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伟,李彩艳,伍 玲
(华东交通大学1.经济管理学院;2.宣传部,江西南昌 330013)
动态能力观下的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力关系探究
李冬伟1,李彩艳2,伍 玲1
(华东交通大学1.经济管理学院;2.宣传部,江西南昌 330013)
在总结已有资源基础观、企业能力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三方面研究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贡献的基础上,基于动态能力观分析感知能力通过促进外部知识内部化,推动智力资本潜能更新;整合能力通过促进离散知识组织化,激活智力资本潜能;创新能力通过促进默会知识外显化,拓展智力资本潜能的作用机理。继而构建出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等3种能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智力资本向竞争优势的动态转换,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模型。研究为进一步深入揭示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新思路。
微观经济认为资源是稀缺的,竞争的本质就在于争夺稀缺资源,而竞争力的本质在于获取并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技术的发展,各种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变化,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来源,逐渐取代土地、资本等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与稀缺资源。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如何通过智力资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探究如何挖掘和开发智力资本并使之充分发挥价值创造潜能,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以期为知识经济时期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新的思路,为企业恰当明确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从而做出恰当的提升企业竞争力决策提供新思路。
美国学者Stewart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引发了学者们对智力资本与竞争力的广泛研究。Sullivan[1]通过对智力资本文献的整理,指出研究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有两条侧重点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路线:一条以资源为基础,侧重于研究企业通过智力资源创造价值,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条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侧重于研究基于知识与能力塑造的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选择至2009年12月31日国内外相关文献,得出当前研究主要基于资源基础观、企业能力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研究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企业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企业所掌握控制的战略性资源决定。战略资源造就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经济租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竞争优势和绩效的根本动力(Connery)。知识经济时代下,智力资本具备战略性资源价值性(value)、稀缺性(rareness)、难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难以转移性(immobility)四大特性。基于资源基础观,学者们研究智力资本直接作用于企业竞争力。
Bontis[2]是较早基于资源基础观分析智力资本效用的学者之一。他分别选取加拿大、马来西亚两国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Ahmed Riahi-Belkaoui(2003)[3]选用81家美国跨国公司为研究样本,验证了智力资本值增值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文章结论统计上显著地支持了资源基础观的观点。戴乾文[4]通过对台湾上柜公司随机抽样名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关系资本都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基于资源基础观的文献表明,无论是智力资本整体还是其构成要素,智力资本都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的一项战略资源,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如图1。
但是,一些客观现实经济现象对这种模型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例如IBM公司2005年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个人电脑部门已连续3年半处于亏损状况。这种高智力资本储备、低绩效的现象再一次验证了Souder和Sherper的资源潜能与表现的悖论,同时也暴露了资源基础理论的不足:过于强调资源对于提升竞争力和创造价值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资源作为一种客观主体,只具备这些潜能,但是潜能的发挥还需要其他因素来促进[5]。虽然部分学者[6-7]也考虑到企业所处的区域、企业生命周期以及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Norma A Juma;G.Barathi Kalnath;Chiung Ju Liang et al),但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其固有的缺陷。因为资源基础观本质上是一种静态分析理论,它没有很好地分析资源是如何转变为竞争优势的。
企业能力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多方面的资源、技术、能力的有机组合决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它强调企业在其长期运营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对于内外部资源配置、协调和均衡的能力才是最终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只有积累、开发和运用能力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与资源基础理论不同的观点是,他们认为企业资源只是具有带来竞争优势的潜能,但这种潜能不一定发挥出来,换言之,仅仅是禀赋良好的资源本身并不足以产生企业竞争力。
Liao Jianwen,等人[8]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120家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公司的创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异质性的资源本身并不足以推动企业创新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需要通过企业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实现其价值潜能。Hsu&Fang[9]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智力资本与组织学习的联系非常紧密,并通过组织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林、于福生(2008)[10]从竞争优势内生性特征考虑,认为智力资本可促进企业技术能力、制度能力、市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许红胜,王晓曼[11]为了使企业更好地配置和管理智力资本,以深沪两市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产业的56家公司2008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以企业能力为中介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智力资本、企业能力及财务绩效的关系,文章分析了智力资本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及各要素通过企业能力对财务绩效的作用程度。实证结果表明,智力资本的三要素——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不仅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而且能够通过企业能力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其产生间接影响,尤其是人力资本,企业能力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吴俊哲和韩颜超等[12]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他们还指出人力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正向推动作用尤为显著。
概而言之,企业能力理论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来源,是形成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还需要通过企业能力的中介作用来发挥效用,如图2。
企业能力理论更加强调企业自身能力,能更好地调动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从某种角度而言,能很好地解释资源对竞争力和绩效的延迟作用[13]。但是该理论没有具体论证如何创造企业未来发展需求的异质性资源,换言之,没有说明在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当前战略资源是如何更新的,运用该理论指导实践,容易产生核心刚性的问题,而不适应于变化的环境。
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智力资本是在其生产及管理活动中由组织知识转化而来的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实现其市场价值的知识资源的总和(Pablos;Alexander et al;Roland,et al)[14]。具体而言,人力资本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知识,企业赖以运作、生存和发展的一切知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企业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相对于人力资本承载个人知识,结构资本承载了组织内部共享性知识;关系资本则是企业与外部环境联系的一种内外部的关系知识。正是由于智力资本的知识资源的特性以及各种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独特性,造就了企业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独特优势,进而造就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Bollinger and Smith[15]认为知识是影响企业在全球化市场上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为基于知识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将知识转化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能,满足消费者的独特需求,这就是智力资本产生并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原因所在(Edvinsson&Sullivan)。另外,Nonaka认为知识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还在于知识作为一种新型资产,知识共享后形成的集体知识能够产生“1+1>2”的效应,而不是像传统资产仅能产生“1+1=2”的效应。研究者多数认同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作为知识载体的智力资本当然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在国内,宋竞[16]从负熵理论和收益递增效应两种理论分析了智力资本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微观机理。其中,无论是负熵理论还是收益递增效应,最终归结到知识的转移、共享与创新。周辉[17]利用演化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企业竞争优势,认为竞争优势就是企业内部知识的发现和产生、传播、有效创造与利用。
综上,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假设是智力资本是企业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知识是竞争力的最终来源,其研究重点是如何将它们挖掘出来,并通过特定的渠道传递、分配、转化、共享和创新知识,如图3。
虽然,知识管理理论对竞争优势来源以及竞争力形成机制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该理论也备受推崇。但是,由于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大多建立在规范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难免存在一定的主观臆断。并且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管理的推行过程中,对于海量知识的整理、识别已经消耗企业管理人员的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而知识效用的发挥还要受制于知识所有者的情绪资本等复杂因素,因此知识管理理论对于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受到制约。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与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经济时代下智力资本对企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知识价值创造流程中,这点已得到广泛认同,只是对于具体的知识内容以及和知识价值创造的流程等问题,不同学派有不同见解。资源基础理论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探索哪些资源能够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上,而没有深入的研究资源向竞争力转换的机理;企业能力理论在资源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引入了企业能力这一中介变量,却忽视对资源自身的更新考虑。知识管理理论既指出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唯一的资源来源,又研究了其转换机制,但美中不足的是,知识以及知识管理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实践指导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的不足,Teece等[18]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动态能力就是“整合、建立和重构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它一方面说明了企业资源和能力如何保持与时俱进,即动态性;另一方面也阐明了企业资源和能力如何共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因此,本文尝试从动态能力视角对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做进一步的探讨分析。
动态能力观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资源、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战略分析的基本元素不再是单一“资源”或“能力”,而是涵括资源和能力的3P框架,即资源定位(positions)、组织过程(processes)和路径依赖(paths)(Teece)[18]。由资源定位及路径依赖决定的感知能力、整合能力与创新能力贯穿于企业组织过程中,共同促进企业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持对环境的动态适应性,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
感知能力主要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表现为发现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将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动态能力的提出正是基于传统的竞争优势理论已无法解释企业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持续生存与发展。
该理论先进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引入了对外部环境变化的监测与感知。一方面,企业通过监测环境变化,预知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趋势,发现企业现有资源的价值与存在的不足,推动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了解消费者需要的产生、传播和反映的过程,挖掘市场需要的变动信息,及时进行产品、服务生产的调整,促进新产品、服务的发展。在快速变动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很大部分取决于企业对变革需要的认识和实施必要的调整的魄力,而这些又依赖于企业是否拥有善于观察市场、评价市场和竞争者以及在竞争者之前快速实现资源重整的市场感知能力。企业只有积极搜集消费者和竞争者的市场情报以及产业内相关技术革新信息,并将之融入到战略决策过程中,将外部环境中的信息吸收、转化为内部生产信息,向消费者、市场传递更为独特的产品/服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感知能力通过对变化的外部环境的感知(Teece)[19],了解消费者需求和欲望,识别环境中技术水平的变化,并针对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分析和利用机会,洞察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发现潜在的市场信息知识,将外部知识内在化,引导智力资本的创新,从而保证企业活力,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感知到外部环境中的机遇与威胁,接下来就是抓住机会,规避威胁,调整已有的资源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
整合能力是指企业对已有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之能符合外部环境变化需要的能力(Eisenhardt&Brown)[20]。整合的实质是指企业对内部的不同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任务的协调与配置,尽量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对自身资源配置活动进行鉴别,在抛弃不再适应竞争环境需要和没有竞争优势的资源的同时,进行配置调整和创新,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
知识管理学派认为企业是由各种知识信息要素按照一定的关系连接而成的综合系统,因此企业整合能力就是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包括战略知识整合能力、组织知识整合能力和技术知识整合能力三个层次,它们贯穿于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当中。战略知识整合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经营环境和在市场中的定位,从企业发展方向上整合内外部知识;组织知识整合能力主要是整合企业内部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内部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技术知识整合能力是从操作层面来说,整合各个工作流程中的知识,提高流程运转速率和效率。各个层面上的知识整合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增进企业知识的增值化,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不可模仿性,维护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
归纳而言,整合能力通过合理配置各项技术、技能以及知识,协调工作任务和人员分配等整合活动协调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契合。从实质上讲,这些整合活动就是通过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和成员之间的动态关系,充分进行知识共享,交流和整合,使组织各部门形成一个整体有效地完成活动。简而言之,整合能力通过促进离散知识组织化,激活智力资本潜能,充分利用智力资本。
虽然智力资本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源泉,但其本身也存在贬值和被替代的可能。在超竞争时代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现有的特殊的智力资本也会逐渐失去其优势潜能。此时就需要企业创新能力来更新智力资本潜能。
范太胜[21]认为创新能力是以企业已有的智力资源和组织能力为载体,通过组织中的积累创新过程,最大程度地激活企业自身资源潜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最终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动态能力。确切地说,创新能力是企业通过对其拥有的内、外部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获得新技术、新流程,进而为市场提供新产品、新服务的一系列能力。
一般而言,企业内外部抽象的、默会的知识如果没有创新的平台与机制,会很难转化成为企业所需的实体或资本,也无法充分发挥其全部效用。具体表现为无法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但是,企业的创新意识或者创新氛围可以唤醒沉睡于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催生无穷的创意,新创意会整合为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服务,甚至是新的市场机遇,进而使企业占据引领行业潮流的先机,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葆优势地位。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等创新手段,获取有关提高内部流程质量和效率的信息并加以改进,进而在运营效率和协同竞争方面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从智力资本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创新能力对智力资本的作用,实质上就是智力资本创造的过程,创新能力通过对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进行知识创新,促进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从而在现有的智力资本基础上,增加新的智力资本并使得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潜能更加符合市场和消费者诉求,进而提高企业在竞争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与市场地位。
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对智力资本潜能的激发作用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其中,感知能力是前提,整合能力是本质,创新能力是中介。感知能力使智力资本价值潜能更符合市场和消费者需要,企业通过识别和获取外部有价值的知识,将其整合到内部已有的惯例和程序之中,并通过创新能力,摒弃过时的、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智力资本,修补和开发新的智力资本,最后通过整合能力重构以产生多样化,获得新的组织资源与技能。综上分析,我们得出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模型,如图4。
注:图中的数字序号分别表示整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感知能力对智力资本与竞争力的作用
动态能力观下的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力关系模型表明: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具有创造价值和提升竞争力的潜能。有些智力资本潜能在现有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能自发地发挥效用,但是有些智力资本潜能却需要一定的企业动态能力激活与拓展。其中,整合能力通过收集、整理游离于员工个体,部门单位中的离散知识并使之有机地融合起来,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从而激活其价值创造和提升竞争力的潜能;感知能力通过监测、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整理外部环境变化的知识,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自身状况,筛选、吸收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益的知识,推动智力资本潜能更新;创新能力通过挖掘企业内部的隐形知识,并重新配置知识结构,促进默会知识外显化,拓展智力资本潜能。三种能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智力资本向竞争优势的转换,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因此,管理者应该充分意识到从企业整体而言,智力资本和动态能力都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资源,都是其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在实践中,不但要高度关注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资本,也要培养组织的动态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稀缺的智力资本,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
[1]SULLIVAN P.The value driver:Intellectual capital.How to convert intangible corporate assets into market value[M].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2002.
[2]BONTIS N,KEOW W,RICHARDSON S.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nature of business in Malaysia[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0,1(1):85-100.
[3]RIAHI B.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firm performance of US multi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the resource-based and stakeholder views[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3,4(2):215-226.
[4]戴乾文.智力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及经营绩效之相关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5]原毅军,孙晓华,柏丹.我国软件企业智力资本价值创造潜力的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05(3):44-50.
[6]LIANG CHIUNG JU,LIN YING LI.Which is more important?a life-cycle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7(9):62-76.
[7]李冬伟,汪克夷.智力资本与高科技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环境的调节作用[J].科学学研究,2009,27(11):1700-1708.
[8]LIAO JIANWEN,JILL R K,MA HAO.Organizational dynamic capability and innovation: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internet firms[J].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9,47(3):263-286.
[9]YA HUI HSU,FANG WENCHANG.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the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2009(76):664-677.
[10]张林,于富生.智力资本对知识型企业可持续成长能力的影响——基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2(1):28-33.
[11]许红胜,王晓曼.智力资本、企业能力及财务绩效关系研究——以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产业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2010,12(3):68-73.
[12]吴俊哲.智力资本对高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6.
[13]KATHLEEN M EISENHARDT,JEFFREY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05-1121.
[14]董小英.知识优势的理论基础与战略选择[J].北京大学学报,2004,41(4):37-44.
[15]AUDREY S B,ROBERT D S.Manag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as a strategic asset[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1,5(1):8-18.
[16]宋竞.智力资本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7]周辉.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动态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18]TEECE D,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19]TEECE D.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al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319-1350.
[20]ZOLLO M,WINTER 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2(3):339-350.
[21]范太胜.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框架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与对策,2003(9):85-87.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 from Dynamic Capability Perspective
Li Dongwei1,Li Caiyan2,Wu Ling1
(1.School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2.Publicizing Depaetement,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study on contribution which intellectual capital gives to the 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 from resources-based view,enterprise competence theor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ory,and from dynamic capability perspective,this paper finds that perception ability promotes intellectual capital potential updated by promoting the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knowledge;that integration ability activates intellectual capital potential by promoting the organization of discrete knowledge;that innovation ability expands the mechanism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potential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tacit knowledge explicit.And then we build the model of perception,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teracting and together promoting the dynamic conversion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and then lift the competitiveness.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idea for further study to reveal the roles of mechanism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ntellectual capital,dynamic capabilities,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C93
A
1005-0523(2011)03-0120-06
2011-04-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630111)
李冬伟(1973-),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与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