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洪亮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指泌尿系统发生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膀胱刺激,引起膀胱黏膜腺上皮化生的良性病变。正常人的膀胱粘膜通常由上皮移行构成,但是在炎症、梗阻等慢性理化因素刺激下,局部粘膜组织逐渐变化成腺上皮,从而继发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通常以中青年女性为高发,并且常常容易被误诊为尿道综合征。据最新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实质是癌前病变前期表现,接近4%的腺性膀胱炎患者几年后发展为膀胱癌。因此,对于此病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目前,主要通过病理活检及专科膀胱镜检查对腺性膀胱炎进行鉴别确诊,眼下临床上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方案首选经尿道电切镜下的电切气化术[1]。
选取2008年4月~2009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其中,男11例,女49例;年龄28~77岁,平均47.5岁;病程1个月~4年;按临床症状可分为:尿频、尿急、尿痛23例,单纯尿频55例,镜下血尿42例,无痛性肉眼血尿25例,下腹及会阴坠胀13例,腰部酸软1例,排尿困难24例,伴膀胱颈硬化1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尿常规检查,检查结果为红细胞阳性42例、白细胞阳性38例。所有患者均经膀胱镜检查,检查结果为病变位于膀胱颈口18例,占30%;膀胱颈及三角区16例,占26.6%;膀胱三角区19例,占31.6%;弥漫或散在分布6例,占10%;其他部位1例,占1.6% 。病灶呈乳头状瘤样18例,乳头样水肿改变31例,绒毛样增生改变16例,水泡样改变12例,出血斑改变23例,无改变1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经尿道电切气化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术后进行膀胱腔内灌注化疗,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2.1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尿(全程肉眼血尿、镜下血尿和终末血尿);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肾功能减退等。经膀胱镜检查腺性膀胱炎患者可见病变好发于输尿管开口、膀胱颈部、底部、侧壁及三角区等位置。膀胱镜下呈现:(1)菜花或乳头样病变,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单发或多发形态,周围黏膜正常;(2)水肿与滤泡样改变,表现为形如葡萄状水泡的黏膜水肿;(3)黏膜粗糙,表现为黏膜不光滑,小丘样隆起。
1.2.2 其他检查 经B超检查,可见膀胱占位;经IVU检查,可见膀胱不规则充盈缺损,边缘毛糙,其中输尿管积水,右输尿管膀胱入口处充盈缺损,肾积水;经CT检查,可见膀胱发生占位性病变,表现为膀胱内有菜花状的充盈缺损,或合并膀胱壁的广泛增厚,范围可占膀胱横断面1/3甚至1/2圆周;或仅表现为膀胱占位、息肉状充盈缺损,边缘清晰可见,膀胱右侧后壁菜花状充盈缺损伴膀胱壁广泛增厚(达圆周的1/2)[2]。
1.3.1 对照组 实施尿道电切气化术治疗。在硬膜下进行阻滞麻醉,实施电切,切除功率控制在150w以下,以黏膜下层及浅肌层为切除深度,切除范围超过肉眼可见病变的2cm。并发膀胱颈抬高、肥厚或纤维化的,一并行膀胱颈电切术。尿道肉阜及尿道处女膜融合征做常规手术处理。术中应对输尿管口及周围病变者将输尿管口病变一并切除,置入输尿管导管做标记,取出输尿管导管后留置双J管。切除出来的组织送病理检查。
1.3.2 治疗组 实施尿道电切气化术加术后膀胱腔内灌注化疗相结合的治疗。在实施尿道电切气化术治疗后,放置导管一周内,进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治疗,使用20mg丝裂霉素进行灌注,1周1次,6次后可改为每月1次[3],治疗半年到一年后,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1)痊愈:尿频、尿急、尿痛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无膀胱颈狭窄,泌尿系统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显效:尿频、尿急、尿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膀胱颈狭窄,泌尿系统功能明显好转;(3)有效:尿频、尿急、尿痛等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无膀胱颈狭窄,泌尿系统功能部分好转;(4)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无改善或复发。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本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完全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复发病例;对照组完全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6例,见表1。
表1 6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结果对比(n,%)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治愈率差异不大。治疗组无效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腺性膀胱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被认为与有害化学物质长期刺激、下尿路梗阻、持久反复发作的感染、结石等慢性刺激有关,引起膀胱尿路上皮化生病变[4]。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及镜下血尿等下尿路感染的症状,无特异性指征,好发于膀胱颈部、三角区、尿道内口下方,主要通过病理活检及专科膀胱镜检查对腺性膀胱炎进行鉴别确诊。腺性膀胱炎通常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膀胱炎的症状、镜下血尿或无痛性血尿,常规先抗菌消炎治疗,疗效不显著可考虑做膀胱镜检。通常以中青年女性为高发,并且常常容易被误诊为尿道综合征。据最新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实质是癌前病变前期表现,接近4%的患者几年后发展为膀胱癌。因此,对于此病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目前,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方法主要有单纯膀胱电切、单纯膀胱内灌注治疗、膀胱注射疗法、膀胱粘膜剥脱、膀胱部分切除及膀胱全切除术。本文研究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两组治愈率差异不大。说明单纯经尿道电切联合抗癌药物膀胱内灌注的疗效与单纯经尿道电切的疗效差异不显著,Pantuck等经过检测单克隆抗体mAbDasl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中的表达,证实了腺性膀胱炎为膀胱腺癌的癌前病变,但单用经尿道电切后加抗癌药物进行短期治疗疗效不明显,因此,对于腺性膀胱炎应定期复查,长期随访,及早进行膀胱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及早诊断及早处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治疗组无效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腺性膀胱炎具有易复发的特点,因此,单纯经尿道电切与加抗癌药物膀胱内灌注可有效预防复发,此外,应进行定期复查,膀胱镜一年内每隔3个月应复查1次,以后半年复查1次,持续2~3年左右,以便及早发现可疑的组织病变能及时处理[5]。
综上所述,B超及膀胱镜检查结合其临床表现可作为腺性膀胱炎的最初诊断依据,病理诊断可作为腺性膀胱炎的最终确诊手段。经尿道电切气化术加化疗药物对术后膀胱腔内进行灌注冲洗是目前治疗膀胱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1]苏应宽,徐增祥,江森.新编实用妇科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36(补充页数).
[2]王顺军,袁继凯,陈建军.女性腺性膀胱炎38例诊治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7):1050-1051.
[3]顾玉彬,柳卫贤,岳万宝.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6(26):462-463.
[4]黄永明,蒲光平,严坤,等.35例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33):71.
[5]刘耀明,刘敢,江伟,等.腺性膀胱炎的治疗体会[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