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索静 张会珍 张 军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基本的保障教育模式,使处于激情澎湃的青春期和精神成长期的大学生,在社会发展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感之间,不断修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的处事准则和行为,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道德素质,延续至今已经体现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教书育人贯穿于全部学习过程,浸透在学习方式和人文教育的软环境当中,政治课和辅导员制度并不能一一包办和解决。图书馆作为大学的组成部分,“泡”馆成为大学生活标志性内容之一,凸显出重要地位。
高校图书馆是信息富集地,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图书馆最重要的服务群体,图书馆员作为推进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应自觉成为先进文化资源的开拓者和引导员,明确自身的严肃使命,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并在行动上有所作为,在实践中引领先进文化风尚。
通过导读的方式实现教书育人的职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图书馆员是大学生频繁接触的老师,通过导读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学生读者汲取积极适用的信息,丰富知识体系,开阔头脑眼界,滋养精神世界,脱离低级趣味,成为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
目前,数字传媒越来越渗透人们生活的信息环境,传统的图书阅览导读工作似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图书馆员的精力更多倾向于文献管理模式更新换代相匹配的操作技术,而读者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和便捷又忽略了图书馆员导读服务的价值,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的谅解和默契很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能够自我满足,高校图书馆传统的导读工作可以逐渐淡出,那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读者教育模式已经过时。
然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当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员管理者身份的过度异化,在读者借阅行为当中实施频繁的干预,图书馆员应当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服务与被服务之间建立合理的平衡,既不以管理者的身份自居,端着“严师”的架子,又不束缚于“服务”的概念疏于管理,放任职责。因此,应该坚持进行以往行之有效的导读方式,注入新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同时提倡创立新的有效的沟通渠道,积极建立并维护好图书馆员与大学生读者联系的精神纽带。图书馆员应该是文献资源管理的专家、善于发现并品味文献精华的探宝者、理解青年喜怒哀乐的朋友、时尚潮流的引导者,成为青年读者信赖、乐于亲近并且信服的师长。身份认同与实践应该贯穿导读工作的全过程,将岗位职责与图书馆员锤炼素质、优化形象、深入服务结合起来,使大学生们愉快接受管理,认可导读价值,享受读书乐趣。
实践证明,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多年来摸索并践行的导读工作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受到大学生读者的认同,各种形式的活动使他们的阅读行为更加趋于理性,无论是书刊内容的选择,还是知书爱书的认知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育目的。据统计,近两年某图书馆借阅人次呈现5%以上的递增,文学、语言、工业技术、历史地理和科学教育类书籍排在借阅榜前5名;报刊阅览品种相对稳定,位于流通榜前5位的分别是时事政治类、学习辅导类、艺术文学类、综合类和理工科技类,十分契合大学生读者的身份和关注点,反映了他们积极的家国情怀、求知欲望和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导读作为读者服务的重要手段,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出新、创新。
2.1 形式出新。利用学校局域网平台,在图书馆网页上开辟“期刊园地”,设置若干栏目,页面装潢醒目,点击方便。其中的“每周美文推荐”定期发布经过精心选择的最新主流期刊“美文”。加以评论、摘要,并链接了全文。之所以选择期刊作为资源优化的主导内容,是由于期刊信息的新颖、及时,广受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利用网络发布导读信息,扩大了导读半径,使那些因故不能到馆学习的读者可以了解最新的信息。例如,在外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和校外相关人员均可远程登陆访问阅读;因为是同步发表,馆内读者既可以选择利用电子阅览方式访问,也可以通过传统的活动型展板,看到文章标题、文摘、精彩段落、推荐人评论和登载报刊期号、具体展架展位等信息,方便读者阅览。
目前这项以二次文献加工为特点的电子期刊在线服务,已经推出40多期。栏目主编秉持“主流期刊、核心价值、关注热点、文笔优美”的选文原则,按类型细分轮流上榜,以便照顾到各种欣赏品位的读者。例如图文精美的人文地理和科学探险类文章,娓娓道来、夹叙夹议的文化遗存介绍,情感细腻、“撩人心魂”的爱情故事,沧桑泣血的历史人物经历,以及时尚小说、影视、文化现象的深度评点等。
2.2 内容出新。在大多数院校图书馆现有的软硬件条件下,能够进行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沟通的规模化活动是有限的,可充分利用读者活动日、书目推荐、读书征文或者优秀作品推荐展览等活动载体。强化活动内容策划设计的创新意识,在传统活动中注入新鲜的内容,选择切合时代潮流、易于唤起青年读者共鸣的主题或者话题,激发他们的兴趣点,调动参与热情。例如: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的“阅读伴我成长”系列活动中,请各学院有名望的教师为大学生们开列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推荐书目300余种公布在图书馆网页上,系列活动中的“阅读明星评选”和“科技前沿讲座”都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
在主题策划阶段,可以利用大学生熟悉的交流方式寻找备选话题,例如登录百度贴吧和本校校园网论坛,就学生议论的热点挑选概括,也可以就当下流行文化现象、热门书评论、个性化读书兴趣、新锐作家评价等主动发帖,统计网上跟帖数量,从中发现集中度比较高、人气较旺的话题进行分析包装;可以利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统计借书热点,就此作为活动主题,开展交流;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页“在线留言”功能分别就理科、文科甚至各专业学生的读书倾向、图书需求进行征询,让学生可以方便从容地发表意见,然后分类策划,细化内容,明确活动指向,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例如,通过网络方式发现的主题有“我的英语学习心得”;通过借书热点提炼的“我看《梦里花落知多少》”征文;通过网上互动发现的“最受欢迎的数据库评选”等。
目前,导读工作日常化、个性化成为高校图书馆员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统计表明,读者对报刊种数的要求逐年提高,请求增订的品种覆盖面宽泛,有关自我发展(考级、考研、创业、就业)的信息需求强烈,同时,也并不掩饰对娱乐元素的追求和其他专业兴趣的发展。新一代大学生有坦诚、开放、追求高端目标的个性特征。因此,在导读实践中,改变粗放状态,进一步细化对象,针对读者即时的、个体的或者小众的导读需求,设计新的交流方式或平台,更多地启用图书馆员个体的知识资源,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不低于规模化活动的效率。
个性化导读应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寻求资源型,例如读者指出很具体的题目“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和评论”;“奥运志愿者报道和总结”;“5.12地震回顾与祭奠”等,问询哪种书刊可以找到现成的答案,这是导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依靠图书馆员对已知资源的掌握,详细地告知读者获取途径或根据用途提供更加便捷可行的方案。另一类是资源发掘扩展型,需依靠一种平台或制度化的方式推广,导读不能忽视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读书是一种精神活动,读友因共通的兴趣而相聚是读书的美好境界。筹备的主题圈友会即要表达这样的宗旨,不同专业兴趣的读友定时相聚,或相约在校园网论坛上发帖就某一主题读书心得发表看法,带动其他同学加入讨论,以增强校园文化气氛。其他导读措施还有打造月、周、学期的校园热书排行榜,引导读者关注阅读热点,丰富精神生活;利用遍布各阅览室的检索机做随书刊光盘展播,为读者开辟数字化阅览途径等。总之,让读者在图书馆不断发现惊喜,体验快乐,更加爱馆、爱书、爱生活。
导读工作的评价标准体现在创意设计、导读深度和读者满意度等弹性指标方面,完全依据馆员个人知识储备以及自觉发挥。每一次高质量的导读,都是馆员知识累积的体现,浸透着对读者的无私奉献。因此,合理和有效地发掘馆员隐性知识资源是做好导读工作的基础。
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设立的学科馆员为导读优化提供了制度性保障,但是从实践中看,学科馆员主要还是服务于高端读者或科研教学的既定目标,大多数本科生的咨询服务还要依靠普通图书馆员支撑,尤其是常态导读,多样化主题和即时性是突出的特点,其中的服务水准不一,导读质量难以控制,而人为因素占比重较大。有些馆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优化服务,从制度安排上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例如本馆即为此设立了辅助学科馆员制度。
辅助学科馆员使学科馆员的队伍成倍地扩大了,相应地服务触角也更深入更广泛。辅助学科馆员不仅仅是称号的简单叠加或身份的变更,而是在履行现有岗位职责的同时,赋予其更多的角色任务:根据个人的学科背景自愿选择相应的学科服务领域,同时,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本校、本地区、国内文献传递单位的各类型文献资源布局和获取方式,对口服务学科文献入藏和专业数据库等详尽内容。培训完成之后,辅助馆员将承担起日常工作中该学科领域所有问题的咨询导读服务,并根据服务频次与满意度计算工作量,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制度性安排提高了馆员常态导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种有益于读者、有利于管理的创意频出,读者服务工作焕然一新。
[1]张会珍.论高校图书馆员个人隐性知识的发展保障策略.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5):19-21.
[2] 周进良等.师范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探索.图书馆学刊,2007(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