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从浪
靛口隧道是湖南省永蓝高速公路的一座小净距分离式隧道,隧道开挖宽度12.6 m,最大埋深68 m,中夹岩柱净宽15.5 m~18 m。隧道右线长645m,左线长605m,隧道洞身围岩主要为微风化灰岩,岩溶强发育,围岩级别为Ⅳ级。隧道进口自然坡度10°~15°,出口自然坡度20°~25°,进出口主要由坡积碎石土,强风化灰岩组成,土体结构疏松,岩体破碎,稳定性差,易坍塌跨落,成洞性差,进出口段围岩为V级。岩溶为隧道主要不良地质。
由于影响岩溶隧道围岩的因素较多,尤其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的非线性,使得岩溶隧道围岩分类难于统一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对围岩采取定性、定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隧道围岩稳定性等级由好到坏分为Ⅰ~Ⅵ六级,但岩溶对围岩的影响没有设置专门的条文,石灰岩地区在确定隧道围岩分级时,如何考虑岩溶作用受主观认识影响较大。在靛口隧道爆破开挖时,加强了地质素描、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工作。对岩溶的形态、发育部位,掌子面溶蚀灰岩的稳定状态,溶洞充填情况,岩溶水等情况,根据工程类比修正岩溶隧道围岩等级后合理确定开挖支护参数、衬砌参数及治水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技术和经济可行的方法,探明掌子面前方一定长度内的地质状况,核对原地勘结果,使设计和施工能按照实际地质状况的变化而改变,保证各项设计参数和施工措施适合实际围岩的地质状况,完成动态设计和施工过程,保证工程结构和施工安全。
探测断面设置和要求:
1 )在设计Ⅴ级深埋段和Ⅳ级围岩区段,采用探地雷达(GPR)每20 m~30 m一个探测断面。Ⅴ级浅埋、偏压、加强段不探测;Ⅴ级深埋段、Ⅳ级加强、浅埋、偏压段:20 m/次;Ⅳ级深埋段: 30 m/次。2)在设计Ⅲ级,Ⅱ级围岩区段,采用TSP202/203地震波法长距探测,每150 m~200 m一个探测断面,并在此探测结果的基础上,在认为有必要部位加测短距探测断面。3)对岩溶段、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进行认真、细致的探测、研判和提出报告,提出施工钻爆要求和安全警告;对可能发生突水,流泥和塌方的高风险地段,提出需要再进行超前地质钻探探查范围的建议,以准确探明灾害性地质条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便于采取相应对策,防止突发事故发生。
监控断面的设置:
1 )拱顶下沉与周边收敛量测。
a.Ⅴ级,Ⅳ级浅埋、偏压、岩溶、断裂带断面(见图1)。拱顶下沉:三测点;周边收敛:二测线;断面纵向距离:10 m。b.各级围岩深埋段断面(见图2)。拱顶下沉:一测点;周边收敛:Ⅴ级,Ⅳ级:二测线;Ⅲ级:一测线(上测线);断面纵向距离:Ⅴ级20 m,Ⅳ级30 m,Ⅲ级50 m,Ⅱ级不设。
2 )洞口浅埋段地表沉降观测(见图3)。
根据各洞口地形、地貌及浅埋偏压段长度,设置1个~3个监测断面。第一断面设于仰坡开挖顶外1 m~2 m,与隧道纵轴线垂直。断面间距5 m~20 m,小净距隧道左右线监测断面贯通布置。
测点布置:从隧道中心向两侧布置,间距5 m,断面设置宽度为隧道最大开挖宽度两侧45°线范围。
地质及支护状态观察,在各隧道全长度范围开挖和初支后,对岩性、结构面产状,出水情况等观察并与设计地勘资料对比其异同;对初期支护总体情况及裂缝的观察,结合各型断面监测分析成果,提交监控量测成果报告,提出围岩级别变化建议,施工注意事项,初期支护安全评价,设计初期支护参数修正建议等。
为了快速、经济、安全的施工靛口岩溶隧道,永蓝高速成立了以联合指挥部为首,业主总工办、工程部,设计院设计代表,高级驻地办、现场监理,项目部、施工队,独立的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等单位隧道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岩溶隧道动态变更的参会方。根据岩溶地质的异常情况,及时现场召开变更会,共同研究处理岩溶地质异常而采取的变更设计方案,以现场会议纪要的形式,确保了及时、科学、安全的施工。靛口岩溶小净距隧道变更处理主要有进出洞口的开挖进洞方案,洞身岩溶的处理,冒顶的处理等。
由于靛口隧道埋深浅,地表无汇水集中的溪流,仅在隧道进出口路基下约6 m出露地下溶洞水。实际施工主要考虑地表水通过岩溶通道、裂隙渗流到隧洞内造成的突水突泥问题。采取的处理措施主要为排、堵、截相结合。在隧道内溶洞通道过水的情况下尽量维持溶洞过水通道,采取以排为主,水量小时考虑加密防水板后盲管排水,水量大时考虑设置排水管排水;对岩溶裂隙渗水的情况,采取压浆堵水为主、以截为辅。有突水突泥的隐患时采取超前压浆固结溶洞充填物、加强开挖支护参数,并采取以上治水措施处理。
靛口隧道在进出口浅埋地段,共发生过3次冒顶。特别是出口右洞,冒顶深度达40 m,起因是后行洞上台阶开挖时,对中夹岩拱脚部位所揭露的小溶洞未引起重视,开挖未处理通过约10 m后发生冒顶,掌子面初支钢拱架墙脚部位变形约1 m。采取的处治措施为:立即设置型钢架加固初期支护,约束初支变形;在该段范围内增加地质钻探,钻孔为中夹岩部位横向孔、下台阶垂直孔,上台阶拱脚部位斜孔,以探明溶洞分布情况及坍塌情况。根据钻探情况岩溶主要在中夹岩发育,采取沿隧道轴向对中夹岩柱正面打入长5 m,直径50 mm,壁厚5 mm的小导管,小导管上设置梅花形注浆孔,注浆加固中夹岩。小导管设置间距1 m×1 m,拱脚以下部位设置。注浆采取水泥浆,注浆初压0.5 MPa,终压1.5 MPa。注浆结束后,通过监控量测确定中夹岩稳定后方可开始初支侵限换拱处理。另外两次冒顶在隧道开挖后,在进口段浅埋地段,隧道开挖安全通过后发生,但对隧道无影响。分析是爆破震动导致不稳定的隧道顶部空溶洞顶板塌陷。对冒顶的地表均采取回填夯实,并作防水渗流处理。
为防止隧道岩壁或拱部坍塌,在清除松动岩石困难的情况下,采用注浆小导管或注浆锚管加固岩体。此时隧道衬砌还考虑了抗冲击措施或设置护拱,其顶部设置回填体,回填体以上的溶洞洞壁采用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封闭处理。对隧底有充填的小溶洞采取压浆加固处理;当隧底溶洞由碎、块石及淤泥土充填,充填物的松散密实程度不一时,考虑清除后回填片石混凝土处理;也可考虑隧底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底板下清除松散体,回填碎石,并在底板下加设钢筋混凝土桩进行支顶。
靛口隧道进出口都存在着一段强风化土层与溶蚀灰岩的“二元化”地质结构,土层在雨季扰动后在土石分界部位错动,给隧道施工增加了难题。该隧道进出口原设计均采用32 m长φ89 mm超前大管棚支护。隧道开挖施工采取出口到进口的施工顺序,出口双洞按照设计开挖防护边仰坡后施工大管棚,右洞按照设计采取“CRD”工法分四部开挖,开挖进尺约15 m后,发现仰坡顶开裂。通过监控量测发现大管棚护拱有边坡方向、仰坡方向的位移,位移超设计及规范要求。召开变更会议后立即采取土袋堆码支挡掌子面及开挖段,约束坡面变形;洞口段接长初支明洞6 m,采取Ⅰ20a工字钢拱架作骨架,间距0.75 m,再挂钢筋网片并焊接骨架Φ20连接筋,间距1 m,挂底模喷C25混凝土,再回填固边、仰坡坡脚;对隧道顶及左洞右侧边坡土层采取垂直坡面打入5 m长,直径50 mm,壁厚5 mm的小导管,间距1.5 m×1.5 m,小导管上设置梅花形注浆孔,注浆加固并封闭地表水处理。隧道另三个洞口由于边仰坡土层薄,对隧道影响小,进口双洞将大管棚取消改为超前注浆小导管顺利贯通隧道。
岩溶隧道施工可采用“岩溶成因是基础,岩溶预报是关键,岩溶处治是重点,监控量测保安全,反馈施工降成本”的原则,及时动态变更设计,快速处理,尊重“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早封闭”的开挖支护原则,是可以确保快速、科学、经济、安全的完成隧道施工。
[1] 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2] JTG F60-200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
[3] 胡启军.岩溶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J].山西建筑,2009,35(27):3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