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玲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儿科, 广东 深圳 518116)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多为 Cox16型和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疱疹以及口腔炎症[1]。大多数患者在感染病毒后,首先出现发热,然后手掌及脚掌出现疱疹,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溃疡,有明显疼痛感。部分患者在发病时可伴随食欲不振、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手足口病严重者(尤其是小于 3岁者)可并发脑炎、脑脊髓膜炎、心肌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其中以脑干脑炎尤为凶险,如不能有效的救治,将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对230例小儿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救治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2008至 2010年间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共 1850例,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共2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11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 11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 α-1b肌肉注射。230例患儿中男136例,女 94例,年龄 3个月至 6岁,平均年龄约 2.7岁,病程最短 4d,最长 25d,平均 12.6d。入选患者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临床均有发热现象,体温小于 38.5℃者 25例,38.5℃ -39℃者 149例,大于 39℃者 56例。230例患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手足口疱疹(100%)、嗜睡 (93.6%)、易惊 (92.5%)、肢体抖动(92.3%)以及呕吐(85%)等现象,部分有惊厥(15%)甚至昏迷(2.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者 167例,血糖增高者 181例,脑脊液细胞数增高者 174例,颅内压增高者 132例。检出肠道病毒 71型(EV71)103例,柯萨奇 A组 16型(CoxA 16)30例,普通肠道病毒(PEV)51例。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案为:确诊后,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应用 20%甘露醇脱水治疗,每次 0.5-1.0g/kg,每 4-8h一次,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激素甲基强的松龙 1-2mg/kg.d,病情进展快加大剂量至 5-10mg/kg.d;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 1g/(kg◦d),共 2d;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静滴 10-15mg/(kg◦d),疗程 5d;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时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根据病情给予降温、镇静、止惊以及营养脑细胞、补液等治疗。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 α-1b,行肌肉注射。对 4个月至 2岁患儿用量为 6μg/(次◦d),4-6岁患儿用量为 106μg/(次◦ d),共 3d。同时注意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现象发生。发病中的患儿由于口腔疱疹、发热等原因不愿进食,要选择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止食用辛辣、冰冷的刺激性食物。恢复期加用中药治疗。
对 230例患儿的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后,详细结果见表 1。
表 1 患儿临床治疗情况对比 (n)
从表 1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 115例患儿在进行相应的治疗后,仅有 5例患儿治疗效果较差,治愈率达 95.7%,对照组中有 22例治疗效果较差,治愈率为80.9%,SPSS18.0软件检验结果为 X2=12.13,P<0.01,对比差异显著。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 4岁以下的儿童。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夏季为高峰期,主要传染方式有以下几种:患者或隐形感染者唾液飞沫传播;粪便或疱疹液中的病毒经手或物品等经口感染[2]。感染手足口病患者多以发热起病,并在口腔以及手足上出现疱疹。口腔疱疹的直径在3mm左右,会在一定时间内形成溃疡。手足皮疹初期为斑丘疹,病情发展后会转化为疱壁较厚、质地较硬的疱疹。患者一般伴有口痛、流涎、厌食等症状。病情较轻的患者 5-8d内痊愈。
据报道,由 EV71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感染比较凶险,其引起神经系统相关的并发症较高,容易危及患者生命[3]。我院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检测到的肠道病毒也以 EV71病毒为主。目前的医疗水平对病毒没有特效药物。在对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治疗中,我们考虑到 EV 71属 RNA病毒类微小 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而利巴韦林属广谱抗病毒药,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应用[4]。丙种球蛋白可对病毒抗体进行中和,对炎性过激反应形成阻止,并具备一定的免疫封闭作用,可对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有一定疗效。
重组人 α-1b干扰素是由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所产生的多功能和高活性的诱生蛋白,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广谱抗病毒的作用。重组人 α-1b干扰素可与敏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AVP),对病毒的组装与释放造成影响,使病毒无法正常繁殖。干扰素可对细胞的病毒感染进行中断,实现对病毒扩散的限制。由于 AVP只对病毒形成作用,对宿主细胞的蛋白合成不构成影响,所以对人体副作用较小。另外,干扰素还可增强杀伤 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使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得到加强。本组研究中,将重组人 α-1b干扰素应用到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组患儿的治愈率明显高于未应用干扰素的对照组,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显著。
目前的医疗水平对病毒尚无针对性的特效药物,对于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要进行综合治疗,在抗病毒的前提下,针对患儿不同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保护患儿重要脏器功能,维持生命体征。总结治疗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发现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首先要利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患者颅内压,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颅内压水平,减轻脑水肿和高颅压等症状对机体造成危害;防止血中免疫活性细胞和有害因子等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减轻脱髓鞘病变组织的水肿和炎症,对神经传导阻滞进行逆转,从而减轻脱髓鞘病变程度,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降低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控制细胞膜和微血管的损伤程度达到最小。在治疗过程中对患儿进行严密的监视是尽早发现患儿病情恶化的有效手段。部分小于 3岁,尤其是1-2岁患儿病情进展迅速。由于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的症状与流脑、乙脑等病毒性脑炎的持续高热、反复惊厥等临床症状不同,有时仅仅表现为易惊、四肢反射性抖动、精神差、肌无力[5]。在患儿出现上述症状时要给予足够重视,确保在并发症早期进行治疗,避免由于病情延误而危及患儿生命。
[1] 李晓玲,应少华,袁丽君,等.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 5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3):53-54.
[2] 谢爽,孟连柱,张梅,等.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 48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06(30):140-143.
[3] 李社会.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 65例临床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35(3):254-255.
[4] 胡辉华.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 4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9):3241-3242.
[5] 王宝琴,周自明,李桂武,等.手足口病 98例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5,27(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