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华
(1.湖南大学经贸学院,长沙 410082;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长沙 410004)
由于传统理论认为服务是不可贸易的,目前有关服务企业国际化的研究很有限,有关发展中国家服务企业国际化的研究就更少。由Fuchs(1965)等提出服务是可贸易的这一观点之后,服务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受到关注,至今并未形成成熟的研究范式。本研究对其研究范式的嬗变趋势给予关注,以期探求中国情境下服务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综观相关文献研究,本研究认为,有关服务企业国际化的理论范式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制造企业国际化的一般理论完全适用于服务业企业,代表人物如Dunning,认为折衷理论的基本框架是适用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Boddewyn(1989)等人表示尽管利用传统的理论来解释服务企业跨国公司的行为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对服务企业跨国公司的解释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条件限制就能够运用现有的理论进行[1]。而另一派则认为由于服务与商品的差异大,需要对传统的理论进行修正之后才能成功地解释跨国服务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服务企业的国际化必须考虑服务及服务企业的特征对其影响,代表者如 Sharma& Johansson、Ekeledo& Sivakumar。Erriamilli和Rao指出由于服务的不可分离性,需对传统的交易成本理论进行修正才能适用于服务企业;Ananad和Delios认为服务所具有的不可分离性特征对服务业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有关服务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框架,一种是直接将制造企业国际化理论运用到对服务企业的研究中,本文称为“基于制造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范式”;另一种研究范式是将“服务特征与分类”等变量与传统的国际化理论整合起来,本文称为“基于服务特征的研究范式”。就研究范式的嬗变趋势来看,本文归纳出了两种主要趋势,一种是从“基于制造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范式”向“基于服务特征的研究范式”的转变,另一种是在“基于制造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范式”内部,出现了由“经济学范式”向“管理学范式”的转变。
基于制造企业国际化的研究范式中,学术界对发达国家制造企业国际化的研究相当丰富,基于其基本研究假设的区别,本研究将之细分为经济学派和管理学派两大范式。
经济学派主要从宏、中观视角对企业国际化问题进行研究。代表性的学派主要有:Hymer的垄断优势论、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Coase&Rugman的内部化理论、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论、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中大多数研究是以Dunning的折衷理论为基础,如Ekeledo与Sivakumar对服务企业进入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2]、Agarwal等对国际租赁公司的研究、Czinkota等对美国MBA项目的实证分析、Castellacci对挪威服务企业的实证研究、杨维桢等对台湾服务企业的研究、方正中有关我国银行国际化路径影响因素的研究,等等。以Anderson等为代表的学者则应用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服务企业的国际化。
由于经济学派的分析框架大多建立在经济效率分析基础上(如交易成本理论与折衷理论),暗含了决策者会进行理性决策这一假设前提,忽略了决策者、企业战略、竞争因素等变量对国际化的影响,被质疑与现实不符[3]。近十几年来,许多学者逐渐将研究重心移向企业和企业家层次,从内生性视角对企业的国际化行为进行解释,由此出现了“经济学范式”向“管理学范式”的嬗变。管理学派的国际化理论提出不以经济效率为分析基础的解释架构,为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理论以学习观和能力观为代表[4]。
组织学习观认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组织不断学习、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Barkema等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分析服务企业在新建与并购两种模式之间的选择;Vermeulen等发现厂商并购行为的“累积次数”会影响后续进入模式的选择倾向,证实在海外进入模式决策上确实存在经验性的学习效果;Clark等人研究了市场特定知识和一般国际化知识对海外市场选择及后续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Forsgren指出,经营者可以通过模仿性学习、与其他企业合作、引入专业人才等手段来获取国际经营的经验;Herrmann等人研究了企业高管的经验性知识对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5];Delios和Henisz(2000)验证了日本企业的各种海外投资经验强化了其组织能力,进而正向影响其后续FDI的股权比例。由于组织学习理论不再以经济理性的原则对企业的进入决策进行静态研究,而是以学习角度观察企业多次海外进入的完整过程,该观点被很多学者视为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且自20世纪90年代来,在学术界有越来越受重视的趋势。
组织能力观认为,跨国公司的资源和能力是影响其进入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如果公司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可以通过合资企业或并购的形式获得资源,增强组织的能力。Madhok认为组织能力论为企业国际化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可以用来解释许多新生的进入模式,如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和天生的国际化企业等[6]。近年来,非股权安排在服务业国际化中越来越普遍,这些形式包括特许经营权、管理合同、特许权、合伙、交钥匙、BOT、BTO等。由于传统的“经济学范式”(如折中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主要用来解释跨国公司的FDI现象,并不能对其他形式多样的合作契约模式进行解释,组织能力学派无疑为服务企业新兴的国际化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Sharma&Johansson、Erramilli&Rao为代表的学者强调服务特征和分类对服务企业国际化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由此形成了“基于服务特征的研究范式”。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和不可分离性越高,服务中知识密集度和知识的隐含性越高,企业越倾向采取诸如FDI之类的高涉入度进入模式。Patterson等从服务的无形性和当面接触的需要度衡量服务产品的互动程度,认为互动程度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高涉入程度的进入模式。Castellacci的研究说明服务的同时并发性和文化地理的接近性仍是影响服务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7]。Goerzen等特别从“服务相关性”和“当地市场需求差异度”两个维度对服务企业国际化模式进行了探讨。
(2)基于服务特征的服务分类也是影响企业国际化模式的重要变量。Erramilli将服务分为硬服务和软服务两类,认为软服务更倾向特许经营的模式;而硬服务供应商则偏好出口的模式。Likewise,Clark等则将服务分为“基于接触、媒介、资产和实物的服务”四类,各自对应不同的进入模式;Daniels指出,生产性服务国际化的模式主要是跨境执行(属于非股权投资的范畴)和通过分支机构销售(属于股权投资或商业存在的范畴)。
已有相关研究多以发达国家为研究情境,对新兴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关注较为有限。国外主流国际化理论暗含着“本国企业具备一种或几种优势时才会进行国际化”的命题,而发展中国家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增强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应该更多地考虑其学习效应与组织能力对企业所有权优势增强的动态影响,而不能照搬“优势论”。本研究特别关注服务企业国际化研究范式嬗变的两大趋势,其理论依据是,“管理学研究范式”代表了国际化研究中的新动向与趋势,其中的组织能力观可以用其来解释许多新生的国际化模式;组织学习观点以学习角度观察企业多次海外进入的完整过程,更加符合中国服务企业“所有权优势的增强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这一客观现实。因此,对企业动态的学习效应,如先前海外投资所累积的海外市场知识与经验对于后续进入模式决策的影响,“内向FDI对外向国际化的影响”等,进行必要的考量,或许能为并不成熟的中国服务企业研究范式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法。
[1]蔡兴,冯志坚,刘亚军.服务业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2):20-25.
[2]陈炳宏.台湾媒体企业之中国大陆市场进入模式及其决策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学研究,2007,(10):37-80.
[3]廉凯.服务业FDI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
[4]李明.企业家国际经历对企业国际化影响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
[5]葛京,金锐睿,杨智宾.基于知识利用和知识发展的企业国际化过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9):118-127.
[6]黄启轩.中国银行业登台之研究[D].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10.
[7]Fulvio Castellacci.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s in the Service Industries: Channels, Determinants and Sectoral Pattern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Social Change,2010,77(3):5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