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梅 耿晓光
(淮海工学院图书馆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据CNNIC(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站总数达191万个,网页总数达600亿个[1]。网页数量反映了互联网内容的丰富程度,同时纸质文献的发展并未萎缩,据统计,2009年出版纸质图书30.2万余种,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数达2 701.1亿印张[2]。数字环境下,图书馆馆藏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改变,为文献采访工作带来了挑战。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应消除数字恐惧,摒弃数字崇拜,以读者需求为核心,制订科学、实用、灵活的采访策略。
麦家近期出版的长篇小说《风语》提供了4种可供读者选择的阅读方式:传统纸质图书、手机、电子阅读器和电脑。可见,数字环境下的阅读已进入“一纸三屏”的状态[3]。虽然数字环境使信息获取更为便捷、海量,但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多种选择,为文献采访工作带来了多重困扰。
读者需求因人而异,普通读者依然习惯于使用传统阅读形式——纸质文献,而一些“高端”读者更青睐于利用数字资源特别是外文数字资源;年轻读者热衷于获取网络资源,而老年读者更愿意利用纸质文献。由此可见,纸本文献、数据库、网络信息都不乏拥趸。数字环境促使读者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样促使读者需求无限扩展,以致图书馆对于读者需求愈发难以把握。
数字环境下读者的阅读需求已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载体形式。纸张、电脑、阅读器乃至手机成为文献的载体。通过一个小小的芯片就能使人坐拥书城。新载体的出现不仅更为契合人们社会生活便捷化、快节奏、开放性的需要,也给图书馆服务提出新的要求。
Web2.0强调自由、参与、互动,读者阅读需求随之发生改变,已不再仅限于传统媒介和正式出版物,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时还可以通过其他学者的博客、微博及行业论坛等获取最新、最及时、最原始的信息。网络环境下纸质文献、数据库、网络信息等更新加快、衰变加速、数量加倍,构成了立体交叉的内容体系。
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让人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全球84%的人通过谷歌、雅虎、百度获取信息,并且其中有90%的人对此表示满意,而仅有2%的人使用图书馆集成系统[4]。虽然数字文献无法完全取代纸质文献,但是数字文献与纸质文献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宗旨是满足读者需求,但是由于读者的需求是动态、多变、个性化的,所以图书馆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纸质文献自汉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历史意义已经远远大于其本身价值,它不仅渗入到社会和文化中,而且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而数字文献是后起之秀,其优势数不胜数。然而,随着图书馆上游出版业逐步转向数字化、下游读者喜欢数字化,图书馆面对遇到问题便会通过谷歌、百度搜索答案的年轻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加大数字文献的采购力度,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纸质文献的收藏与保存,因为尚有相当数量的读者特别是老年读者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纸质文献。
纸质文献品种与复本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图书馆采访工作,虽然数字文献采购不需要考虑复本问题,但是数字环境下数字文献与纸质文献的采购比例仍是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面临的新课题。由于图书馆目前采用流阅一体化的服务模式,难以准确统计文献利用率,加之数字文献的趋同性与纸质文献的趋劣性严重[5],使得文献采访工作必须面对准确界定文献品种与复本、认真权衡纸质文献与数字文献采访比例等问题。
人们把“信息资源共享”当作“共产共妻”,完全不明白“信息资源共享”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互惠”[6]。图书馆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上级拨款,可做的事情很有限。图书馆之间如果主体不平等、实力相差悬殊,则很难有真正的合作共享。虽然NSTL(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国家层面的资源共享体系为图书馆合作提供了平台,但是其各自为战,惠及面有限,资源共享建设体制存在问题。
经费是开展文献采访工作的基础,任何采访计划的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然而,图书馆没有划拨采访经费的主导权,只能进行有限的参与,以致年度经费的不确定性给采访工作带来巨大阻碍。例如,高校图书馆在评估前夕经费充裕,文献资源采购重数量轻质量,而在评估之后往往发现文献资源质量堪忧,打乱了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步伐。
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正处于由以纸质资源为主体向以数字资源为主体的转型时期[7],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文献采访工作要制订科学、合理的采访策略,构建多维的馆藏布局,营造多层次的阅读空间,以满足多元化的文献需求。
(1)刚需 是指读者因为各种原因迫切想得到文献的需求。用于满足读者刚需的文献对于读者实现既定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包括各种考试考级用书、完成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所需的参考资料。刚需一般有集中的时段、集中的人群、集中的需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提前作出预判。满足读者刚需的文献采访应该以数字文献为主,纸质文献为辅。
(2)常需 即读者对于日常浏览的需求,不带有唯一性和强制性。适合日常阅读的文献很多,如文学名著、励志图书等。图书馆在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也没必要照单全收,须去粗存精、优中选优。
(3)时需 是指集中的、临时性的文献需求,如社会热点问题或热播影视剧等。热门文献采购具有一定的风险,文献采访的速度可能赶不上热点变冷的速度,加之热点内容交叉、重复出版现象严重,因此采访时应注重文献的时效性,并谨慎确定品种与复本,以免造成浪费。
(4)特需 读者因某种特殊原因产生的需求,一般具有不可替代性。特需是图书馆服务的重点之一,也是建立特色馆藏、特色数据库的依据,因此文献采访工作要拓展采访渠道,尽可能全面地采集所需文献。
以上只是为针对读者需求提供方便服务而进行的简单分类,不具有普适性。各种需求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一种需求也可能具有多种特征。
3.2.1 读者参与原则
文献采访应以“访”为主,庞大的读者群体能够弥补采访人员在数量、专业、视角、渠道等方面的不足,而且在鉴定有价值的专业文献方面,专业人员更加敏锐和内行。因此,文献采访工作应该具有透明性,没有读者参与的采访可能导致读者“被需求”。例如,高校图书馆邀请教师参与现场采购,但是往往教师选购的图书数量较少、随机性强、系统性差,无法满足馆藏建设需求[8]。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应充分发挥采访人员的优势,因为采访人员更熟悉出版规律、了解馆藏情况、掌握不同类型读者的需求。因此,文献资源的合理采访方式应该是读者推荐、馆员筛选、专家审核。
3.2.2 整体协调原则
文献采访工作需要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选择符合读者需求、适合馆藏的资源,稍有不慎,可能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例如,高校图书馆订购的数据库大多为检索型文献数据库和全文型文献数据库,它们绝大多数为纸质文献的电子版[9]。采访人员在数据库与纸质文献间进行取舍时,应该兼顾读者需求、学科特性、文献资源代偿性,并确定以下采访原则:①对于更新速度快、知识衰变迅速的自然科学文献,应在保证购买纸质经典书刊的基础上偏重于数字文献的引进;②对于需要长期文化积淀、文献影响深远的人文科学文献,则应重视纸质文献的引进;③对于学术性强、利用率低的工具书和检索型文献,应以数字文献为主;④对于利用率高的阅读型文献,应以纸质文献为主;⑤注意保持适当的满足不同读者需求、不同学科领域的文献采购比例,兼顾相关文献的完整性、稳定性,特别是核心丛书、多卷书的连续性。
3.2.3 高效共享原则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过程中,文献资源个体重复与总体频繁交互存在的状况较为严重,这对文献采访工作的体制、管理与合作提出较高要求。对于个体馆而言,应在保证本馆基础文献建设的同时重视资源采购的性价比,做到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互补、原藏资源与新购资源互补、本馆资源与他馆资源互补。对于整个图书馆界而言,应扩大合作采访、馆际互借、异地存取、文献传递、代查代检等资源共享的范围,提高合作的质量,使合作更具协同性、参与性、可操作性。虽然目前数字文献采访协作已经开展,并且通过数据库集团采购模式节约了成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应突破体制的藩篱,开展纸质文献采访馆际协作。图书馆合作的理想状态应该是采访联合、业务配合、资源融合。
3.3.1 宏观科学控制
文献采访工作应根据图书馆的角色定位,从制度化、结构化、平衡性、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制订科学的采访政策。采访政策应包括:收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收藏级别、载体形式及其比例关系,图书馆文献采访的原则、标准、方法和职责,文献资源的组织、复选、剔除的方法、标准及程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规划和安排等[10]。图书馆制订采访政策的目的在于合理安排经费使用,均衡馆藏发展,形成符合读者需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完善的馆藏体系。因此,采访政策的制订既要立足于读者的当前需求,也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3.2 微观经验控制
文献采访主要以书商提供的书目为依据,即使采访人员现场采访,也很少细览图书内容,而且数据库的采访也多是浏览目录,因此采访人员往往只能凭书名、著者或简单的内容介绍选择文献。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也可称为“猜访”,既要猜文献的价值,还要猜读者的需求。这就要求采访人员能够揣摩读者心理,判断阅读热点,具备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娴熟的文献选择能力、迅捷的价值判断能力、自主的知识更新能力、丰富的综合协调能力及丰富的经验,而且能够对文献来源信息、文献价值、使用预期、读者接受程度等要素作出预判。
3.3.3 过程综合控制
文献采访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所以采访工作要有明确目的性,加强计划性,提高可预见性,用计划控制过程,用比例约束行动。以纸质文献采访为例,传统的“三目”(《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上海新书目》)报道的品种只占每年出版总量的1/4左右[10],而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武汉三新书业有限公司等民营图书经销商提供的书目信息已经达到10万多条,远远超过“三目”揭示的信息量。这就要求采访人员打破常规思维,重视书商自编书目。同样,为保障图书订到率,还可以在招标中对于高折扣的重点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实行单独招标,并给供应商适当的利润。总之,文献采访工作要加强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正确认识名社效应、名人效应、名著效应,加强对出版商、经销商、相关社会机构和个人的了解与沟通。
3.3.4 事后跟踪控制
采访工作永远是一项充满遗憾的工作。订购完成绝不是采访的终点,事后控制同样重要。采访人员应该通过读者调查、文献利用率调查等形式,跟踪入藏文献的利用情况,及时发现采访中的失误和偏差,为下一次采访提供借鉴,并且力争使入藏文献有读者、有价值、有品位,最大限度地避免适用文献漏订和入藏文献零利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献采访工作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源头。人才匮乏和技术薄弱是图书馆的硬伤,观念滞后是图书馆的软肋,因此在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图书馆只有依托传统优势,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求得发展。朱强馆长认为,“未来既不属于内容创建者也不属于渠道传播者,而是属于控制、过滤、查询和使信息变得有意义的人,只有借助他们,我们才能在广阔的空间中遨游。”[11]由此可见,文献采访工作任重而道远。
[1]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1-01-19]. 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1/t20110118_20250.html.
[2]新闻出版总署. 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简况[J].造纸信息, 2010(9):27-28.
[3]姜小玲“.一纸三屏”催生阅读革命[EB/OL]. [2011-01-15].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10/06/content_426522.htm.
[4]刘 琼. 直面数字图书馆的尴尬[EB/OL]. [2011-01-15].http://szsb.sznews.com/html/2009-11/19/content_854836.htm.
[5]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变局、困局与破局[EB/OL]. [2011-01-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0bdn1.html.
[6]程氏定理发微:一切信息资源都是为了用的[EB/OL]. [2011-01-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0amwx.html.
[7]吴建中. 世博启示录: 创新型社会中图书馆的责任[EB/OL].[2011-01-15].http://www.wujianzhong.name/?paged=5.
[8]黄忠顺. 由鲁迅著作“复本”量引出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61-63,73.
[9]庞恩旭.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变化与对策[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4):77-79.
[10]何 韵. 多校区馆藏资源发展及管理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0(11):46-49.
[11]徐咏梅. 近年来我国法学文献出版情况分析[J].图书馆杂志, 2009(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