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森教育思想的地位与作用探析

2011-03-17 17:44余建星王世斌
关键词:天津大学办学教育

余建星,王世斌,王 杰

(天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天津300072)

李曙森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53年,他担任天津大学副校长,之后又历任党委书记、校长、名誉校长直至1998年去世。李曙森在天津大学担任领导职务长达45年。

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首批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一所享誉国内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李曙森,河北省霸县人,1910年6月7日生人。1934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英国文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的1936年在河南鸡公山东北中学开展民先工作,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李曙森早年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对敌斗争中九死一生,英勇果敢,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先后担任山西新军二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六团政治部主任,晋绥八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共晋绥分局八地委委员兼静乐阳曲中心县委书记,晋绥军区外国记者访问团接待团长,军区接待处处长,东北人民自治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西满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兼西满日报社社长,军调处执行部第36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少校参谋及代组长,富拉尔基地委委员、宣传部长兼景星县委书记,哈尔滨市教育局长,松江省教育厅长兼哈尔滨市教育局长。建国后,他先后担任中央外交部亚洲司专员,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副司长,中央高教工业教育司司长兼中等技术教育司司长、部党组成员。从1953年至1998年去世,他先后任天津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名誉校长以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天津市第八届、第九届人大代表,天津市第六届、第七届政协副主席、政协党组成员[1]。

李曙森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模范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积累并形成了正确的办学理念、系统的办学思想和求真务实的办学风格,他以极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卓有成效的办学业绩,为天津大学乃至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社会主义教育忠诚的奠基人,高校重点建设战略的倡导者”,赢得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崇敬。

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家》一书中对教育家提出了两个标准:一是在理论上具有比较系统又有独到见解的教育思想,能揭示教育、教学规律;二是在实践上有长期的教学、办学经历,并能够以教育理论指导办学实践,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李曙森在治校办学方面形成的远见卓识和突出建树,对于天津大学乃至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影响深远,无愧于新中国教育家的称谓。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管理体系的核心。李曙森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制度的重要奠基者。1953年,他按照中央指示精神,在对天津大学党建工作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中央呈报了《关于实行党委制的一些意见》,提出了党在学校的主要任务:“高等学校的党组织,今后将按照党章对学校各项工作实行领导和监督”,“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知识分子政策”;“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改进与提高各方面工作,使我们的高等工业教育完全适合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试行党委制。实行党委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制度,是加强党对学校工作领导与监督的根本措施”;“实行党委制是建立党对全校工作的统一集中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监督作用”[1]158。他的一些建议既具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对于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2月,上级党委决定率先在天津大学试行党委负责制,李曙森同志兼任党委书记。在实际工作中,他反复强调抓紧党建工作是学校工作根本问题之一,强调党对学校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和思想上的领导,是集中力量研究解决方针性、政策性、政治方向、工作前进方向以及思想方面、工作方面的重大问题。在他的领导下,天津大学逐步建立起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党委领导体制,为新中国高校建立党委领导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主席到天津大学视察并做了三点指示: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2]。由此可见,大学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实行党委负责制的做法是正确的。

1961年,由李曙森同志执笔拟就了《关于高等学校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的工作条例(草案)》,为《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制定提供了系统的参考意见。李曙森同志的这些见解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构建高校管理体制,乃至当前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全面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师资队伍是高校办学的核心力量,是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李曙森始终认为提高师资水平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科学水平的关键,是办好学校的首要环节,无论在怎样的政治环境下,始终坚持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和关键性。

李曙森一贯注意正确、全面地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依靠教师办学,爱护和保护知识分子,注意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这在政治运动不断的年代,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特意选派了一批教师赴苏联留学进修,这批教师回国后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为探索新中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做出了成绩,成为天津大学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这一举措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尚属罕见,也为全国高校提供了经验。

1961年,他起草的《关于师资培养提高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全面安排、长期稳定、重点培养、普遍提高”的师资培养方针[1]228,选拔一部分基础好、教学或科学研究方面有成绩、造诣较深的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以树立学术水平的标兵和形成学科的核心力量。在重点培养骨干师资队伍时,他一再指出:“必须注意重点突出、不怕冒尖、不要搞平均主义等。”他还中肯地提出教师自己的努力是做好师资培养提高的决定性的环节。教师本人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坚持性,自觉性就是要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充分利用时间,刻苦钻研。坚持性要求十年如一日,20年如一日的决心和恒心。

1963年,他主持颁布了《天津大学师资培养提高工作暂行办法》,提出了教师进修提高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正确地处理红与专的关系,教师的全面要求是又红又专,只专不红是不对的,只红不专也是不对的;二是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既要不断地充实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参加必要的生产实践及科学实验,这样才能使理论密切结合实际,获得全面的知识,青年技术教师还应当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三是教师必须坚持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要很好地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必须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四是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如果教师不进行科学研究,就无法跟上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无法培养出真正高质量的科学技术干部,为发展国家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当年,在他领导下,学校从教室队伍中选拔出18名老教师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选定62名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这批青年教师后来大都成为改革开放时期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有的还成为两院院士。由此不能不佩服李曙森办学治校的长远眼光。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8年,李曙森在《关于天津大学怎样办的初步设想》中提出:“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仅次于领导班子的一个关键问题,只有有了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并在科研方面出成果。”[1]380他提出: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要进一步培养1969年和1970年后已留校的青年教师。事实证明,李曙森提出的办学理念是正确的,当时不仅缓解了天津大学师资力量缺乏的困难,也为师资队伍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李曙森不仅着眼于当前,而是着眼于10年、20年,甚至更远。1980年,在谈到专家问题时,他说: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专家可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专家世界观的科学化;知识的综合化;职能的多面化。宽厚而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作为一名专家,应该精通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专业知识,并能在实际中有效地应用;还应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和相近的若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前提。要想真正做出贡献,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职能,职业内的和职业外的多种职能。一个有广泛专业知识的工程师,他首先应该是一位生产工作者,并且还应具有领导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专家职能多样化是培养具有广泛专业知识专家的实质所在。他的建议提出了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培养的新要求和教师努力进步的方向。

3.具有全球化视野,主张工科院校也要提倡多学科综合发展

李曙森在工科院校工作了半个世纪,熟悉、了解工程教育,对于单办工科的利弊心知肚明。1959年,在修订天津大学教学计划时,他就强调数学、物理、力学、化学为重要基础理论课,必须加强。在专业设置上,他主张专业范围要宽些,综合性大些。为推进天津大学工科与文理科的结合,他曾率团到北京大学洽谈合作事宜,双方签订互助合同,实行交流互补,开我国大学合作之先河。

他在《谈高校改革诸问题》中提出:“综合发展是世界现在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1]505,强调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理工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指出:“当前,工业发达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的高等院校,都向多科性综合性发展。近年我国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支持高校的这一发展趋向,即多科综合,联合办学。”1978年底,天津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批建立了管理学科,为学校向工、理、文、管相结合的更加综合的大学发展夯实了基础。

他主张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促进全面发展,认为高校特别是天津大学这类学校要培养又红又专、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他指出:“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30年一贯制……现在必须考虑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的改革问题了;考虑如何提高培养目标,减少与合并划分过多过细的专业,使学生受到较广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教育;考虑建设发展的远景和科技的新成就而增设必要的专业。”[1]510此后,天津大学进行了专业调整,新增专业、系所,扩宽专业口径,增加选修课,实行弹性学分制等一系列教学改革。

李曙森放眼世界先进教育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加强基础、放宽专业的培养模式;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的理念,内涵丰富而深刻,今天仍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李曙森吸收世界大学功能转型的经验,主张重点院校要教学科研并重。他说:高等院校一直提“以教学为主”,但他认为,只要条件较好学校就应该教学和科研并重。学校是两个中心。我国高等教育和其他发达国家最大差距在科研方面。现在教师晋级的标准也摇摇摆摆,一会儿重教学效果,一会儿重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其实,教师首先还是要有学问,有了学问,其次才是教学方法问题。没有学问,怎么能教出好学生?学术水平应是晋级的准则。有条件的高校应成为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而不再只是以“教学为主”。高校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担负发展科技的任务。教师如果不从事科学研究,那么教给学生以现代化知识技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师的晋职不能靠熬年头,而必须凭学术水平包括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又教书又搞科研[1]510。1978年以后,天津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逐步恢复,增加了对于教师的科研要求,增加了专门的科研编制,形成了专兼职并举的科研队伍,形成了以工程研究为主的科研特色,为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曙森提出学校要综合发展,要教学科研并重,符合世界上先进大学提高办学水平的一致做法,更是出于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的考虑,实践证明李曙森的提议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李曙森立足天津大学,放眼于整个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许多建议都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李曙森主张教育必须为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将此作为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1954年,他在制定天津大学发展计划时就提出:中央对工业大学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已经确定。国家对工业大学的要求与期盼是最迫切的。如果我们搞不好,贻误国家大事,损害了人民最高利益,是会有负罪感的。他认为:高等学校的任务就是按国家建设任务的需要,加紧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建设干部,培养新型建设人才[1]106。为此,他主张教学、科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体现了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办学理念。

李曙森是教育面向世界、加强国际交流的倡导者。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针对“四人帮”否定党的17年教育路线、否定知识分子的“两个估计”,1977年,李曙森在天津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的建议,得到与会代表的共识和高度赞扬。1978年,在天津教育科技界欢迎日本友好代表团的讲话中,他提出了科学技术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基础的观点,得到国内外与会专家的赞赏。1979年,他就天津大学和天津市长期规划和建设的一些问题,写成报告,提交天津市委研究,对于天津市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79年底,他作为中国大学校长代表团成员,访问了德国,考察了德国的高等教育。回国后他执笔起草了考察的情况报告,并附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蒋南翔,提出了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若干意见:加强基础教育;重视师资培养;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将一些高校建成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加强国际交流等。这个建议对于面临改革开放新形势的中国高等教育无疑是十分宝贵的。1980年,在第五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尽快实现图书资料工作现代化,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议案。1981年,在天津市委扩大会议上他发言阐述了经济建设与文教建设的关系,提出了二者不可偏颇的重要观点。

李曙森是国家高校重点建设战略的首倡者之一。1983年5月,在我国首次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李曙森与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浙江大学名誉校长刘丹、大连工学院名誉院长屈伯川联名、由他执笔,向党中央提交了《关于将50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议》,被尊称为“835建言”。这一“建言”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邓小平亲笔批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建议书记处一议。不久,国务院决定采纳这一建议,“七五”和“八五”期间,相继将一些大学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拨专款给予重点扶植。随后,国家于1995年和1998年分别启动了举世瞩目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在这一重要战略的支持下,一批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进而从整体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正因为李曙森为天津大学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将开设专门条目介绍和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卓越功绩和崇高品格。正如原天津大学校长吴咏诗所说,“李曙森校长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注意继承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在这个基础上,变革发展,去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水平大学……他在办学的实践和与极‘左’路线的斗争中形成的办学思想,是天津大学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3]亦正如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的评价:李曙森是“社会主义教育忠诚的奠基人,高校重点建设战略的倡导者”,“缅怀和学习李曙森同志的教育思想与崇高品格,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4]

李曙森作为一名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家,因其对于天津大学乃至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而永远载入史册。

[1] 李曙森.李曙森文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1.

[2] 本书编委会.难忘的记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19.

[3] 周远清.学习和弘扬李曙森同志的教育思想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R].天津:纪念李曙森百年诞辰会议,2010-06-10.

[4] 吴咏诗.追忆李曙森校长的办学思想[R].天津:纪念李曙森百年诞辰会议,2010-06-10.

猜你喜欢
天津大学办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简介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