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主体创新素质模型构建*

2011-03-10 05:55王知强
图书馆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素质主体

梁 妍 王知强

(哈尔滨商业大学德强商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信息化是21世纪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动力,信息化水平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构成信息社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我国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信息化人才作为发展信息化的“第一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2]。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信息主体创新素质的培养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适时地进行信息主体创新素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5年多的信息主体创新素质研究,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信息主体创新素质模型,并在教学实践中收效显著。

图1 信息主体创新素质模型

1 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培养创新型信息主体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观念、创新方法对调动信息主体的创新潜力会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3]。

在课堂教学中,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启发引导信息主体主动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勇于探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将本学科前沿理论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信息主体的创新潜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信息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4]。此外,教师应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传递给信息主体,鼓舞信息主体的创新热情。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信息主体,首先要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2 调整课程体系结构

2.1 围绕信息主体的创新素质进行课程设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具有交叉性的复合型学科,它融合了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知识,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信息主体。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信息主体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围绕信息主体的创新素质进行课程设置,使之更适应市场需求。创新素质要以学科专业课程为基础,但不要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该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保证信息主体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5]。在确保学科基础课的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进行优化整合,体现文理渗透、学科交融,专业方向课要突出适应社会需求,增强信息主体就业的适应性[6]。其次,结合专业交叉性的特点,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和综合性,使信息主体接触各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未来科技发展的变化趋势,发现特殊兴趣,提高信息主体创新的积极性。

2.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信管专业人才[7]。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体现。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行8个学期实践教学不断线,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教师应该带领信息主体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研,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信息主体的创新意识。由于社会实践受多方条件的限制,可以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模拟现实环境,尤其是在课程设计、实训和毕业设计中,要让信息主体独立完成一个项目或是项目的一部分,这不仅检验了信息主体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激发了信息主体的创新思维和不断汲取新知识的动力。

2.3 课程体系结构整体设计

在贯穿4年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中我们提出:大一通过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使信息主体确立创新意识;大二通过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使信息主体树立创新精神;大三通过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培育信息主体的创新能力;大四第一学期通过校内外综合实习、实训提高信息主体的创新技能,第二学期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进行岗位创新技能集训,从而提高信息主体的职业竞争力。课程实验是培养信息主体逻辑思维及掌握信息系统开发工具能力的基础,课程设计则能够将零碎的课程实验知识串联起来,起到对课程内容集成的作用,进而提高信息主体的综合能力及创造力[8]。通过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使信息主体既具备了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拓宽了知识背景,加强了实践能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和整合转化,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造思维能力,满足信息主体个性发展的需求[3]。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育目标的内在联系上,从课内到课外的结合上,整体优化,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9]。

3 创造和谐的创新环境

3.1 营造宽松健康的学术环境

马斯洛曾经说过:“创造力是一种几乎人人生而有之的潜力,一种人类本性中的基本素质,只是经常随着人的‘文明化’而丧失或燃尽”。教师应该注重营造和谐的创新教育环境,充分调动信息主体的积极性,挖掘信息主体勇于探索的潜力,激发信息主体的创造力,培养信息主体的创新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周、学术月活动,聘请校外专家或校内知名教授定期开展内容广泛多样的学术讲座,开阔信息主体的视野,启发引导信息主体思考和创新。

3.2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创新活动

比如鼓励信息主体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竞赛等,还可以由学校或学生团体通过组织协会的方式,吸引信息主体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发展每个信息主体的特长,为信息主体提供个性自由发展的环境,培养创新精神。事实证明,很多发明的创造者并非在自己从事的专业,兴趣才是创造的第一动力。

3.3 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增强信息主体的自信心,只有拥有自信的信息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讲授一个新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使信息主体能够回答出来,随着知识讲解的深入,问题的难度逐渐增加,教师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来维持信息主体的学习热情,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师应鼓励信息主体随心所欲地思考,尽可能多地说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带领信息主体一起将这些观点进行综合。切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对某个信息主体的观点进行批评或表扬,对与众不同的看法应该采取宽容、鼓励的态度,肯定所有人通过协作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让信息主体感受到成果中有自己的一份努力,从而更加积极地思考,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信息主体的创造力源于教师的态度以及和谐、快乐、平等的课堂气氛。

4 改革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拥有绝对的主导作用,信息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变得越来越循规蹈矩,想象力的翅膀早已变得平庸无奇。因此,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至关重要。

4.1 启发式教学

信息主体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日益成熟,教师应引导信息主体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探索和发现问题。比如,在电子商务原理与应用课程中,讲到电子支付工具中的银行卡时,由于现在很多信息主体都使用过电子支付工具进行网上购物,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提出“除了银行卡之外,信息主体还用过哪些支付方式?各种支付方式有哪些优缺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结合优缺点,是否可以创造出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电子支付工具是否可以有其他用途?”又比如,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信息主体在学习了系统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管理与维护等整个系统开发过程之后,教师应引导信息主体思考:“每个步骤都有什么作用?哪些步骤可以省略?这些步骤是否可以颠倒顺序?”信息主体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既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了创造力。

4.2 激发信息主体主动式学习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信息主体有其自身的特点。信息主体的入学分数普遍不高,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加之大学知识研究的深入,使部分信息主体产生厌学心理,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端,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引导。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激发信息主体的兴趣。信息主体只有对某些问题感兴趣,才会打开书本寻找答案。比如,在讲授电子商务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何实现在淘宝网上开店?如何实现在网上个人商品的竞拍?信息主体对这些问题比较感兴趣,自然就会充满学习热情并为之付出努力,而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尊重信息主体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如果发现信息主体的独立见解,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并把这种思维进行扩展,增强信息主体的自信心,从而提高信息主体的学习兴趣。

4.3 案例讨论式教学

案例教学能提高信息主体的学习兴趣,让信息主体身临其境地进行决策分析,建立真实的实践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培养信息主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案例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和启发性。通过信息主体之间、信息主体和教师之间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信息主体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设置的要求,组织信息主体以小组形式进行观察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或者布置主题,组织信息主体课后进行讨论分析并记录,要求把项目作业报告或者小组讨论稿作为作业上交。每堂课前组织一至两个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准备课前讨论发言的小组要把讨论内容制作成PPT或者写在黑板上,在课前的讨论时间派代表上台发言。要求小组不同成员轮流担任课题负责人,并进行分工,各司其职,从而培养信息主体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教师应该把这些方法手段运用于每一节课中,更为重要的是启发信息主体将这些方法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学习中,使信息主体既掌握了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又激发了信息主体对事物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信息主体渴望汲取知识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

5 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作为教学体系链条中的最后一环,对教学有着检验、调控和推动的作用,对考试的准确定位和恰当使用是培养信息主体创新素质的重要环节。考试应该考核信息主体的综合素质,了解信息主体是否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传统的考试方法大多是采取闭卷考试,具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比如逢考必有的选择题,这种题型是在使用计算机阅卷后出现的,目的是追求评分的“准确性”、“科学性”,控制误差,没有人为因素,相对公平,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过分追求标准答案,限制了信息主体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根据学生考分的高低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现象时有发生。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考试方式尽量多样化,如开卷、闭卷、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上机考试等形式,可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灵活运用。在考试内容上,降低客观试题的比重,比如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这些标准化试题的好处是客观、准确、易于评分,但缺点是量大而且死板、机械,容易把信息主体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增加主观试题的比重,比如简答题、论述题、图解题、案例分析题、画图题、计算题、综合性思考题和分析说明题等,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重在考能力、考素质,以锻炼信息主体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结语

面向信息化建设的信息主体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创新的环境、创新型的教师、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只有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新的思路,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适合信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信息主体,使他们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信息化建设。

[1]张少锋,郑建明.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主体素质及其测度[J].情报科学,2007(1):42-46.

[2]王知强,陈本士,梁妍.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3):16-19.

[3]石玉廷.高师学生创新素质结构及其创新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9(17):111-112.

[4]陈中文.创新: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论述大信息主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6):71-72.

[5]刘丽霞.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大信息主体的发展空间[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85.

[6]龙朝阳,成博.从社会需求看专业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6):131-133.

[7]龙朝阳,靳晓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9):2-8.

[8]沈群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7(2):71-73.

[9]郑荣,靖继鹏,周志强.基于多学科融合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6(1):8-11.

[10]曹丽蓉,杨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2009(2):178-183.

猜你喜欢
应用型素质主体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