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崇智 李建国 陈宝友 梁 晋 董月青 张 赛
小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小脑半球出血明显高于蚓部,约占80%,小脑半球出血量<10 mL时可采取保守治疗[1]。多数学者建议出血量>15 mL时手术治疗[2],但出血量为10~15 mL时是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尚无定论。本研究对小脑半球出血量10~15 mL者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或者保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因小脑出血于我科住院患者46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证实为小脑半球出血,出血量为10~15 mL,无脑疝临床表现。根据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2组:立体定向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4.55±7.32)岁,平均出血量(12.58±1.51)mL,其中合并高血压28例,合并糖尿病4例;保守治疗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6.30±8.59)岁,平均出血量(13.10±1.66)mL,其中合并高血压8例,合并糖尿病2例。2组年龄(t=0.642)、性别构成(χ2= 0.002)、出血量(t=0.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在治疗前有28例小脑出血破入脑室,因此先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再分别进行治疗,其中立体定向组22例,保守治疗组6例。2组均于病情相对稳定后行腰大池穿刺引流术,监测脑脊液常规、生化等指标,待基本正常后拔除,时间5~7 d。(1)立体定向组:采用南京麦迪柯公司的脑立体定向仪,安装脑立体定向仪,行头颅CT进行血肿定位,最大血肿层面血肿中心为靶点,直接测量出X、Y、Z值,取侧卧位,病灶侧在上,采用局麻+强化,依据坐标值安装弓形架,血肿侧横窦下、正中线旁2 cm皮肤垂直切开,长约4 cm,暴露枕鳞部并钻孔1个,切开硬脑膜,双极电凝穿刺点硬脑膜及皮层血管,依据坐标值置入带导丝的F12硅胶管至靶点,拔出导丝,抽吸血肿液体成分,避免过度抽吸,充分止血后逐层缝合,固定引流管后接引流瓶,无菌敷料包扎。术后不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变化,可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20~50 kU,夹闭1~2 h后引流,每日可注射1~2次,CT提示血肿大部分引流后拔除引流管,引流管留置一般不超过5 d。(2)保守治疗组:给予积极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抗感染、抑酸、营养支持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1.3 疗效评价 以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barthel指数)为评分指标:Ⅰ级(100分)、Ⅱ级(>60分~100分)、Ⅲ级(41~60分)、Ⅳ级(20~40分)、Ⅴ级(<20分)。ADLⅠ、Ⅱ级为临床治愈,ADLⅢ、Ⅳ级为好转,ADLⅠ~Ⅳ为有效,ADLⅤ级和死亡为无效。比较2组住院期间常见并发症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结果 立体定向组35例有效,1例无效,无手术相关的再出血、切口感染、颅内感染患者。保守治疗组10例中7例治疗有效,3例无效,其中2例死亡,1例第7天死于脑疝,1例第25天死于肺部感染;另1例为植物生存状态。立体定向组血肿消失时间2~4 d者30例,5~7 d者5例,9 d者1例,平均(4.19±1.14)d。保守治疗组血肿消失时间18~25 d,平均(18.80±6.03)d。2组血肿消失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618,P<0.01)。
2.2 2组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 立体定向组和保守治疗组治愈者分别为32、5例,有效者分别为35、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252和4.278,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1个月后ADL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治疗期间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 立体定向组和保守治疗组治疗期间肺部感染分别为11例(11/36)和8例(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4,P<0.05);治疗期间发生应激性溃疡23例,其中立体定向组为14例(14/36),保守治疗组9例(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1,P<0.05)。
有研究认为小脑半球出血量<10 mL可保守治疗成功[1],多数学者认为血肿量>15 mL应积极手术治疗[2]。但是保守治疗可能因血肿周围脑水肿加重,直接压迫脑干,堵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向海燕等[3]报道6例出血量在10~15 mL小脑半球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有4例死亡。立体定向术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及血肿排空快等特点,并且可在局麻下进行。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个月后立体定向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考虑原因可能是立体定向治疗能早期清除血肿,血肿消失时间明显早于保守治疗组,能够减轻血肿周围局部脑组织受压、继发性脑水肿以及血肿分解产物对周围脑组织的损害,利于神经功能恢复。Kim等[4]也指出即使小量脑出血行立体定向治疗也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结论与之一致。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小脑出血虽创伤小,但有再出血风险,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有学者对穿刺引流术后再出血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凝血功能、血肿性状、手术时机与再出血的关系最为密切,并且建议在发病后6 h后行穿刺引流术[5]。本研究中立体定向组未出现手术后再出血患者,可能原因首先是手术时机的掌握较好,本组手术时间均为发病后6~48 h;其次是做到了术中对硬脑膜和穿刺点皮层血管电凝彻底止血,只抽吸血肿液体部分,避免过度抽吸导致再出血;另外与术后血压、躁动症状的控制等有关。
肺部感染是脑出血的主要且严重的并发症,而且也是脑出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组资料肺部感染的发生率41.30%,略高于冯连英[6]报道的肺部感染发生率38.23%,考虑可能与小脑出血的特殊性有关,但上述文献报道脑出血后肺部感染的发生与年龄、糖尿病病史、肺部基础疾病、出血量、出血部位、病情的严重程度、中线是否偏移、是否破入脑室及意识状态均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中立体定向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原因主要有:立体定向组术后血肿消失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早期血肿清除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患者意识状态好转,头痛、头晕症状减轻,痰液、呕吐物误吸机会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卧床时间缩短,可早期下地活动,体质改善,坠积减少,并且自身的抵抗力增强等。
应激性溃疡是脑出血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合并应激性溃疡的脑出血患者病情更重。韩红等[7]对各部位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丘脑、脑干、小脑出血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叶出血,脑疝形成、出血破入脑室者发生率更高,其中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为28.04%。本组患者应激性溃疡总的发生率高达50%,可能是因为46例患者中有28例出血破入脑室系统所致。立体定向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主要是因为立体定向早期清除部分血肿,直接或间接地减轻了对脑干、下丘脑功能的影响,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减轻了胃肠道的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66-867.
[2] 陈志,刘群,冯野,等.小脑出血83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5):419-421.
[3] 向海燕,蔡少雄.老年人小脑出血24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09,15(4):62.
[4]Kim YZ,Kim KH.Even in patients with a small hemorrhagic volume, steretactic-guided evacuation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mproves functional outcome[J].J Korean Neurosurg Soc, 2009,46(2):109-115.
[5]赵德强,潘速跃,陈建辉.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再出血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5-8.
[6]冯连英,桂芗湘,王传森.老年人脑出血并发肺部感染相关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3,20(9):478-479.
[7]韩红,于学忠,郭树彬.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8):696-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