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2011-02-21 19:02陈丽丽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9期

陈丽丽

(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21)

高三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陈丽丽

(连云港市锦屏高级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21)

写作是中学生展现创新思想的最好舞台,它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促使其心灵得以成长。当然,高中生的阅历毕竟不多,还认识不到更为深刻的内容,立意也不能高屋建瓴,对写作的形式也不够明确,所以教师要积极寻求对策,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写作;问题;对策

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命题本身存在的不足

2009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为“见证”,一部分考生对“见证”这个词理解偏差,以“我”“我们”为主体,见证上下五千年,见证文人轶事,等等。理解的偏差和题目中对“见证”的解释有一定的关系,让学生产生了误解。200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为“品味时尚”,学生虽然对时尚不陌生,但课业的繁重、与社会的距离导致了内容的含金量不高,就很难让大多数考生在一定时间内自由发挥,有话可说,说得精彩。

2.阅读面窄,缺乏量的积累

在学生的写作中时常发生父母双亡事件,缺胳膊少腿现象,家里要不发生些变故就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坚强;要不就讲小时候经历,抓鱼摸虾,偷摘别人东西,好像只有这些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写母爱就一定要写她满头白发,布满皱纹,写上自己生病,她半夜抱着自己上医院。甚而瞎编乱造,200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有学生竟把自己想象成电视剧中的韦小宝,讨上七个老婆。“我手写我心”,然而,“心”不关注社会,不关注人生,不留意身边琐事,不阅读文人佳作,肚中空空,语言苍白而无力。

3.写作技巧的忽视

学生不注意写作的格式,不能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即使有现成的写作素材,却无法合理选材,灵活运用。文体不明,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材料的一味堆积,没有详略,凸显不了主题。有些时候换个题目就无从下手,理不清主题,雾里看花。另外还有不符题意、立意不高、思路不清、违反逻辑等现象。总之,作文缺少文采,平淡乏味,不能激起人的共鸣。

二、解决目前写作问题的对策

1.准确把握题意,审准题旨

题意,即题目的宗旨、中心、观点、思想。抓住了题意,就抓住了灵魂,抓住了“神”,不然就会无的放矢。然而很多学生看题读材料匆匆“扫描”,再加上有限的考试时间,常常囫囵吞枣,结果扣题不准,甚至偏题。

连云港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作文题为“教养的芬芳”,提示语中说“拥有爱心、尊重他人……这些高尚的教养在我们的生活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写作时我们要偏在“芬芳”上,写出教养的积极影响对世人的熏陶,对社会的推动。然而,大部分学生却写了什么是教养,教养的优劣,如何培养好的方面的教养。“品味时尚”(2009年江苏卷),时尚可以是流行的发式、服装、音乐,可以是语言、文艺等新奇事物。然而,很多学生写母爱是时尚,送红包是时尚,写唐诗宋词是时尚。这样的文章怎能得分?所以,我们一定要在题目、材料、提示语方面进行严格审题,一个字、一个词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关键词句,理清中心意思。可适当在前或后添加语素,构成语境,化虚为实,虚实相生。

2006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为“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如“父亲”“同桌”“友人”等;虚指如“某位历史名人”“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等等。2007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为“好奇心”,就要对两方面进行思考。首先,对提示语的理解。提示语共有两句话,其一是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不稳固的,会有,也会丢失;其二是提醒我们与“好奇心”相关的一些方面,给我们导引思路。其次,对题目“好奇心”的理解。在前添加语素:谁的好奇心,对什么的好奇心。在后添加语素:好奇心的利与弊等。

2.具有思辨能力,丰富内涵

我们要有意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精心选择材料,有自己独特感受,挖掘深层次内涵,让人读起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好奇心”(2007年江苏卷),有部分学生写好奇心带来的好处,多是浅层面的解释,千篇一律;有的学生就写小时候下雨天看蚂蚁搬家,和小伙伴到河里捉龙虾;还有的学生竟写有个叫好奇的人去旅游,乱编故事。其实,就可以论其两面性,既论好处,又论它的弊端。“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有一个话题为“中学生与自然”,大部分学生都是谈环境保护,关爱家园。但有的学生就想到东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和“悠然见南山”,让人不禁对自然有了一份遐想,渴望接近自然。这样的题材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潮”,不能仅停留在海浪之潮,可以写发式潮、服装潮,可以写改革潮、发展潮。“心中有盏红绿灯”,不能仅写红灯停,绿灯行,而要上升到生活层次,做该做之事,不能知法犯法,心中要有条警戒线。

因此,平常要注意搜集素材,要有意识地在作文中多一点思想的火花,哪怕只有一点,也要鼓励自己,经过这样的着力培养,时间长了,我们的作文自然也就会有了些思辨色彩,内涵也就会有了些增加,在高考作文中必然会成为一个亮点。

3.强化文体意识,条理分明

《考试说明》要求“符合文体要求”“文体不限”只是给了考生选择文体的充分自由,你可以综合运用每种表达手段去写,但决不要各种表现手法“平分秋色”。一旦确定好文体后,必须做到“规范”,即具有明显的文体色彩,绝不能搞成“四不像”。

然而,在平常的作文中,经常遇到这类的文章:有的是开头议论一段,中间进行记叙描写,结尾再议论一段;有的就是几个故事的罗列;有的是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叙述一件事,讲完故事后再来两段议论。“怀想天空”(2008年江苏卷),我布置学生以此为题,也写一篇,就有学生回忆自己的亲人、朋友,洋洋洒洒叙了一大段,然后来段议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收尾结束。说是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说是记叙文不像记叙文。

2009年连云港市一模试卷题为“生命的品质”,主题很好,说人生命中最可贵的是诚信。当该举例论证为什么最可贵时,学生却记叙了一次别人火车上逃票情景。这样的文章不伦不类,语言再美好也没用。所以,在作文训练中,一定要训练写规范的文体,记叙文与议论文一定要分开,如果从某一话题写记叙文,就要以记叙为主,就得有六要素,就应展开合理的描述。如果写议论文,就要以议论为主,就得有三要素,就应该进行理性的论述。

4.时刻点明主题,紧扣中心

所谓点题,就是点明主题或话题。其用意就在于提示阅卷老师你没有跑题,你是一直在紧扣话题来行文的。一方面,老师阅卷的时间非常短,偏于先准确抓住你的主题,而后考虑行文的其他因素,准确给分;另一方面,也会时刻提醒我们写作围绕主题,合理构思,不至于发生扣题不紧,甚至偏题、跑题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及重点之处不断点题。

然而,很多学生不注意这个问题,2006年上海卷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有的同学想写握住时间的手,因为毕竟人的生命、青春都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有作为,怎么做呢?多学习,勤思考,不畏困难。想法很好,可在论述中就不点题,就是收尾也未点出我想握住你——时间的手。所以扣题不紧,游离于主题之外,说偏题吧好像又没有,说主题明确吧又不是,想得高分肯定不可能。相反,如果做到时刻点题,让鲜明的主题句一线串到底,既让阅卷老师一眼明了,又使自己思路明确,即使有几行文字偏离话题中心,也让人感觉你是扣题的。

其实考生就可以在开头、结尾点出我想握住你——时间的手,前后呼应,中间论述时每一个分论点再次点出我想握住你——时间的手,那文章就不一样了。当然不要死搬硬套,可在每段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巧妙点出,而且要不留痕迹,自然带出。这样,才不会给人留下生硬做作的感觉。

5.写出真情实感,激发共鸣

何永康说:“考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质朴的,原汁原味的更能打动阅卷老师。”诚然,缺乏情感的文章就连自己都打动不了,何谈他人?在作文中要有一种质朴的文风,写真实生活,写真情实感,写真知灼见,去掉那些假、大、空的东西。

写作“我想握住你的手”时,班里有一位同学写了母亲,讲到母亲为家庭放弃了美丽,特别提到母亲那手的变化时,说像“熊掌”。除用词不当外,看来就未沉浸到对母亲的感激之中去,没有用心体会母亲那深沉博大的爱。口号式、机械地为了写母亲而写母亲,没有让人从心底发出敬佩他母亲的感觉,也没有热乎乎或酸酸的感觉。

一次,我们全班同学聆听了青年教育家邹越老师“让世界充满爱”的激情演讲,他让我们揭开了心底的阴暗面,重新正视我们的父母与老师;他让我们直面人生,让我们思考生活。我相信,所有同学都受到了触动,因为每个人的双眼都是湿润的。此时此刻,我想他们是最直白的感情表达。作文亦能如此,何愁打动不了读者?

所以,作文要写真事、抒真情、讲实话、明实理、不无病呻吟、不矫揉造作。需要注意的是,感情真挚与虚构故事并不矛盾,只要虚构的故事符合生活逻辑,反映作者感情,就符合感情真挚的要求。

三、教学反思

上述五方面的训练,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不少,找回了自信,也更加爱读书,勤思考。此外,我们还要关心自己与他人,关注社会、人生、历史,取材以现实为主,涉及生活、生命等元素,在标题、语言、思想等关键处创作出亮点。用词适当,讲求文采,注意卷面整洁,写字工整等等。特别要注意避免以下写作模式:小标题式、故事新编式、科幻式、讨论式、日记式、新闻报道式。

写作是个不断积累、不断反思的长期过程。它不会立竿见影,所以,我们要抓住每一节课,每一次思考,每一次动笔的机会。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只要注意到这些枝枝叶叶,找准目标,善于思考,改进方法,踏踏实实,坚持不懈,那么一定会在写作中挥洒自如,不断生成美文佳作。

[1]张伟明.从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看中学作文教学思想转变[J].中学语文教学(京),2009(9).

[2]桑哲.2009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析[J].现代教育(济南),2009(9).

陈丽丽(1978-),女,江苏省连云港市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