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社情民意调研中心课题组
在经济全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社会变革时期,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状况既受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同时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又受到民族和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考虑社会的大环境,又要依据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现状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一、结合时代要求,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一)从分析国情、社情入手,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认识水平。大学生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感,但对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识与理解不深,对“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缺乏深刻的体验。因此,当他们看到一些党政部门在工作中的一些失误、改革中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以及部分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之后,便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怀疑。在我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因此,如何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真正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应仅仅进行简单的说教,而应以历史发展、现实国情等具体、深刻的事实为教学内容使大学生明白,在历史发展的今天,爱国就要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祖国,爱社会主义就要爱在中国实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当今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平台了解国际、国内信息,但信息的多样性和大学生的认知水平、阅历的有限性,往往使大学生不能理性、客观地分析各种信息,再加上大学生爱国情感有时存在偏激表现,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因此,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立足大学生的发展特点,通过多种方式让他们全面了解国际社会发展情况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客观分析各种舆论和信息,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与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地将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社会问题,激发历史责任感。针对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制度、党的历史认识不够深刻、容易片面看待社会问题的情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面临的挑战,激发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国际情况,引导大学生认清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国际上来说,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甚至国家主权都面临严重的挑战,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也不容忽视。从国内来看,我国面临着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任务的挑战。无论是解决国内存在的问题,还是应对外来的挑战,都需要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们能充分认识中国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爱国之情融于行动中,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社会重任。
(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结合地方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还要考虑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地区的民族观与宗教观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继续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以及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教育,要研究当代中国以及世界民族问题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树立各民族团结统一是国家的最高利益、爱国与爱民族的一致性的观念,使之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分清民族问题和其它性质问题的界线,从而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在大学生中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同时,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支持。这就需要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爱国氛围,同时努力解决腐败和社会公平等实际问题,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消除腐败,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的决心和能力,加强对党的认识和理解。
二、通过历史、文化教育来传承爱国传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以历史教育传承爱国传统。可以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历史来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的深厚感情。要结合大学生的需求,以古代文明史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近代屈辱史警示大学生,牢记历史教训,增强忧患意识,提升对国家的责任感;以当代发展史引导大学生理性认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发展、完善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达到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本身就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这一历史性巨变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是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
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既要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更应重视发挥各类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历史教育不是简单地给同学们讲历史,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历史教育当中,通过回顾历史来培养大学生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历史教育应让大学生为自己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而骄傲和自豪,形成民族自豪感,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以文化熏陶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在西方文化涌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盲目学习和崇尚西方文化的今天,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更要充分发挥文化传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的传递,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在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上,要充分发挥建筑群体、景点等硬件的隐性文化教育功能,使学生置身于校园中,感受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让校园成为爱祖国的新起点和加油站。在人文环境建设上,要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英模报告、专题讲座、文艺表演、升国旗、展党史、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氛围,使青年学生身处其中,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文化熏陶离不开整个大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社会的文化教育和宣传也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形成学习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热潮,带动高校的文化熏陶,以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现实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
(三)以活动、仪式践行大学生爱国思想。对于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抽象的理论说教虽然必不可少,但仍远远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多样性的需求。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多种形式的综合,发挥多种教育形式的优势。在各种教育形式中,要注重爱国思想的践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识与情感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动中,让大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要动员和鼓励大学生积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世情,亲身感受各行业劳动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拼搏的精神,亲身体察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选择与时代要求和报国需要结合起来,将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高校要善于组织各种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在活动中检验大学生的爱国思想。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如文艺演出、爱国歌曲大家唱、收看文献专题片、展映展播优秀影视作品等,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通过开展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有奖征文、诗歌创作、书画摄影、演讲诵读等活动引发爱国思想;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优势,制作专题网页,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网上论坛、网上讨论、网上教学等活动,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让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校园网上的主导音;鼓励和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周边的农村、企业、社区等参加基层公益劳动、共建活动,如做扶贫助困、环境整治、植树护绿、治安巡查、交通疏导、文明推广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来践行大学生的爱国思想;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国家大型社会活动,践行爱国思想。利用各种节日庆典和大型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国庆60周年阅兵式,就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大学生了解和参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使大学生认识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大学生肩负的社会责任;青年和大学生在汶川地震等大灾大难面前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受到了广泛赞誉。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和事件,都让大学生对国家、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情感,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爱国主义思想实践的舞台。因此,高校要注重结合社会发展组织各种活动和仪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课题组负责人:郝玉梅,成员:李雁舒、赵洁祎、关爱、胡昊宇、莎娜)
责任编辑: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