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清
(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01)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图书馆在管理及服务模式等各个方面都逐步向数字图书馆转化。传统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献检索和组织,而进入信息时代,面对海量庞杂的网络信息,以及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信息资源共享,无论是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工作竞争力还是生存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信息时代,信息量的急速增长是其鲜明的特征。而信息的传播途径也在原来的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这个“第四媒体”,而且这个“第四媒体”逐步覆盖了全部传统媒体的功能。以往研究人员获取学术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到图书馆检索、借阅图书或报刊资料。但自从网络应用到信息服务领域以来,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数据库、知识系统等各种途径检索、浏览、下载所需要的信息,物理意义上的图书馆及其收藏的书刊资料不再是获取学术信息的唯一来源。
在传统的图书馆利用中,读者必须亲自到馆检索信息、借阅书刊以获得文献和信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兰开斯特就在其图书馆学著作中预言:“现代化技术使图书馆能把服务直接传送到办公室和家庭,所以读者亲自到图书馆的需要减少了;文献的文档能以全文的形式检索。文献提供系统能把任何文献全文通过数字或缩微形式传输到用户的终端”[1]。自从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使得上述预言得以实现,读者对图书馆各类资源的利用无需到馆即可实现,逐步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虽然近年来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到馆的读者数却持续下降,纸质书刊资源利用率低是普遍的趋势和特点。图书馆在其书刊借、阅等传统服务方面失去了原来的“繁荣”。即便是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实现了全面开放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但真正到图书馆查询、借阅纸质书刊的人数却越来越少。很多教师和学生到图书馆就是利用其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阅读图书、复习课程等自主学习,而对图书馆收藏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虽然读者直接利用图书馆藏书和依赖“物理”图书馆的人数下降,对馆藏纸质书刊的关注度减弱,但对图书馆提供的各类数字资源的依赖度却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尤其是中青年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改变。他们在信息查询与获取过程中不再拘泥于传统方式,而对网络和数字化媒介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造成对图书馆的直接利用下降,通过网络远程访问图书馆并利用其数字资源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此外,受网络出版的冲击,有些全球的经典巨著和工具书都相继放弃出版印刷版。如:有200多年出版历史的《大英百科全书》、100多年历史的《化学文摘》及生物医学重要检索工具——《医学索引》等都停止了其印刷版的出版,而由网络版取而代之。因此,“无纸化”出版也迫使读者逐渐改变信息的获取习惯。
传统图书馆所提供读者服务的范围和水平都严格受制于藏书的布局、规模及其他实体因素[2]。而进入信息时代,图书信息存储和服务的概念不再局限于本馆常规的图书、期刊、报纸等纸张型物理馆藏资源,而是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在本馆收藏的实体性资源的基础上,还包括数字化的图书、期刊、专利、学位论文、年鉴等各种类型的虚拟馆藏,以及考试类、知识类等互动型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安装本地镜像,也可以安装在远程服务器上。读者通过网络可以访问获得多种类型的信息资源,而不再局限于本馆的物理馆藏。
对图书馆员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原来的工作不需要做了,而现在需要做的又不一定会做”。在传统图书馆中,图书馆的主要工作是纸质书刊资料的收集、整序(分类、编目)、管理及借阅服务等。但进入数字化时代,需要收集的资源类型越来越多,并从印刷型、缩微型书刊资料逐步向电子化、网络化的多媒体出版物、数据库、知识库转变,而且对电子资源和网络数据库的收集逐渐成为资源收集的重点。
以往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书刊分类、编目是主要技术工作。而当前在众多图书馆中,书刊的分类编目以及磁条和条码等加工过程已经交由书商或外包公司来做,甚至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还实现了图书的自动借还。
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要求图书馆必须转移工作重点,从“藏”向“用”转变,将主要技术力量和人力投入到参考咨询和用户教育等工作中,并且将信息服务逐步渗透到用户具体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半衰期缩短。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既要准确,还要方便、快捷,既要求获得信息的数量,更需要对信息进行质量控制和综合评价,同时,对服务的专业化和个性化要求也愈发急迫。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以及书刊数字化和电子阅读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图书馆存在的必要性。德国某出版业杂志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50%以上的人认为2018年数字化出版物将超越传统的图书。有人质疑电子阅读将来是否会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并最终取代图书馆。对此,国际图联主席艾伦·泰塞在第5届上海(杭州)国际图书馆论坛上表示:电子阅读不会也不可能取代图书馆[3]。
笔者认为数字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普通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只能改善传统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却不能完全取代图书馆的职能,而是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了技术服务的功能[4]。图书馆是经过科学整序的知识库和信息服务系统,而互联网只是一个“杂乱无章”的信息海洋。数字化或无纸化图书馆的出现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是对传统图书馆部分职能的延续、发展、改善和补充[5],而不能单纯地认为是传统图书馆的替代产物。
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方式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图书馆的职能和服务也必须在继承中不断得以发展。
中国图书馆学会2008年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第4条指出,“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使用效率,以服务创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进入网络时代,对图书馆的评价不再局限于规模和纸质书刊馆藏,而是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多样化的服务形式、高效率的服务方式和深层次的服务内容。要在“收藏”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把“资源利用”作为工作目标。
图书馆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在信息管理与服务等各方面转换思维、更新理念。改变“重藏轻用”、一味追求藏书量的传统观念,从重收藏、管理向重服务、教育转变。广泛收集读者需要的各种载体资源,开发建设特色资源,以读者为中心,增设学术讨论室、研修室、会议室,将图书馆创建成为一个大的信息共享空间。必须认识到,图书馆所拥有的不仅仅是图书。要加强图书馆的条件、文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为读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其既为一个学习、阅读和获取信息的场所,更是提高素养、支持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场所。
在传统图书馆中,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并围绕图书馆藏书和馆舍条件展开的。服务方式主要还是被动服务并受时间、空间和馆藏资源的限制。而进入到信息时代,随着读者利用图书馆和查询阅读文献信息习惯的改变,图书馆不再是读者获取信息的唯一阵地。图书馆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将主要工作转变到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文献传递、资源导航和用户教育方面。必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发展交互式咨询服务;深入用户,大力开展虚拟咨询、信息推送、文献传递和资源的远程访问。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广泛、更专业、更专深、更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对于常用中文期刊、图书、学位论文、视频等数据库的订购具有相似性,各图书馆在资源收藏上特色不明显。因此,应该注重特色资源的收集与建设。同时,在资源类似的情况下,应强调服务方式的创新和服务内容的深化。
在信息时代,用户对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即服务内容的专深化和服务形式的个性化。在信息海洋中,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获得信息的数量,而更加需要对学术信息质量的评价,以及对网络海量信息真伪的辨别。图书馆要从文献服务向信息服务、知识服务转化,注重研究专业学术资源导航和特色资源的开发,创建学术信息门户,开展知识中介、文献调研、科技查新、科研选题、文献分析等多种形式的辅导咨询服务。强调对信息知识的处理能力,帮助读者利用搜索引擎、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文本挖掘等信息分析技术获取文献中的内在知识。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其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随着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管理的电脑化、服务的专业化及信息咨询与文献传递的网络化,对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加强对馆员的信息素质、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科馆员的观察、协调、沟通、综合判断及科学研究能力。
作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组织者、分析者和服务者,图书馆员不仅要具有图书情报管理相关知识和服务技能,还必须掌握外语知识、网络知识和与服务对象相关的专业知识;要关注各种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数字时代的图书馆员不仅能帮助读者获取文献和信息,也应该具有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管理、评价和分析的综合能力,并能参与到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中。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要在其收藏、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其教育职能,在“淹没于信息,渴求于知识”的环境下,指导用户了解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提供的服务及利用的途径与方法,准确认识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使其了解何时需要信息,在哪儿及利用何种方式能及时全面高效地获取信息,并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评价、管理、综合和利用,最终形成自己的创新知识。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必须转变观念,迎接网络和数字化带来的挑战。进一步扩展职能,创新服务,加强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建设、人文环境建设和个性化信息服务;适应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特点,提升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主动服务,加强用户的信息素质教育,才能保证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1](美)兰开斯特著.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M].郑登理,陈珍成译.北京:书目出版社,1985:79,124.
[2] 鲍玲.从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比较分析看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A].北京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会等:核心竞争力与图书馆——第八届北京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学术年会[C].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23-128.
[3] 新华网浙江频道.国际图联主席:电子阅读不会取代图书馆[EB/OL].[2010-08-26].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0-08/26/content_20729075.htm.
[4]余小小.书增人减——图书馆如何应对网络的冲击[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114-116.
[5] 何素清,刘树春.电子时代图书馆职能的再认识[J].医学情报工作,20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