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011-02-21 16:40杨桂芹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4期
关键词:道题题目笔者

杨桂芹

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杨桂芹

1 引言

高中数学的学习,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其实,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其探索的过程中把理性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那些“艰涩的理论”“抽象的概念”在学生心目中埋下枯燥的阴影,同时也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面对如此恶性的教学态势,如何才能遵循数学本身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成了数学教育界内人士共同关心的话题。

其实,只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教学的艺术与科学,数学也会其乐无穷。下面笔者从师生两方面出发,谈一下如何达到数学学习的高效率,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成功体验。

2 教师方面——艺术

在数学教学中,难点突破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也直接决定着学习对知识的兴趣是变得黯淡还是变得浓厚。难点突破得好,事半功倍;难点突破得不好,事倍功半。

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下苦功钻研的一个课题。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一些成效。当然这些方法还需要在具体操作中完善和改进,需要更科学的理论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在此,希望这篇文章能抛砖引玉,大家共同研究探讨,让教育教学更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培养出更优秀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1 步步为营,水到渠成

难点之所以成为难点,就是因为学生对它的理解不能一步到位。他们需要对知识的各个细节慢慢理解之后,才能使思维环环相扣,连续贯通,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思路,领会其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细致的思维程序,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重新审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难点分解成一个个学生自己能解决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思路上的障碍。如此步步为营,逐步突破,难点也就不成其为难点了,有了前面问题的解决作铺垫,学生就在自然而然之间解决了一个原本很困难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注重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到而渠成,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一步步解决小问题之后,学生就能迅速解决大问题了。这样的逐步引导的过程,实际上正是学生的解题思路逐步展开的过程。他们通过对细致问题的正确解答,最终完成对一个复杂问题的正确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感到这个问题有多大的困难,他们已经在解答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建立一个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网络,并且把它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这也正是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2.2 开门见山,出奇制胜

在“不等式的解法”一节里,涉及高次不等式的解法。解高次不等式使用“数轴标根法”既快又准,但是这种方法的推导过程也颇为复杂。在这里,笔者就采取一种“开门见山”的策略。如对题目“解不等式(x + 1 )(x + 2 )(x + 3 )(x + 4 )(x + 5 ) < 0 ”,学生肯定都在想:这道题目怎么转化?可怎么转化也摆脱不了“高次”的困扰。这时,笔者给出这样的做法:1)找到使每个因式得零的根;2)在数轴上将这些根由小到大依次标出;3)右起下行依次穿根;4)观察数轴写出解集。过程快而简单得超出学生的想象,一下子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时笔者又让学生自己练习一个以前会做的题目,用这种方法也是非常有效,他们更加觉得这种方法很是巧妙。然后笔者问:这种方法的道理何在?因为有了已知的方法,学生就有了思考的方向,思维活动就有了很大的目标性。因为对这种方法产生求知的欲望,思维活动就有了积极的主动性。很快,就有人发现,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把各个因式之间的正负关系以及这种正负关系的运算结果,用一种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的解题原理就是最基本的不等式解题的指导思想——同号为正,异号为负。至此,学生在热情洋溢的探讨中,主动完成对这个难点的突破,教学效果非常好。

兵法中讲究“出奇制胜”,数学教学也可以借鉴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之后,突破难点就有了最具活力的动力保障,而这种开门见山的冲击力,更会让学生过目不忘。

2.3 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不要怕难点难住学生,有时候有意地难为一下学生,也是大有裨益的。如在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之后,笔者布置这样一道课本上的作业题:已知等差数列的项数是奇数, a1= 1 ,{an}的奇数项的和为175,偶数项的和为150,求这个等差数列的公差d。一看这道题,几乎所有的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无从下手,经过一系列的尝试,不得其解。有一部分学生仍在思考,也还不能理清头绪。的确,这道题对于刚刚学完基本公式的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如果能耐心观察,细心计算,学生根据基本公式能够完成这道题目。结果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这道作业题,有的只写了一点儿。然而有一部分学生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运用公式正确地作出答案。

第二节课上课,大家都在期盼着老师快讲讲这道题。其实他们所盼望的,也正是笔者所设计的这一课时的内容。笔者陆续讲出两种解法,至此,学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心中因疑惑而生的郁闷一扫而光。在此基础之上笔者乘胜前进,和学生一起探讨这道题是否有更简单的作法。这样一层层揭开这道题目的神秘面纱,学生也因为解决了这道题而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提问而不能答,然后解惑,必能深刻。所谓“教无定法”,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学生也可能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道路上,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帮助学生越过障碍,达到学习的预期效果。

3 学生方面——科学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效果的保证。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而题目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精力去做无限的题目,永远没有尽头。跳出题海,科学学习,才能达到高效的学习。导致很多学生身陷题海,不能自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而不思”。题目是知识的载体,有的学生做了很多题目,却仍然没有明白它们代表同一知识点,不但不能举一反三,甚至举三不能反一。其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他们知不足,却不知为什么不足。华罗庚先生说过:“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注解,就愈读愈厚,我们自己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是这个过程主要是记忆和接受的过程。‘学’并不到此为止,‘懂’并不到此为透,所谓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东西来。”这段话充分说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往往就囫囵吞枣,对于外界的东西来者不拒,全盘接受。学生很能做到华罗庚先生说的由薄到厚,却不能由厚到薄。找到问题的本质,那么,学习就会取得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第二中学)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04.060

猜你喜欢
道题题目笔者
误会
老师,别走……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这道题谁会做
追根求源
Q博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