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燕 何轶
子宫肌瘤(myoma of uterus)主要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其中含有少量结缔组织纤维,是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在30岁以上的女性中约20%潜在有子宫肌瘤[1]。临床上对子宫肌瘤的最好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随着微创医学的发展,腹腔镜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各科领域。我院自近年来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00例施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腹腔镜手术121例为观察组,开腹手术79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剥除术手术指征且自愿接受治疗者。观察组121例患者中年龄28~58岁,平均年龄48.6岁;其中未婚者13例,已婚者108例;单个瘤体者98例,多个瘤体者23例;子宫肌瘤直径5~16 cm,平均7.8 cm;既往具有剖宫产史者48例,有盆腔手术史者23例。对照组79例患者中年龄30~61岁,平均年龄20.2岁;其中未婚者3例,已婚者76例;单个瘤体者65例,多个瘤体者14例;子宫肌瘤直径3~15 cm,平均7.2 cm;既往具有剖宫产史者24例,有盆腔手术史者12例。2组年龄、肌瘤大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进行传统开腹子宫肌瘤摘除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具体方法为:(1)患者采取全身麻醉,采取膀胱截石位+头低臀高位,双侧肩部以肩托固定,消毒会阴部、阴道及腹部皮肤,铺无菌巾,经尿道留置14F气囊尿管、排空膀胱内尿液。(2)经阴道置入阴道拉钩撑开阴道暴露宫颈,夹持宫颈前唇,消毒宫颈后置入宫颈探条探测子宫大小及深度,置入举宫器。(3)建立人工气腹,气腹针呈80°左右插入腹腔n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退出气腹针,穿刺套管呈80°插入,有突破感后将针芯拔出,放置腹腔镜头进行观察。(4)将已稀释的垂体后叶索注射液注入子宫肌瘤假包膜。切开肌瘤表面浆肌层,分离肌瘤周围包膜,抓钳钳夹子宫肌瘤并钝性分离,完整分离剔除瘤体。(5)修复子宫创面,缝合创缘。取出瘤体,若子宫肌瘤较大则扩大切口。插入12 mm穿刺套管,置入组织粉碎器将瘤体粉碎后取出。在内镜下检查盆腔内有无脏器损伤或出血。冲洗并吸净腹腔血块和冲洗液,缝合盆底腹膜,放置引流管。(6)退出腹腔镜及手术器械,放出腹腔内二氧化碳气体。退出穿刺套管。缝合切口,敷料贴覆盖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 2组患者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 ±s
表1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排气时间(h)住院天数(d)观察组(n=121) 57±13* 57±14* 22±4* 5.8±1.2*对照组(n=79)118±26 158±31 36±7 13.1±5.8
2.2 术后并发症 观察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对照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盆腔粘连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以中年后女性多见,发病因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其发生生长与雌激素的长期刺激有关[2]。另外,由于卵巢功能、激素代谢等均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调节,故有人认为神经中枢活动对子宫肌瘤的发病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临床治疗子宫肌瘤最重要的方法为手术切除,而传统的开腹式手术切除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后康复较慢。随着近代微创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领域受到微创技术的影响。而腹腔镜外科作为微创外科的主体,对妇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等都是一场真正的技术革命。它对妇科手术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腹腔镜手术已成功地替代了许多传统的开腹手术,也将会取代更多的开腹手术,其中包括某些高难度的手术。现代的腹腔镜设备和技术为腹腔镜诊断的同时进行手术治疗创造了条件。许多经典的妇科手术,如盆腔粘连分离术、输卵管闭锁或阻塞的矫治术、异位妊娠的手术、卵巢良性囊肿或肿瘤的切除或剥除术、附件切除术及子宫肌瘤切除在腹腔镜下进行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合理性,均得到临床实践的验证。因此,这类妇科手术在腹腔镜下开展的价值已经确定[3]。
在进行腹腔镜子宫剔除术过程中应注意与传统开腹手术多个不同的操作要点。如腹部穿刺点的确定,临床上常常用到的腹部穿刺点包括:脐孔下缘;脐孔上缘;左肋缘下4 cm;脐耻之间;左侧麦氏点。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以取脐孔下缘内侧进行气腹穿刺最为合适,这种穿刺点对患者的体重、体形及腹部厚薄均无特别要求,且不容易损伤脏器。如注气针的进入,一般可在脐下缘注入5~10 ml 1%奴佛卡因,然后在脐两侧皮下分别注入5 ml l%奴佛卡因。稍待片刻后,用尖头刀在脐下缘皱褶内直或横切线,约1~1.2 em长,切开皮肤、皮下脂肪。手术者可用一手提起腹壁,另一手持注气针,将针刺入腹壁。在穿刺时手术者应能感觉到针进入的每层腹壁组织。进针的方向应与患者身体的纵轴呈60°的角度,针尾略向头部倾斜。穿刺应迅速,一举进入腹腔。本研究通过应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但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上比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远小于对照组。可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李乐.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6:471-472.
2 孙晖.子宫动脉栓塞术与腹腔镜下治疗子宫肌瘤对卵巢影响的比较研究.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5:1240-1241.
3 廖旭日.腹腔镜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对比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