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学习交流研究

2011-03-18 09:12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长沙410128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9期
关键词:交流图书馆空间

●吴 浪(湖南农业大学 图书馆,长沙 410128)

信息共享空间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它是图书馆适应数字环境的发展,求得自身生存而创新的一种服务模式。它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图书馆资源、空间、服务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学习环境,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研究、交流、协作等活动。信息共享空间不仅是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是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重新定位,它使图书馆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从静态的文献资源中心向动态的学术交流中心和知识服务中心转变,因此,探讨信息共享空间的学习交流活动对于更好地发挥信息共享空间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学习交流的主客体特征

依托实体和虚拟空间,营造开放互动的学习交流环境,提高学生IT素养和学习素养,是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创新的主要目的。因此学习交流成为了信息共享空间的主要学术活动,在交流过程中主客体也呈现出了明显的特征。

1.1 主体特征

主体作为信息共享空间学习交流活动的承担者,主要发生在学生、图书馆员、教师这三类人群中,他们各自在学习交流活动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共同促进学习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

(1)教师——学习交流活动的组织者

知识经济时代,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式学习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有利条件,发挥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作用,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合作讨论、课题研究等学习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创造能力。

(2)图书馆员——学习交流活动的导学者

据调查,当今图书馆的信息用户,特别是本科生有三个明显的趋势,即自助服务、满意服务和无缝服务,信息共享空间正是通过将图书馆的资源、技术、服务整合在一个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无缝服务环境,来顺应以上三个趋势的。[1]在信息共享空间中,资源是基础,服务是核心,图书馆员作为服务的主体,不仅解答学生利用图书馆遇到的问题,指导他们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还应承担着信息素质教育和学科信息导航,参与专业教师课程设计和提供教学参考资料、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等。

(3)学生——学习交流活动的实践者

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学生获得了许多课外学习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主动构建知识的主要途径。在信息共享空间中,不仅有适合大学生开展正式讨论的小组讨论室,又有非正式交流的开放式学习区和休闲区,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利用信息共享空间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服务设施主动学习,积极与图书馆员、教师及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形成个体智慧之间的联结、碰撞、交织、互补和集体智慧的凝聚,实现对问题的多角度理解,从而不断促进认知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1.2 客体特征

在信息共享空间中,学习交流活动的客体主要是指主体用于学习交往过程的各类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服务设施和服务空间等,它们的特征如下:

(1)信息资源的集成性

信息共享空间信息资源的集成性,不仅体现在实体资源的集成,而且还包含了学习交流过程中生成的信息资源集成。其中,实体资源集成是指图书馆电子资源和印本资源的集成,以及图书馆资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的集成,具体包括:专业性图书与期刊、工具类图书及音像资料等;还有满足数字化学习需求的电子资源,如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远程书目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网络资源导航等。而生成的信息资源如学科观点、学习科研体会、成果作品、学习方法等,作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和知识的物化,包含了不同个体的思想和智慧,具有很强的思维独特性和学术价值,对于大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交流,分享学习经验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生成资源的集成成为信息共享空间信息资源集成最重要的资源特征。

(2)服务设施的完备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图书馆资源和服务,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是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目的。因此,在功能区域布局上,不仅设置了便于大学生咨询的咨询台,便于集中教学专题培训的电子教室,还有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实践能力的多媒体制作室,适于小组讨论的讨论室和便于独立思考学习的开放式学习区;同时在技术设施上,既配备了计算机和文字图表编辑软件、统计软件及多媒体编辑处理软件、专业学习软件等多种应用软件,还提供了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投影仪、视频播放设备等相关设施和网络宽带、有线接口、无线网络。完善的服务设施,为大学生学习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空间支持。

(3)服务空间的开放性

信息共享空间的出现,使得图书馆打破了以往的宁静,在这里,除为个人学习提供安静的学习空间外,还设立了小组协作学习、团队合作研究空间,这种协作学习空间改变了传统图书馆“静态”环境下读者难以交流的状况,打造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空间和环境,顺应了学生协作学习和交流的需要。同时,Web2.0技术的发展,以即时通讯、博客、维基等为代表的社会软件工具,为图书馆实现用户开放获取、交流互动、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在虚拟层,图书馆通过构建各种学习社区、兴趣社区和实践社区,为学习者提供参与、交流、个性化体验、发挥集体智慧的技术平台和环境,从而使信息共享空间成为了一个无处不在、共同参与、突破障碍的广域知识共享空间。

2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学习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2.1 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

信息共享空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设施资源为大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提供了完善的资源保障。在这里,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提供的纸本资源和数字资源巩固和拓展专业学习,利用虚拟学习社区中整合的网上教学课程和信息素质教育课件,进行专业课程自学和培养自身获取、分析、利用、传播信息的能力。此外,虚拟空间的一些制作软件,如多媒体、扫描和图形处理、CD刻录软件等,为大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演示成果提供了条件;而Web2.0社会性软件,如Blog、Wiki、Rss等的应用,则为大学生实现学习交流,提高书面表达、交流技巧和专业素质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2.2 信息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信息共享空间的重要服务功能,其独特的动态集成服务模式和全方位服务环境成为了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理想场所。参考咨询馆员、IT专家、多媒体技术专家、写作指导老师以及有关学科教师的随时指导和解答问题,更是对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帮助作用。因此,在信息共享空间中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贯穿于每一个服务环节,融入到了大学生学习研究的环境中,成为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学习的第二课堂,使信息共享空间服务融合了图书馆与学科教学的多种优势,实现图书馆教学化,教学图书馆化,成为了一个图书馆服务、学生学习与学院教学实验的教学混合体,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信息素质。

2.3 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在促进大学生学习交流和研究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① 咨询服务方式多样化。现场与虚拟相结合,通过信息咨询台和实体功能区域,与大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对面交流;在虚拟空间通过E-mail、Blog等进行网上咨询。② 服务内容向深度发展。不仅包括传统的指向性问题、专题性问题、参考性问题,还为大学生提供学科专家指导服务。③ 咨询服务的互动性。Web2.0技术在信息共享空间中的应用,使咨询服务打破了图书馆信息单向传递的局面,用户不仅是咨询服务的客体,更是咨询服务的主体。

2.4 学习指导服务

信息共享空间将图书馆各部门和学校各教学部门资源和服务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指导服务,如在图书馆的信息咨询台,不仅可以了解到图书馆服务和资源的信息,解决在信息共享空间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咨询台工作人员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将问题提交到相关人员,得到咨询馆员、学科专家、多媒体制作专家和写作指导老师一对一的学习指导。

2.5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是信息共享空间中最主要的学习交流活动,这也是信息共享空间区别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最主要的特征。在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过程中,专业教师和图书馆员可作为组织者或指导者的身份参加,共同商定讨论主体,对大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点评或指导大学生进行相关资源的收集利用等。而作为学习交流实践主体的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则需要相互协作,通过个体间知识观点的交流,形成对问题的全方位理解,达到主动构建知识的目的。

3 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学习交流的实现对策

3.1 加大信息共享空间宣传,激发大学生学习交流的积极性

信息共享空间“资源共享、空间共用”的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高校由于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的不足,为大学生实践教学,实现学习交流和知识构建提供了有利的学习场所,因此,图书馆应加大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利用信息共享空间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将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和资源充分融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在宣传方式上,图书馆可采用在主页上开辟信息共享空间专区、制作宣传册和宣传片、图书馆服务培训或张贴工作人员个人简介等方式进行宣传;除此之外,图书馆应在宣传上采用更主动的方式,通过采用阅读兴趣小组、影评小组、专题小组等方式,从培养兴趣入手,逐步调动用户利用信息共享空间的积极性,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将学科主题服务与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相结合,开展IC2(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使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更具针对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

3.2 加强合作与培训,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信息共享空间强调跨部门合作与协作,为大学生学习提供全方面的支持服务,不仅包括图书馆部门之间的合作,还涉及到与学校其他教学部门的协作。因此必须改变信息共享空间松散的人员组合,加强相互之间知识构成和价值观念的了解,进行交叉业务培训,如对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要加强技术设备、网络基础设施的使用维护和学科知识的培训;对多媒体、计算机等相关工作人员,重点加强对馆藏资源、信息检索和图书馆服务知识的培训;对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主要加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信息检索和图书馆服务知识的培训,从而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协作,更好地服务读者。

3.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和互动

隐性知识是人们长期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高度个人化和知识性特征。因此,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对于学术交流活动的良性互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隐性知识的交流并不乐观。据广东商学院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的“是否愿意将你拥有的或知道的信息资源上传至此平台上与其他人共享”的问题中调查结果显示,表示愿意的只占32%,而26%表示不太愿意或非常不愿意,42%则持中立态度。分析原因,其中之一是怕麻烦,实质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共享的价值和责任。[2]因此,图书馆应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隐性知识交流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发挥学校组织文化的潜在激励作用,一方面以组织内共有的育人价值取向来规范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另一方面,可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学术交流的氛围,以此促进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共同发展。

3.4 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搭建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

“以人为本,因需而动”,是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服务宗旨,因此建立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是满足读者需求,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如Manitoba大学图书馆在推出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服务运行一个多月后,通过评价系统反映的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结构过于复杂;个别描述不清晰,造成留学生使用困难;期盼的服务内容没有包含等。[3]由于图书馆及时发现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保证了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读者的需求。因此,在服务评价中,图书馆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日常信息反馈方法、发放正式反馈表、网上调查、问卷和网上调查相结合等常规性的评价方法,以全面获得评价信息,使评价数据真实地反映用户的需求;同时,为了更加正确地了解、分析和评价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要求,还可以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跟踪体系,如借鉴同行的评价体系LibQUAL+,结合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际情况开展服务评价。

[1]邹宁芬.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 [J].图书馆杂志,2005(l1):30-33.

[2]张燕萍,谷皓.Web2.0模式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挑战与机遇[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6):719-722.

[3]卢志国.大学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分析——以加拿大Manitoba大学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为例[J].情报杂志,2008(10):96-99.

猜你喜欢
交流图书馆空间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空间是什么?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创享空间
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