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斌,匡丽红,黄操军,任守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地下水的需求也急剧增长,目前我国每年开采的地下水总量超过1 000亿m3[1]。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和生态环境恶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会造成巨大的危害,而且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黑龙江垦区建三江分局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水田面积占该分局耕地面积的60%以上,80%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由于盲目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地下水开采过度,据统计1996年因地下水资源短缺,灌井停泵600多个[2]。但合理地开采地下水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供水不足的问题,带来一系列生态与经济效益,而且通过适当降低地下水位,可有效防治土壤盐碱化,有利于提高防洪、排涝标准。而合理规划和利用地下水资源,必须对地下水变化进行监测和预测。
水位测量是灌区测水量水工作的最基本要素之一。欧美、东亚地区的很多国家依靠良好的技术基础、雄厚的资金等,在水位测控技术和设施上比较先进。中国虽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解决水位自动化监测问题上,还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目前国内常用的水位观测设备有:浮子式、压力式、气泡式、电容式、超声波及激光测距水位计等[3~7],由于大多数水位观测站都建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以上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差、信号不能远距离传输,在使用中普遍存在可靠性低的问题。
根据建三江管局的地理环境特点,观测点分散、距离远、无法使用动力电的情况,设计了一种低功耗的水位遥测系统,经过现场试验,该系统测量精度高,测点易组网,覆盖范围广,数据传输准确、可靠。
鉴于测量点偏远、分散的特点,采用了集散控制思想,以管局的下辖农场为单位,每个农场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分为上位机系统和多个下位机系统,上位机负责集中管理各个下位机的工作,进行数据的报表、绘图等处理任务,并将传输来的数据通过网络报送给上级部门,下位机系统负责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系统电源采用交流市电和太阳能供电的双电源设计,并且下位机进行了低功耗设计,由于监测点距离中心站远,数据传输采用了G200型GPRS模块的无线网络数据通信方式,数据传输准确、可靠。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由微型计算机通过接口电路与G200通信模块进行数据交换,向下位机发送指令和接收数据,各测点的下位机系统在测量间隙处于休眠状态,由上位机发送指令激活下位机的G200模块,G200模块唤醒单片机进行数据采集,并将采集的水位数据发送给上位机,由上位机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存储。
图1 水位遥测系统框图Fig.1 Frame diagram ofwater level remote testing system
下位机负责水位信息的采集与发送,电路如图2所示。水位测量系统的关键是传感器部分,要求传感器要具有抗腐蚀、高密闭性、高精度和稳定性,常用的传感器有浮子式、压力式、传热式、导电式、超声波式和感应式数字水位传感器等,浮子式水位计的弊端是冬季结冰时无法使用,而且无法在流动的水中测量;传热式水位计测量精度较低;导电式水位计的传感器维护量大;超声波水位计具有价格高、存在测量盲区的缺点;感应式数字水位传感器是一种新型水位传感器[8],精度高,但是价格较高,无法满足大范围布点的需求。相比而言,压力式水位传感器具有成本低、精度较高、维护量小的优点。因此,选择了以扩散硅压阻式传感器为核心的PT601型一体化液位变送器,利用水位与水体压力成正比,将水位变化引起的压力变化转换为传感器电阻变化,并由内部处理电路将电阻变化转换为4~20mADC,有利于信号的远传,液位变送器的工作温度-40~80℃,精度为0.1%,只需1根电源线和1根信号线与系统连接。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采用了线性有源高精度隔离变送器T1650D,将输入的4~20 mADC线性地转换为0~5 VDC,其线性度和精度均为0.1%FS,隔离变送器和水位变送器与系统的连接如图2所示。水位变送器的电源由单片机的P1.3口控制,P1.3口控制晶体管9013,集电极控制继电器DS2Y的线圈电流,从而控制水位变送器的电源供电。
为降低系统功耗和成本、提高系统工作可靠性,水位采集系统核心选用的是STC90C516AD,片内集成8路八位AD转换器,正常工作功耗为4~7 mA,掉电模式下的功耗0.1μA以下。在测量空闲时,单片机切断水位变送器电源,使无线通信模块进入省电工作模式,单片机进入掉电工作模式,这时单片机只以极低的功耗保存内部RAM中的数据,其他部件都不工作,系统功耗只有72mW,当上位机需要水位数据时,主动唤醒下位机系统工作,采集时间只有5~10 s,功耗2.4W,按照用户要求,每天采集数据2次,系统绝大部分时间处于省电状态,因此,功耗非常低。为了便于系统维护,设计了液晶显示接口电路,显示器采用LCD12864,接口电路见图2,只有在系统维护时,才连接显示器。由于测点位置偏远,处于无人值守状态,为防止受到干扰,出现程序“跑飞”的情况,在程序设计中,采用了“看门狗”复位功能,监视程序运行情况,一旦出现“死机”现象,系统自动复位。
由于大部分观测点距离中心站较远,采用有线传输,费用高、维护量大,采用通用的无线RF通信模块或数传电台,无法覆盖如此大的范围,测点组网难度较大,因此,选用了G200型GPRS模块,网络节点数可达65 536个,能满足整个分局的测点数量要求。省电模式下静候电流小于6mA,考虑到系统功耗问题,将上位机通信模块设为正常工作模式,所有下位机的G200模块设为省电工作模式,采用应答式通信方式,如果10 s内模块无数据收发,自动进入省电工作模式。
由于网络中测点分散,在系统设计中,采用了交直流双电源供电方案。在可利用交流市电的场合,交流电经过AC-DC电源模块分别输出+5 V、+24 V和+12 V直流电压,分别为单片机系统、水位变送器和无线通信模块供电;在偏远地区,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和12 V蓄电池供电,12 V电源分别通过稳压模块转换为5 V和24 V电源,提高系统电源通用性。
图2 水位遥测系统下位机电路图Fig.2 Lowermachine circuit ofwater level remote testing system
上位机主要完成与下位机的数据通信、参数设置、数据处理等功能,数据通信通过TTL-232转换,与无线模块G200进行数据交换,参数设置主要完成G200模块的通信参数设置、采集系统的参数设置等,数据处理功能包括:数据格式转换、存储、报表、打印、绘图等。上位机定时唤醒下位机,定时时间可以在软件中进行设置,采集的所有数据由计算机进行存储,以备数据查询使用,数据的报表和绘图功能模块用于数据的上报和显示,所测数据为水面对井底的高度,需要通过软件计算转换为水位高程,然后以图形和表格形式显示,以利于工作人员分析水位情况,确定地下水的合理利用方案。
由于使用WindowsAPI编程非常繁琐、冗长,在WindowsXP操作系统下Visual Studio 2005.NET编程环境中使用C#语言编程完成,.NET集成了Serial Port类和Thread类进行串口通信与多线程编程,使用编程环境中的Serial Port类来实现串口通信功能,Serial Port类为应用程序提供了通过串口收发数据的简便方法,具有功能强大、通信快速、实时性好等特点,使用Thread类完成多线程编程,数据库模块采用广泛使用的SQL Server 2000来存储数据。
系统野外试验于2010年8月和9月在八一农大校园自用井进行了试验,一个上位机分别管理5个测点,主机地址为1000,测点地址分别1001~1005。在安装水位传感器前,需要确定测点的零位,采用人工测量井底到水面下8~10m的位置点,为防止人为和外界气象因素的影响,测量集中在一个时段完成,取10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水位零位测点。采用传统的人工观测数据与系统采集数据进行比较。采集时间确定为每天6点和18点,表1为1#井(地址为1001)测量数据,取8月16日早6点到8月20日18点之间的数据。由表中数据可见,测量误差最大为0.31 m,相对误差为0.49%,系统测量误差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测量精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测报的精度要求。
表1 1#井测量数据表/mTable 1 Measurement data in 1#observation well/m
经过野外试验,灌区地下水水位遥测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误差小于0.49%,成本低,功耗低的特点,无需其他附属安装设施,维护方便,交直流两用电源可选,测距远,可以实现测点组网、任意增加网络节点(测点),数据处理更加简洁、便利,显示内容更为丰富、直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功耗、安装维护方便、组网简洁、数据报送更及时、准确的特点,可以为农场的地下水资源开采提供重要的依据。
[1]程娟,孙淑云,聂建平,等.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5):1-3.
[2]付强,梁川,杨广林.三江平原井灌水稻发展潜力探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18(1):23-27.
[3]张忠远,林春方.基于UPSD3454单片机智能水位监测仪的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07,22(5):85-87.
[4]王吉星,马湛.气泡式水位计在水文自动测报系统中的应用[J].水文:2005,25(6):53-55.
[5]杨红玲,马树升,张加义,等.超声波法与流速仪法在明渠测流中的比较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2):301-304.
[6]冯保清,姜海波,沈言琍,等.水位传感器在灌区的比选与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7):104-107.
[7]刁伟伟,郑桂萍,赵凤亮,等.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效应的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6):14-17.
[8]马福昌,郭建珠.地下水位动态监测技术[J].山西水利,2005(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