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历史的回忆 再创图书馆辉煌——献给锦州市图书馆建馆60周年

2011-03-18 03:43
图书馆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锦州市新馆图书馆

刘 平

(锦州市图书馆,辽宁 锦州 121013)

1 基本概况及回顾

锦州市图书馆始建于1950年4月4日,60年发展可以概括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历史沿革及筹备阶段(1913~1950)

锦州市在清道光廿一年(1841)只设有凌川书院,系讲学之场所。1913年9月锦县(锦州)在劝学所院内创办第一个县级图书馆,即锦县通俗图书馆,在全县设巡行文库32处。“九一八”事变后遇到日本侵略军的侵占和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图书馆的设立更为冷落,只在民众教育馆内设一可容纳七八人的图书阅览室,藏书数量有限,读者廖廖无几。在那社会动荡年代,根本谈不上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辽西省立图书馆是锦州市图书馆的前身。1948年11月,辽西先在辽北四平市成立省图书馆筹备处,1949年5月迁来锦州,于1950年3月末筹备工作就绪,同年4月4日在吉庆街68号原市第一文化馆馆址正式成立辽西省立图书馆。

第二阶段:起步阶段(1950~1965)

1954年,辽西、辽北两省合并为辽宁省后,辽西省图书馆移交锦州市管理,于1955年1月更名为锦州市图书馆。建馆初期,馆舍面积520平方米,藏书48000册,工作人员仅13名。新中国的成立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各项业务工作得到初步发展。整顿原有的藏书,建立了专项规章制度,服务功能不断完善,除传统的外借、阅览服务外,陆续组建了参考咨询组和辅导组,加强了图书流通站的建设工作。无论在基础业务建设,还是服务方面均体现了为读者、为生产、为科研服务的办馆方向。图书馆各项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

第三阶段:萧条阶段(1966~1978)

“文革期间”锦州市图书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人员下放,许多文献资料被毁,或被封存,由于各种政治运动不断,大部分时间闭馆整顿,开馆时也仅限于流通极少数符合当时政治需要的图书。因无人钻研业务,整个图书馆业务工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即便开展一些借阅活动,但相对整个事业来说是处于停滞发展时期。

第四阶段:繁荣发展阶段(1978~199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图书馆事业迎来新的生机,各项工作步入正轨。20年来,锦州市图书馆抓住改革开放机遇,从各方面入手,图书馆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

1985年,市政府为图书馆扩建4200平方米的新馆舍,逐年加大了对购书经费的投入。1992年购书经费增至20万元,1997年增至30万元,极大丰富了馆藏。到1998年馆藏图书增至67万册,人员69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56人,占全馆总数81%。1994年、1998年参加文化部对公共图书馆的评估,两次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第五阶段:巩固、提高阶段(2000~2010)

进入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给图书馆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锦州市图书馆积极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寻求政府支持使图书馆事业发展达到顶盛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馆条件

2001年锦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决定异地改扩建图书馆,并将新馆地址选在松山新区市政府对面。2002年新馆奠基并开工,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占地15000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12900平方米,建筑总投资为4500多万元。

新馆分为3大功能区:读者服务区、办公区和藏书区。1~3层为读者服务区,设有开架外借处和基藏书外借处,各种功能的阅览室10个,阅览座席550个;门厅设有总服务台,方便读者咨询和办理借书证。另外,还设有教学设施先进的教学培训基地、计算机中心、参考咨询中心和举办各种展览的展厅以及供学术报告、讲座之用的多功能厅;4层为办公区;5层为密集架书库。新馆建筑充分展示现代图书馆公共文化建筑理念,全面采用了目前最先进、最实用的技术设备,实现了业务与行政管理的全面自动化。

新馆开馆后,市政府投入新馆建设资金400多万元,这是图书馆60年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目前锦州市图书馆新馆是锦州市重要的标志性工程,已成为锦州市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

1.2 确立正确的办馆方向,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2000年10月新的领导班子组建后,提出“巩固、创新、规范、提高”的八字建馆方针。坚持“讲政治、比技术、赛业务、创一流”的办馆方略,向国家一级图书馆的目标努力。根据这一目标,遵循“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图书馆紧紧抓住资源建设、人才建设、管理建设、自动化建设等环节,努力把图书馆办成多元化、开放式、多功能、高科技的公共读者文化交流中心。为实现这一目标,经过10年的努力打拼,经全馆上下共同努力,2009年,锦州市图书馆通过第4次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检查,2010年1月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图书馆”,从而实现了锦图几代人60年的夙愿。

1.3 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2000~2010年可以说是图书馆自动化飞速发展的10年。1998年,锦州市图书馆开始采用深圳图书馆ILAS系统,当时只开通了编目子系统。截止到2003年,相继开通了采访、编目、参考咨询子系统,版本也从ILAS5.0升级至ILASⅡ2.0版。2006年,新馆落成后,市财政投入109.16万元,用于新馆的自动化建设,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新馆开馆后,全面实现了IALSⅡ的各项功能,包括采访、编目、流通、典藏、连续出版物、参考咨询、书目检索的自动化。2009年,馆内实现了一卡通服务,彻底结束了延续50多年的纸质借书证历史,使本馆读者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除了业务工作的自动化外,图书馆在人事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也全部使用了专业软件,实现了办公自动化。

在实现业务工作自动化的基础上,图书馆积极探索本馆的网络化发展之路。2009年,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址是www.jzlib.net),并在网站上开通了“本馆概况”、“服务指南”、“书目检索”、“数字资源”、“共享工程”等专栏。目前,锦州市图书馆已建成一个千兆到楼层、百兆到桌面的完整的局域网,局域网上已有各种档次的微机90多台,OPCA检索机、触摸屏等极大地方便了诗者。

在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数字图书馆建设。从1998年开始,应用ILAS系统以CNMARC格式对普通中文图书进行书目数字化,到2007年,馆藏普通中文图书书目的数字化全部完成;2008年,馆藏中文报刊目录数字化也已全部完成。2000年,我们开始尝试创建地方文献全文检索数据库。10年来,该工作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实现了对《锦州日报》、《锦州晚报》、《辽西商报》3家地方报纸的全文检索。

1.4 21世纪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

21世纪公共图书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楼,而是集多功能于一体的传播知识与文明的阵地。这对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21世纪图书馆工作必须用创新思维去寻找发展优势,只有不断地为图书馆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才能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因此,除优化图书馆传统的各项服务功能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是图书馆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10年间锦州市图书馆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如大型知识竞赛、一年一度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大型公益讲座、“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以及各种展览等。

2007年锦州市图书馆创办了“辽西·读书讲坛”大型公益讲座,这是一项大型公益文化推广活动,是以文化和历史为主题,邀请辽西的专家、学者走出书斋,登上讲坛,讲解经典国学、辽西区域人文历史以及当前社会热点等问题。该讲座受到各级各界领导的首肯,原市委副书记王铁成亲自聆听讲座,并对其高度评价,锦州市各媒体多次给予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读书讲坛不仅在馆内举办,还走进校园,走进部队,走进社区。目前已举办近百场,听众达3万人之多,非常受读者欢迎,也充分展示了图书馆的多功能性。2009年,“辽西·读书讲坛”获得了省文明委授予的“雷锋号”荣誉称号。

纵观图书馆60年,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图书馆人的努力下,图书馆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公认,领导的认可,读者的爱戴。

1985年、1996年、2003年锦州市图书馆被省政府评为“文明单位”;1994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2000年被读者评为“最喜爱的图书馆”;2008年被评为“感动民心”活动先进单位等等。

2 基本经验和体会

回首图书馆60年的发展史,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2.1 积极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寻求政府支持是保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关键

总结锦州市图书馆60年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尚未颁布图书馆法规,亦没有一个权威性地方性法规的今天,要发展图书馆事业,必须积极争取和依靠政府的支持,如:图书馆馆舍的两次改造都是财政的投入。特别是新馆开馆以来,市财政先后投入近400多万元,更新设备和增添自动化设施,正是由于资金的保证,才使图书馆事业有了跨跃式的发展。政府的投入和支持不是等来的,也不是靠来的,一是需要我们积极地做工作争取,宣传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提高政府和财政部门领导对图书馆的意识。二是对政府和财政投入的资金一定要用在刀刃上,办事要诚信,让财政投入的资金能见到效益,真正用到图书馆事业建设上来。如:市财政在新馆开馆时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添置书架、桌椅、办公用品等,当领导到市图书馆视察时,对市馆采购的各项设施都非常满意。三是公共图书馆是国办的公益事业,要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多年来,我们创办“辽西·读书讲坛”、馆外流通站等,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和首肯。

2.2 图书馆制度创新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一方面我们打破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手段,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为国家办好公益事业;另一方面我们坚持改革、创新,确立正确的办馆理念,构建科学管理机制等,坚持与时俱进,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和读者的需求,为图书馆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2.3 有一支过硬的职工队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

图书馆专业性很强,浩翰的书海需要图书馆人科学的整序,整序后的文献需要图书馆人准确地传递。60年来荣誉既饱含着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同时也凝聚着图书馆几代人的辛勤汗水与无私奉献。锦州市图书馆人凭着这一腔热血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把美好的青春与毕生的精力都洒在自己心爱的图书馆事业这片沃土上。曾记得,在藏书整顿的日日夜夜里,有人累昏在岗位上;在夏日蒸笼般的书库里,有人挥汗如雨、满身泥土为每册书刊清扫灰尘;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凛列寒风中,有人举着冻僵的双手为农民朋友发放科技信息资料……这些感人至深的平凡事迹,在60年历史长河中俯拾皆是。锦州市图书馆在全省公共图书馆业务大赛中,1985年获团体总分第1名,1994年、2000年两次获团体总分第2名。可以说60年事业发展得益于有一支勇于拼搏奋进、业务技术水平过硬的职工队伍。

2.4 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在评估工作的推动下,锦州市图书馆逐步改革和建立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发展的运行机制,制定图书馆的业务规范和规章制度以及科学的考核方法。从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夯实了基础。根据形势发展需要,1998年我们在《锦州市图书馆岗位工作细则》的基础上,编制了《锦州市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对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做了更加详尽的规定。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的运行轨道。2006年,为适应图书馆发展趋势,配合文化体制改革,图书馆依据自身实际,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努力构建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机构体制。实行全员聘任制,科学设置部门及岗位,通过公开演讲、群众评议、评委打分、领导班子决议的民主程序竞争上岗。这种做法既为优秀人才和业务骨干提供了脱颖而出的舞台,也为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熟悉业务工作,寻找适合个人发展的平台。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全员聘任制,可以不断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从而提高了办馆效率。

60年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忆,我们既品尝到创业的艰辛,又体味到了成功的喜悦,面对未来我们更感责任重大。为此,我们要以求实的精神,科学地设计好锦州市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未来。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以读者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化技术为手段,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保证,努力将锦州市图书馆办成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高效率、有活力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1] 锦州府志.

[2] 锦县县志.

[3] 锦州市图书馆业务档案.

[4]制度转型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概念定位.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5):77.

[5] 孙启彦,刘慧娟.改革、创新、管理与发展.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30-31.

猜你喜欢
锦州市新馆图书馆
深圳科技馆新馆
锦州市第八中学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善良的小熊
图书馆
假如古代也有手机
锦州市凌南市民休闲广场设计
以人为本、科学谋划,以创新引导首博新馆建设
去图书馆
来宾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