共同点,有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可以共同探讨,并且可利用三支教练员队伍的优势[2]。对于未来的训练,王义夫有很多新的设想:“队伍要进行严格管理;包括我在内的教练,每年至少要发表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射击、飞碟、射箭三个队定期举行联合交流,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等。”[3]
以上媒体的“报料”让我似乎看到了新的奥运周期中国射击射箭征战的好兆头,并想对其中的一些想法或作法发表个人的一点看法。
我们曾在《体育科学》2006年第1期上发表了《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理论分析》[4],主要观点是:我国已形成一个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教练员岗位培训为重点,包括各种高级研讨班和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的国家队教练员发展体系。国家队教练员的素质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从学习和培训的要素来看仍存在五种学习智障:个体化学习、共性化学习、适应性学习、单程化学习、制度化学习。在国家队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有助于解决这些智障,其内容更具时代特征,更接近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发展的需要;更多考虑运动训练工作绩效的提高;形式更加多样化;符合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精神;在情感和文化传统上更易被国家队教练员接受。我国国家队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是有价值且可行的。
目前看来,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需要一个过程,操作起来也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向这个目标努力迈进。
对于“在新周期内把射箭、飞碟射击、射击三个项目的优秀教练组成一个联合体,定期进行业务交流”的设想,让我想到了我在英国留学时参加学术研讨时的情景以及美国大学的“黄包餐”。
通常,英国大学在第一、第二学期的每周都安排两次学术研讨(Seminar),一次是内部研讨,只是学院自己的博士生和老师来主讲,另一次是外部研讨,邀请学院以外(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来讲。两次学术研讨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内部研讨结束后不提供茶点,而外部研讨结束后则提供茶点。主讲的教授、学生和老师一起边吃,边喝,边聊,学术气氛轻松、自然。每次学术研讨时间是一个小时,其中学术报告50分钟,提问10分钟。
最近几年,在国内参加国际会议或大型的国内会议,都能享受到会议中间安排的茶歇(Tea Break),感受到了“与国际接轨”的人性化氛围。不过,我一直不明白,开会也好,学术报告也好,为什么非要提供这些零食的“吃喝”呢?
后来,看到一篇介绍美国大学“黄包餐”的博文后,算是彻底明白了。按照权威的The American Heritage College Dictionary的解释,Brown Bag就是“带饭去工作,典型的是装在黄色纸包中的饭”。所谓黄包餐(Brown Bag Lunch),就是全系老师在一起吃饭,同时听一位报告人就一个主题做几十分钟的发言,然后大家提问。这样,报告人演示了自己的新产品,其中有些毛病就暴露出来了,发现后经过修改后正式出版;另一方面,听众们也了解了其他专业的动态,也可从中得到启发。因此,黄包餐的精神是展览新产品,听取批评,给人启发,达致精神物质双会餐的目的[5]
虽然大家来参与这样的学术活动不是冲着这些零食而来,但是这些零食带来的效益却是非常明显的。国内有的大学已经推出学术午餐(Lunch Talk)活动。这样的学术午餐可以加强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营造和建设“学术共同体”。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这种公开演讲式的学术午餐会,与我们闭门造车式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迫着你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讲出足够多的新意!”
对于备战伦敦奥运会的中国射击射箭三支“国字号”队伍,能否仿效上面的作法推出自己免费的业务研讨“大餐”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我也期望有那么一天再次去给国家队讲课,顺便享受一下国家队提供的免费“美食”。
从2006年我们就开始研究关于国家队训练场(馆)标语的设置问题,并在2008年第11期《体育科学》上发表《国家队训练场(馆)标语设置理论、问题与策略》[6]的专题论文。对于训练场馆各种各样的标语,我们似乎司空见惯了,好像不张贴标语就不重视训练。在这样传统惯性思维下,张贴标语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并有铺天盖地之势。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训练场(馆)标语问题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国家队训练场馆是培养高级竞技运动人才的场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与训练场馆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国家队训练场馆环境中,标语以可视化的形式,在美化训练环境的同时,也创设了训练氛围,以体现行使着话语权的内容表述,对运动员的心理及训练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在国家队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施励志教育,把运动队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比赛中的战斗力,国家队训练场馆标语内容将发挥十分重要的载体作用。
国家队训练场馆标语内容是围绕运动员的训练而设置的,是以简短文字形式,对运动员提出要求或期望等,体现着管理者的话语权。场馆标语在时空方面的分布,在美化训练环境的同时,也是一种视觉语言符号,体现着言语行为特征,旨在让运动员接受的言语行为。这种特征是以一种静态的视觉文字体现,通过视觉从而达到对运动员的目视管理功能,对运动员的训练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按理说,张贴标语比较简单,但实际上要做好这项工作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张贴标语并取得预期实际效果也是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譬如“静心,瞄准”、“充分准备,打好第一枪”等是中国射击队备战重大比赛期间张贴的部分标语,反映了备战重大比赛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
研究中发现,国家队训练场馆标语存在个别标语内容失当、标语形式化、标语使用过度和管理机制尚未完善等问题。建议从语言学、管理学、传播学及广告学等方面提高国家队训练场馆标语制订的效果,进一步发挥训练场馆标语内容对运动员训练动机激发和目视管理作用,以便更好地备战重大比赛。
在思考备战伦敦奥运会问题时,想到了我发表在《体育科学》2007年第9期上的一篇论文,题目是《我国重大比赛备战动员机制的理论研究》[7]。 从2003年“非典”期间开始动笔,写作这篇论文历时四载,数易其稿,其中的艰辛自不待讲。这里,将这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拿来,供大家参考。
将准备和参加重大比赛立足于运动训练的目标性准备,更多的是训练学层面的价值体现。除了必要的训练准备和事务性准备之外,备战重大体育赛事的另一层社会意义还在于我国竞技体育资源动员的可能。尤其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背景下,为了积极地适应国家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发展与提高的需要,更好地完成重大竞技体育比赛的任务,就必须独立地为其设计动员规划,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为竞技体育备战与参赛工作的顺利开展募集资源。
严格地讲,备战动员的目的不在于资源的新增,而是旨在通过合理的动员机制不断整合与配置各种重要的竞技体育资源(人力及精神、科技、财力与物力等),实现其由平时训练状态到比赛状态、由潜力到实力、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化,创造良好的竞技体育物质文化平台,发挥强大的精神动力优势,为重大体育比赛参赛准备的顺利实施及比赛任务的成功完成提供有效的动力支持。
现代竞技体育更多地表现为“系统对系统”的较量。一次重大比赛的备战动员工作需要涉及影响“综合制胜力”的各方面因素,这比参加比赛本身所辐射的对象及其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因此,有必要对备战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体育科学技术、后勤保障等要素加以区别,施以不同的动员行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动员措施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将动员水平由单一强调“有效动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备战”,向围绕主体、强调整体性动员和系统性动员的方向发展。
动员的策略基础在于通过动员主体(领导)将备战和参加比赛的目的和目标清晰地传达给动员对象(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教练员、运动员等),以使之达成“动员支持”——转化为有效的备战行动与训练成果,即思想上接受,行为上也接受,是一种对动员政策的主动性支持。因此,动员主体对不同的动员对象采取的动员方式也要基于为之所认同的观念和文化,对不同的动员对象采取不同的动员方式,以利于提高备战动员的有效性。 重大比赛举办的时间和地点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确定下来,除了不可抗拒的原因外,原则上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参赛的国家或地方可以据此把握时机确定备战动员的时间和内容等。 重大比赛备战动员的实施过程,是依据国家或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发布的动员令和动员计划而组织实施的对比赛潜力进行发掘、组织和使用的过程,其实质在于将比赛潜力转化为比赛实力。这就需要备战动员的实施过程在总体上与备战过程同步进行,及时、有序、适度、全面地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我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2005年被收入专著《射击射箭训练新理念》)中,提出“东方西方一起亮”的学术观点[8],曾经斗胆猜测或是预测过中国射击射箭北京奥运会上的金牌数量,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射击取得一半金牌,即7~8块。现在看来步枪手枪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射箭也基本实现了赛前预期。
想当年,我的“崇高目标”一提出,人们的异样眼神让我很不自在,认为我在异想天开。今天再想一想,在天时、地利和人和形成的“东道主优势”[9]之下,我们不拿金牌,谁拿金牌。 对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乐观预测也好,悲观猜想也罢,肯定不会超过北京奥运会上这样的历史最好成绩。对于中国射击射箭队来说,有利的条件和因素少了许多,将要碰到更多的是客场劣势和不利条件。
我真希望,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射击射箭队取得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好的成绩,但是直觉告诉我,如果能取得2004年雅典奥运会那样的成绩,就应该算是成功。可是,国人并不这样想。对于伦敦奥运会,过高的目标(或指标)与期望那是自欺欺人,因为那不是在北京。
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大幕即将拉开,这台奥运大戏即将开始上演。
我是一名忠实的观众,我要为运动员的精彩表现鼓掌加油,也会宽容小小的失误和瑕疵。尽管还是无法查找到“加油”一词的来源,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当好观众,为中国射击射箭队“加油”。
[1] 2012年伦敦奥运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london2012.com.
[2] 新华网.王义夫:伦敦奥运会突破五枚金牌难度太大[EB/OL].http://www.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8- 12/28/content_10571119.htm.
[3] 华奥星空.王义夫报名竞聘被“忽悠” 五块金牌重压看伦敦[EB/OL].http://news.sports.cn/others/other/news/2008- 12- 28/1709037/html.
[4] 石岩,赵阳,田麦久.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理论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1):6~12.
[5] 徐国栋.哦!黄包餐[C].法学家茶座第12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6] 石岩,孙继龙.国家队训练场馆标语设置理论、问题与策略[J].体育科学,2008,28(11):36~46.
[7] 石岩,赵阳,田麦久.我国重大比赛备战动员机制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9):23~32.
[8] 石岩.射击射箭训练新理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9] 石岩,郭显德.我国奥运选手参赛心理若干问题探悉[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23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