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萍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范丽萍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更适合当今知识时代和学习型社会的高度,一切以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本,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极具创新精神又具有操作可行性的教育目标,从而代替了传统的“传授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认知”的空泛又难以测评检验的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育,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也不应例外。传授历史知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应付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创新。创新不是完全否定过去,而是在先前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形式制定出实施的措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明确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要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笔者在教世界近代史“拿破仑帝国建立”一课时,为了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拿破仑是怎样由一名炮兵逐步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的?学生回答说:有法国大革命那样的历史环境,还有他本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然后教师总结得出结论是:时势造英雄,同时也是英雄造时势。基于此,为了再次加深学生理解,可以把全班学生再分成两组进行正方——时势造英雄和反方——英雄造时势再次展开辩论,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从而阐述拿破仑称帝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分析能力,还可以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假如你是拿破仑,你会不会让辛辛苦苦得来的帝国很快就被推翻。请你帮助拿破仑分析覆亡原因。”让学生进行讨论后,得出拿破仑后期战争是非正义的,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学生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2.1 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往往精彩的导语设计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成功的导语,如同深深撇开的帐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感染。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介绍几种方法。
1)利用网络音频视频导入法。新课程下的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其他学科有一定联系,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乐曲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不但可以达到美的享受,也能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从而达到利用媒体技术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一课时,课上插播音视频《走进新时代》,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历史故事导入法。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愿意听一些历史或传说故事,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课前讲一些小故事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世界历史“罗马共和国兴衰”一课时,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母狼乳婴》传说故事,引出罗马城兴起,以激起他们要学习罗马兴衰这段历史的兴趣。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如角色扮演法、热门话题法、诗歌导入法等,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灵活运用。
2.2 创新
这里是指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新颖。面对枯燥的历史知识,如何进行“新课程新教法”成了一个难题。因为教学过程设计如何,有如一位导演能否使一部电视剧更加精彩,让人回味无穷一样。因此,就需要教者精心揣摩,它是设计者灵感的具体表现。例如在教“鸦片战争”一课时,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扮演角色,分别是林则徐、道光帝、主战派(关天培等)、妥协派(琦善等),通过表演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爆发前因后果,从而使学生理解清政府战败是腐朽社会制度所造成的。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只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重视不够,学生对历史知识一般只会死记硬背,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在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在关注“教”的同时,更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因此,为了实现素质教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一定要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记忆《南京条约》的内容时,可总结为小诗:“南约有四项,割赔与开商;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这样就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对于这种方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要过于牵强。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方式、手段的到来。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随着历史课容量的增大,教师需要引导分析的知识较多,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历史课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所以历史教师需要掌握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的使用方法,现代电子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法,能够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学习新的教学方法,下载教学图片和课件,能够利用光盘在电脑上教学等,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如学生对图片都非常感兴趣,但不一定能把兴趣自动运用于做题之中,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多搜集图片进行集中训练。另外,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及时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一条说易行难,但必须坚持,起码要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基本情况。总之,教师要以学生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朋友的姿态出现在讲台上。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必备的基本素质。
首先,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高深的理论修养,而且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动手操作等。历史是具体的、有情感的个人及群体,在一定的时间里、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活动。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感,历史现象具体丰富多彩。历史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用准确的、历史的、形象的、逼真的、生动的、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情感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在讲述时,历史教师要有角色意识,像一个出色的演员,既要十分投入,表现出色,又能及时变化,适应新的角色。当然还要富有敏锐的教育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火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育教学过程出现的突变情况,能正确判断,恰当处理。更要有驾驭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做到教学结构科学完整,教学方法灵活得当,教学活动有序热烈。
其次,教师还需要有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敬业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可靠保证。“德高为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待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升华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主体价值。这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毕生追求的和努力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向深层次迈进,对历史教师已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课程下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自己角色,不断创新,由过去的传授型、灌输型向学生学习的合作型、探究型转变,并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取得新课程改革的成功。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04.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