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世良,严 骏,王晓飞,吕贤帮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南京 210007)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已成为我军建设的时代主题。装备保障作为军队建设和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形势需求,抓紧推进信息化建设[1-3]。当前,关于装备保障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很多,其中不少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展开思考,还有很多是围绕具体的信息系统设计进行阐述,处于中间层面的信息化管理建模研究还相对较少[4]。而装备保障信息化作为一项点多面广的系统工程,在众多项目的实施中,会遇到不少信息化管理层面的共性问题,需要加强相应的普适性指导。鉴于此,本文围绕装备保障工作实际,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成效驱动的原则,构建了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模型,力图展现信息化管理规划的科学性,为实现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模型是现实的简化、实际事物或系统的抽象。它是针对所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抽取其主要因素和主要矛盾,忽略一些不影响基本性质的次要因素,形成对实际事物或系统的表示方法。模型的表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数学表达式、物理模型或图形文字描述等。总之,只要是能回答所研究实际问题的抽象表达式,都可以称为模型[5-6]。
评价模型有4条标准[7]:① 表达能力丰富。模型应提供丰富的建模概念,使得由大量约束集合而成的元素能够在模型中被直接表达出来。②容易理解。不论是领域专家还是普通用户,都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模型的含义。③ 最小化。模型中的概念不重叠,每一个基本概念都有特定的意义。④形式化。模型定义能够作为实现对象的形式化描述。
构建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模型,必须弄清实际工作中的几个基本问题:①装备保障的组织机构及其业务活动有哪些?②如何对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进行部署?③信息化管理可以对装备保障发挥什么样的功能?④实现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依托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上述问题分别围绕组织业务、应用部署、功能体现和实现条件4个方面对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描述需求。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建模,就是从这些问题出发展开思考,对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分析,遵循业务理论规范和模型评价标准,通过一系列步骤和方法,最终以模型的形式给出简要答案。装备保障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其信息化管理模型呈现出2个显著特点[8]:一是多个体复合性,即用多个子模型分别完成某一个局部特性的描述,各个子模型按照一定的约束和连接关系构成整个模型;另一个特点是多视图互补性,即从多个侧面观察分析,不同的视图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对建模对象的描述。
遵循上述建模原理,本文对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分别进行了组织建模、应用建模、功能建模和体系结构建模,用这4组模型共同来回答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基本问题。
本文构建的组织模型(见图1)以基层单位为典型参照,描述了装备保障的机构组成及相互间业务信息流动。
该模型能综合反映装备保障的日常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流程E化需求和软件设计框架。
图1 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组织模型
本文构建的应用模型(见图2)由浅入深逐步引入应用模块,内层是外层应用的基础,外层是内层应用的深化。在模型中,I、II、III、IV、V 分别代表相对独立的实施阶段,每个阶段实施后,都可以作为应用效果的评价标准[9]。
图2 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型
①数据标准、数据规范:根据军标等规范要求,确立管理对象数据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② 要素管理信息化:对照数据标准和规范,为装备保障中的人员、装备、器材、设施、设备、技术资料、经费等管理要素建立数据库,并根据需要实现数据的增删查改。③ 业务信息化:分析装备保障中管、修、供、训、战备等业务特点,科学梳理各业务流程,实现业务管理的信息化设计和运行。④计划控制:通过装备保障中的装备修理、装备保养、器材保障、装备训练等计划的制定和调整,对各项业务工作进行统筹控制。⑤全面信息化:将装备保障的各种信息纳入系统,实现全时全程全要素管理,并根据信息反映对保障质量进行评估,完成信息化的全面应用。
本文构建的功能模型(见图3)分别从管理层次、信息化成熟度、应用范围3个维度出发,将信息化管理的功能进行划分[10]。
①装备保障可分为信息管理、业务运作、管理计划和战略决策4个管理层次,各层次有相应的角色主体;② 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可分为规范化、流程效率、计划控制和决策支持4个实现阶段,每前进一个阶段,均能为更高一个层次的主体提供服务;③根据主体职责不同,各层服务具体表现为基础作业、业务实时监控、全局运行控制和全面监控管理。
图3 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功能模型
本文构建的体系结构模型(见图4)按照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的一般方法,结合装备保障工作实际,自低向上划分了4个层次。
图4 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体系结构模型
①理论规范层中,装备保障信息化法规是指通过制定政策和确定技术标准等方式,建立的装备保障信息化规范。②平台支撑层中:信息传输平台主要由信息传输、交换等设备组成;信息处理平台主要由通用操作系统、基础服务构件、共享数据环境、通用接口、共性支撑应用软件等组成;信息技术平台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自动识别、信息采集、网络通信、计算机、模拟仿真、控制、遥感遥控、军事运筹等技术的应用。③资源开发层中:资源库是围绕装备保障业务及其信息化管理,经分析梳理而形成的资源体系;资源服务是针对数据、模型、算法资源的管理维护工具和访问接口组件[11]。④系统应用层是在平台支撑层和资源开发层之上,研制开发的各类应用信息系统。另外,还有贯穿于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全过程的安全保密体系,其主要任务是防止黑客和病毒的侵入、防止信息干扰、防止电磁辐射与介质泄露、防止对信息基础设施的破坏等。
本文从组织、应用、功能和体系结构4个方面,对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进行了建模研究。这些模型可以促进装备保障管理人员和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对相关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根据所建模型,较好地规划和研发了车辆维修管理系统、器材仓库管理系统、数字化车场等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践证明,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模型能够有效提高信息化的科学性,降低信息化项目风险。装备保障信息化管理涉及面广,各类单位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本文只是进行了一般性问题的模型构建,所建模型还可以结合实践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这有待后续的研究和探讨。
[1] 马洪文.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装备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评估[J].兵工自动化,2010,29(7):32-34.
[2] 常亚欣,张文阁,肖杰.对装甲机械化部队装备保障机构信息化作战生存能力的思考[J].兵工自动化,2009,28(12):57-59.
[3] 洪沙,祖仁全,杨建.BLP模型在边防部队战斗文件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4):97 -100.
[4] 孙宇翔,邢建春.军港勤务保障智能决策支持系统[J].四川兵工学报,2010,31(8):85 -87.
[5] 王秀良.基于属性数学模型的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7):120-126.
[6] 韦增欣.双模式的拥挤收费双层规划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7):110 -116.
[7] 范玉顺,高展.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0.
[8] 吴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理论基础[J].计算机集成计算系统,2001(3):18-22.
[9] 刘洋.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的构建与分步实施方案的设计[D].内蒙古: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22.
[10]范玉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与成熟度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4(7):1290 -1296.
[11]吴奎,周献中,陈志伟.一种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一体化辅助决策平台设计方案[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1):9 -13.
(责任编辑刘 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