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研究

2011-03-16 01:28曹立村
统计与决策 2011年17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科学

曹立村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631)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我国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它的贯彻落实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因而,深入探究新时期科学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问题

尽管现行核算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核算内容不断丰富,核算方法日渐科学,核算技术日趋先进,且较好地适应了国际比较的需要,但不可否认,就其促进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这一目标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制约或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实施。

1.1 GDP的功能缺失或异化

GDP与科学发展观的矛盾冲突可以从两个视角来分析,一是由于GDP本身缺陷而导致其功能缺失,难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由于外部因素作用异化了GDP功能,从而影响或制约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从第一个视角分析,国内外学者对GDP与科学发展观的矛盾进行大量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下共识:一是GDP不衡量社会成本(即本来应该由企业承担却让外部承担的成本),不反映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二是GDP不衡量增长方式的优劣;三是GDP不衡量效益、效率、质量;四是GDP不衡量资源配置;五是GDP不反映技术进步;六是GDP不衡量社会公正,不衡量贫富的差距和就业,不衡量社会的保障。

上述缺陷的存在,主要源于GDP指标在设计理念、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方面的技术性或制度性问题而客观造成的,有些缺陷能够随着统计技术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地得到改善或完善。如:GDP不能反映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功能缺失,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许多国家已经开展绿色GDP核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等等。当然还有些问题是本身无法克服的,因为从理论与现实来看,单纯依靠一个指标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或不现实的。

从第二个视角来分析,由于GDP异化所造成的与科学发展观的矛盾冲突。GDP的本原功能是提供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的数量指标。GDP的提高,反映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一方面能提供更多的产品以供人民享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人民收入的增加。因此,GDP的本原功能是与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然而,在现实GDP的实现过程中,GDP功能被异化了,一些经济学家一贯主张经济应当超越情感之上,有了这样的预设前提,GDP便很轻易地摆脱了道德伦理的约束,成为一个无所顾忌的怪物。尽管矿难连连、环境恶化、血汗工厂不断被揭露,……但GDP从来不会因此而缩减或调整,相反还会因此而膨胀,这就是“异化”的GDP,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GDP。GDP的“异化”,还远不仅仅是这些。无论城市、乡村,那几乎无所不在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环境污染,就是潜在的“异化”。许多城市被垃圾圈所包围,许多乡村正被污水所侵害。有些地方潜在的“异化”早已变成了现实的“异化”——那些“癌症村”“农药菜”,无情地一点点地侵蚀、吞噬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GDP的“异化”,与不科学的政绩考核相关联。政绩考核,虽然也已说过不能只看GDP,但事实上,在许多地方仍然是GDP高企“一俊遮百丑”。官员的脸面与升职,都与这“一俊”连着体。在这样的背景下,拼命的提高GDP也就不稀奇了;GDP的“异化”,与不很到位的民主监督更有关联。许多事实表明,GDP的“异化”,与官员的腐化成正比。如:某些地方官员与监管部门“亲商不亲民”,与企业打得火热,或坐着企业提供的豪华越野车,或在企业入股分红,自然就会在人家的不法行为面前装聋作哑,不作为或乱作为。结果变为人民服务为“为老板服务”,直至充当违法企业的“保护伞”。而官员的腐化,又与民主监督的缺位、乏力成正比。因此,在政绩考核偏颇和民主监督乏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GDP的“异化”就必然会发生。事实上,整个社会对GDP的反思不是自今日始。人们的共识在于:一方面,GDP应回归它的本真状态,而不是被异化或被神化;另一方面,要科学设计与改造GDP,使其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1.2 SNA的功能弱化或缺失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逐步扬弃MPS,学习SNA的基础上建立的、与国际接轨的新模式。但随着科学发展观时期的到来,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除了前面所阐述的其核心指标GDP的功能缺失或功能异化外,其模式本身体现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目前国内学者研究现行SNA的缺陷,多数是将其与联合国标准或其他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采用的模式相比较,寻找差距,寻求向这些标准或模式靠拢的办法与途径。本文认为这种思维模式或方法是不尽合理的,固然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技术手段来看与国际标准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真正的缺陷应该来自于技术手段之外的制度、理念等上层建筑因素而导致的功能缺失,使其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要表现如下。

(1)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现实基础来分析。我国现行SNA是参照联合国SNA(1993)建立起来的,然而联合国SNA(1993)标准是是由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为主导建立的,适应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需要,我国采纳这种体系显然就是对这种背景和基础的认同,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虽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一定的共性,但基本面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联系的,两种显然不能划等号,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应该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不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且,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所奉行的是新自由主义,其核心特征在于: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尽管新自由主义模式在过去几十年刺激了高利润和促进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乃至全球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世界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它也宣告自由资本主义走入了死胡同。因为“新自由主义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导致了不平等日益扩大、金融领域投机行为日趋频繁和系列大资产泡沫的出现等,导致了金融和经济危机的产生。”(大卫·科茨,2009)对我国对说,改革开放30年以来,虽然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贫富悬殊日益扩大、民生问题日益突出、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恶化、腐败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等等,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进程,这些问题根源在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冲突,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我国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联合国SNA(1993)产生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土壤,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显然不能照抄照搬这一体系,应扬弃其中的不合理因素,要制定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的核算体系。

(2)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算范围来分析。与MPS体系相比,SNA体系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产业”概念的泛化,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第一、二产业,还包括诸如教育事业、卫生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体育事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及军警活动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顾名思义,“产业”指的是生产部门,而“服务”与“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服务业”中,有一部分与生产相关,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称其为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简称PS,1975年)。卫生事业、教育事业、体育事业本质上不是为生产服务,而是直接为居民服务。硬将它们归入产业部门,结果导致了医疗产业化、教育产业化。“公共管理”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职责,SNA体系是政府引入的,这将产生政府已经自视为这个行业中的“公司”之一的联想。“社会组织”显然包括共产党,由共产党执政的政府引入的统计体系,将“社会组织”视为行业,它背后的逻辑是:各个政党、协会、学会、联谊会都是这个行业中的不同“企业”,它们间的关系与其他行业中各企业间的关系没有质的区别。将“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纳入产业范围,其后果将是:国民必须用自己可怜的货币收入为自己买“保障”,社会保障的薄弱使以利润为目标的保险公司大发展,而政府则回避了本应承担的主要职责,等等。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内容的泛化,加上错误的“唯GDP”论政绩观,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黄赌毒盛行、唯金钱至上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生,很显然,这是一种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观,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价值取向背道而驰的。

2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思路

随着科学发展观实践时期的到来,鉴于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功能性缺陷,本文认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需要实行第三次大转变,即从国际化SNA向中国特色化SNA转变。围绕中国特色化SNA这一改革目标,本文认为当前要突出抓好三大工作,争取实现三大突破。

2.1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突破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指导地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然而,由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局限性,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和西方经济理论的主流化,从而使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过程变成了去马克思主义化的过程,变成了全盘西化的核算体系,显然这是违背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的宗旨的,并且从现实情况看,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存在功能缺陷,本文认为原因在于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物本原则,而非人本核算原则,根源就在于没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为指导。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对人本身始终有着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和具体的实践关怀”(靳文志,2005)。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根本价值不仅仅在于为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提供一种真理性规定,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思和批判,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反人性、反人道的现象的关注,并借助“应当怎样”的价值理性和“必然怎样”的历史理性对“实然怎样”的实证理性进行批判和变革,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拓展新的历史空间。劳动价值论充分突现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人的首位性,马克思曾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可见,人的劳动是劳动过程最主要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劳动者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劳动价值论比其他任何价值理论都更为尊重人、重视人、依靠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最高准则。劳动价值论充分肯定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程中,劳动始终是第一位的因素,离开了人的劳动,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和广泛认同,已经并将继续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而科学的发展则将是永恒的主题,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既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又是以人的发展为手段。因此,人及其劳动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以,坚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坚持了科学发展观,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必须始终坚持其指导性地位,并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开展国民经济核算。马克思曾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在坚持的原则。劳动价值论是正确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我们应根据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丰富、完善、发展劳动价值论,使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

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作用,完善核算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平衡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民经济新核算体系的实施,西方经济学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理论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也被广泛应用。这样,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误解,似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已经过时,它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也已失去指导意义。事实上,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包涵着西方经济学社会总供求均衡理论远不能比的深刻内涵和广泛内容,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结构均衡、固定资本更新与价值折旧均衡等思想,它是绝不可替代的。“直到目前为止,西方学者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尽管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总的方面看,他们的理论仍然未达到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高度。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和贝纳西的市场非均衡理论极其典型地反映了这点。因此,在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机制问题时,绝不能忽视马克思的均衡和非均衡理论,同时,也应注意西方学者在这方面所提出的一些具有科学价值的思想材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清市场经济实际运行的基本特性,即均衡制约下的非均衡性,并据此在我国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方兴起,1996)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作为社会大生产的运动原理,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科学发展观要求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部门内部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国民经经济核算应充分发挥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的作用,健全反映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核算体系,以弥补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足,当然,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产生于100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经济基础炯然不同,我们要加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现代化研究,使其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2.2 建构科学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指标,突破传统GDP核算的“物本价值取向”,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价值目标

(1)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指标来看。从建国初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MPS的国民收入。改革开放以后,非物质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事业等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从80年代初开始研究SNA的核心指标国内生产总值。1993年,以取消国民收入指标为标志,该指标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2002年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则取消了MPS的所有指标,GDP成为唯一核算的总量指标,国民经济总体评价均以此指标为依据。然而,如前所分析,由于GDP的功能缺失,以及统计制度的不完善,加上错误的政绩观,GDP已越来越失去光芒,甚至危害性日趋严重,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从“以人为本”的要求而言,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指标应以反映国民收入水平的指标为核心,而非生产指标,本文认为应重新建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丰富核算内容,探寻新的核算方法,通过国民收入指标体系反映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当然GDP不能抛弃,可以作为辅助指标,以利于国际比较的需要。实际上,在现在国际流行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即SNA体系)中,通常都是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GDP指标并不占重要地位,虽然GNP(国民生产总值)和GDP(国内生产总值)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增长状况的统计指标。但GDP是反映地理区域经济状况的指标,而不论其收益归谁所有;而GNP则是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指标,不论其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两者的联系则表现为:GNP=GDP-外国居民在国内的收益+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益,这只是数字意义上解释,也是通常书本上的释义,但其实际意义远比这深刻得多。因为经济统计指标,尤其是在我国,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而是反映着政绩,从而也就引导着政府部门对经济乃至政治决策的走向。很显然,以GNP为决策目标,就是要侧重于提高本国的实际国民收益;而以GDP为决策目标,那不管收益归谁所有,而不太关注国民的实际收益。所以近些年来,为什么有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引进外资”,“招商引资”,而忽略本国本地的民资发展,甚至出现“带血的GDP”、“带毒的GDP”,不顾人民生活、不顾持续增长的GDP。也就出现了为什么GDP迅速增长,而人们的收入指数、“幸福指数”不能同步增长的怪圈。因此,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指标应回归本位,由“为了生产而生产”的GDP向“以注重提高国民实际收益”的国民收入指标转变。

(2)反对新自由主义倾向,限制核算的生产范围,确保GDP核算的真实性。现行GDP核算使用的是全生产性概念,将政府活动、教育、文化、卫生、军警活动等均纳入生产范围,是将核算的生产范围泛化的表现,是新自由主义倾向的表现,这种处理方法虽然体现了全社会劳动者均创造价值的思想,但它混淆了经济活动与政治、社会、军事活动的区别,虚增了GDP,不能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成果的真实面貌,以及国民收入的真实水平;并且它将通过GDP引导全社会逐步走向市场化,甚至私有化,如政府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教育的产业化、医药卫生的市场化、军警服务的利益化等,这种全面市场化的趋势危害性很大(从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产业化、医药卫生市场化改革所在产生的负效应可说明这一观点),将最终危及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走向以新自由主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必须根本改变GDP全生产性核算的错误思路,还国民经济活动本原面貌,确保GDP核算的真实性。

(3)加快建立隐性经济核算体系,规范社会经济运行秩序,提高GDP的福利水平。隐性经济又称为地下经济、灰色经济、未观测经济等等,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根据SNA(1993),隐性经济主要分两大类型:一是其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是合法的,但因为逃避税收等原因没有从国家税收、工商、质检等部门获得相关的手续,如隐性就业的隐性收入、没有营业执照的经营行为、偷税、漏税等;二是经济活动本身严重违反法律,例如,寻租、走私、贩毒、卖淫、黑社会、制假卖假等行为。对于第一种类型的隐性经济,虽然其存在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与管理存在负效应,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对缓解就业压力、缓和社会矛盾、繁荣个体私营经济、促进人们福利水平提高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应积极的引导,规范管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容许其存在。然而,对于第二种类型的隐性经济,因为它严重腐蚀社会肌体,不仅背离科学发展观,有损于国民身心健康,有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且会导致社会与政治的不稳定。因此,必须坚决打击,坚决取缔。但实际上,隐性经济已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了GDP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GDP的真实福利水平,因此,从国民福利角度出发,应将第二种类型的隐性经济从GDP中扣减。对于隐性经济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建立起核算制度,当前我们应按照1993年SNA要求将隐性经济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核算的重点在于隐性经济总量测算及其社会经济效应上,并将不利于国民福利水平增进的隐性经济从GDP中扣除,客观地反映GDP的真实福利水平,我国应该与国际组织合作,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隐性经济核算制度,以弄清我国隐性经济的规模和结构,为政府控制和治理隐性经济提供依据,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2.3 加快建立国民大核算体系,突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局限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组织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等趋势,就SNA的发展与完善问题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国内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钱伯海教授的国民大核算体系的设想,以及朱启贵教授的国民生存与发展核算体系的设想等;从国际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SEEA)、国民财富核算(包括人造资本、非人造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核算)、知识经济核算、隐性经济核算和世界经济核算等。目前,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及相关机构向世界各国推荐的3个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SDS)和《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为世界各国进行经济、社会和环境核算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范式,用以指导世界各国的经济核算、社会核算和环境核算,自从其问世以来,就一直被各国统计学者视为圭臬,长期受到追捧。它们自成一体,目标各异,因而也各具特色,成为统计核算的经典理论和方法。对于我国来说,在借鉴国际标准、吸收其他国家实践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应大力加强国民大核算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尽快建立起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中国特色国民大核算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 结语

构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化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显然,本文所提出的观点仅只是初步设想,还需要进一步延伸扩展,但它们却为SNA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1](美)大卫·科茨.目前金融和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体制危机[J].当代经济研究,2009,(8).

[2]靳文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J].理论与现代化,2005,(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核算科学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科学拔牙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