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2011-02-21 16:21:00王永苏
中州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非农产业工业化城镇化

王永苏

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王永苏

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协调”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是一个重大创新,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内容,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关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战略大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此,必须对“三化”协调的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作深入的研究探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和处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保障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清醒认识、科学处理“三化”之间的矛盾,实现“三化”的互促共进,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富民强省的同时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让人民满意,让中央放心。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一、什么是“三化”协调?

所谓“三化”,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是指以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小生产的过程,是由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工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是就业结构从农业为主向非农产业为主转变的过程,也是人类的生产能力和效率大幅度提高的过程。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化一般指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城镇化是农民向城镇转移并融入城镇的过程,是城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和农民、农村不断减少的过程,是人类由小规模分散居住转向大规模集中居住从而降低生产生活成本、提高效率的过程,是由农村为主体的社会形态向以城镇为主体的社会形态转变的历史过程,是非农产业集聚发展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和迁徙,农民向市民的转变,绝大多数人口由小规模的分散居住向大规模集中居住转变,从而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为非农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所谓新型城镇化,应当是指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农民转市民为基本途径,以超大城市为核心,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新型城镇化要求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户籍、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让农民首先是农民工转变为市民,融入城镇。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的过程。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就是运用先进装备代替人力、畜力,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大面积采用机械作业,从而降低劳动的体力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为生产农业剩余产品、减少农业人口创造条件。没有工业提供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现代化就缺乏物质基础。所以,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样,城镇化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耕地面积和总人口一定的条件下,城镇化率越低,农民越多,农业人均耕地就越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就越小,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就越低;反之,城镇化率越高,农民越少,农业人均耕地就越多,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就越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就越高。所以,城镇化是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河南来说,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严重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妨碍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在减少农民的基础上推进农业规模化,没有农业规模化,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的成本就比较高,就缺乏内在的经济动力。农业规模化的前提是农民向城镇的持续稳定转移,是新型城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城市人口需要的农产品由农业提供,因而农业是工业、城镇发展的基础,但后面加上一个“化”字就反过来了,即工业化城镇化是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基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化”协调就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良性循环,而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掣肘、制约发展。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城镇提供食物、原料等基础供给,工业为农业提供农机、化肥、农药等现代生产资料,为城镇提供产业支撑,城镇为工业的集聚集约发展和农业的规模化创造条件等等。“三化”协调的总目标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小康和现代化,具体目标就是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就是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反过来,也不能走一条牺牲工业化城镇化的保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牺牲工业化城镇化的农业现代化必然导致农业投入的过密化和严重的投资收益递减,造成农民的整体贫困,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三化”协调的主导因素是非农产业根据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而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随着非农产业的集聚发展而迁徙、集中,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农业人口逐耕地分散而居那样。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允许、引导、帮助农民逐收入而居,哪儿收入高、生活好就帮助农民去哪儿,也就是给农民自由迁徙居住的权力,各级政府为居民的迁徙、居住提供引导、服务,最终农村留少数农民从事规模化现代化的种养业。通过非农产业的集中集聚发展和人口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耕地面积不减少,土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有提高,食物安全有保证。

二、怎么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

“三化”协调分两个层次,一个是“三化”本身,就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另一个就是“三化”之间的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建设中原经济区,彰显河南特色,要在加快“三化”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三化”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大局上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突出中心城市的主要支撑地位;工作措施上突出吸引产业转移,突出优化发展环境,突出农民首先是农民工转市民和农村土地整治,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在汇报和宣传上突出“三化”协调,突出粮食生产核心区,突出耕地保护和和宜农地复耕。

第一,要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前提下,坚持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2000年以来,河南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9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1%,说明工业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仍然占据首要地位,短期内不可能被第三产业替代,河南不可能绕过工业带动阶段直接进入城镇化和服务业带动阶段。“十二五”期间应继续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促进工业在全省范围内的集中集聚,建立健全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在全省范围内的集中集聚机制,着力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继续发展那些有市场、有基础、有比较优势、污染较轻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河南工业的优势是门类齐全,劣势是主导产业不突出,布局太分散,各地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必须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产业基础、发展前景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行业、优势园区集聚,尽快改变各地产业结构雷同、恶性竞争的局面。非农产业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要鼓励产业基础好、条件好、前景好的地方加快发展,那些基础差、条件差、前景不好的地方不宜强求发展,可以到条件好的地方建设工业飞地,合办工业园区,促进非农产业的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例如在豫西豫北特别是郑州、洛阳、平顶山、焦作之间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级的大型工业基地,利用全省和西部的煤炭、石油、盐、铝、钢铁、水等资源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工产业集群、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在郑州以南规划建设大的食品和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等等,吸引省内外的生产要素向这里集中,积极争取把这些重点开发区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转移到粮食生产核心区等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区的人口首先是劳动力向重点开发区转移,实现全省范围内的产业集中和劳动力优化配置,进一步改变非农产业布局分散的局面。

第二,突出中心城市的主要支撑地位,把统筹城乡的重点放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上,尽快做大做强郑州都市区和其他省辖市,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非农产业有基础前景好的重点镇。要调整城镇化的指导思想,把城镇化改为城市化,正确理解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扩大现有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规模为主,以增加城市数量为辅,更加重视发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要尽可能促进非农产业和农民向大中城市集中,非农产业和人口能够集中到郑州都市区的,就不要去其他省辖市,能集中到省辖市的,就不要分散到县级市和县城,能够集中到县城的,就不要分散到乡镇,以获得尽可能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以争取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城镇建设要集约节约用地,积极发展高层建筑,提高容积率。从全局看,做大做强郑州都市区是全省城市化的重中之重,各省辖市主城区是其全市的重中之重,县城和县级市主城区是全县(市)的重中之重,从长远看这三级中心城市应当分别按2000万、200万、30万左右人口规模来谋划,有条件的还可以规模更大一些,这是全省加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尊重发展规律的需要。郑州等大城市的中心区重点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商贸物流业。可以借鉴义乌、白沟等地“以优惠条件办市场,形成全国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带动周边相关工业发展”的经验,大幅度优化商贸物流环境,吸引尽可能多的客商来郑州等地经商,形成全国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带动周边制造业集群发展,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把交通作为郑州都市区的重点工程来抓,用快速公交系统(首先是轨道交通)把郑州周边的县级市市区与主城区连接起来,使之成为郑州都市区的新组团。允许、鼓励大城市中心区的党政事业单位以置换方式迁建到新城区,大中专学校迁建到新区大学城,以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和基础教育资源紧张问题。科学制定全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尽早明确各地的主体功能,据以引导全省范围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可以考虑首先在郑州、洛阳等大城市周边规划设计一些工业飞地,让那些工业发展条件差的市县来办非农产业,税收分成。把统筹城乡发展和消除城乡差距的重点放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上,创造条件逐步放开所有城市的户口管制,郑州郊区和所辖市县应尽快放开,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迁徙,按收入最大化原则自由选择就业和居住地。各种公共资源要根据人口流动方向、聚集地区优化配置,重点满足农民进城就业、居住、社保、子女就学的需要。总结推广驻马店市平舆、新蔡等地集中办学的经验,积极促进基础教育向城镇相对集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规模条件。必须明确,农民转移的大方向是城镇非农产业,要引导农民把积蓄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进城就业居住。新农村和农村社区建设要向城市郊区、产业集聚区倾斜,与非农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原则上改造撤并之后的农民要能够实现非农就业以增加收入,住高层建筑以节约耕地。没有非农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地方搞村庄撤并,必须认真研究建设、复耕资金和非农就业岗位来源问题,以免增加农民负担,避免将来形成新的“空巢”和“空心村”。要破除对“城市病”的过度恐惧,树立通过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可以防治“城市病”的观念,用改革开放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不宜用阻碍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各级领导特别是城市主要领导的精力应当适当向城市化建设倾斜,采取得力措施大幅度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按照汽车进入家庭时代的要求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尽快改变城市工作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需要的状况,通过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增加投入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第三,把农民工转市民工程和农村土地整治工程作为三化协调的重点来抓,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和农村土地整治的持续稳妥推进。科学统筹城乡发展,在城乡关系的把握上,要在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把农民向城镇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重点来抓,把缩小城乡差距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上,把解决多数农民民生问题的大方向定在农民进城非农就业上,积极鼓励、帮助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切实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使之真正成为市民,融入城市社会。要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把多数农民转变为市民,而不是在农村就地改善。要改变“三农”投资撒胡椒面的做法,适当向农民的转移、培训倾斜。加大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工作力度,大幅度增加面向农民工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制定政策引导、支持、帮助农民工在城镇租房、买房,尽可能减少回农村建房,以免形成新的“空巢”和“准空巢”。对于自愿放弃农村宅基地和耕地承包权的农民工,应当制定政策给他们在城镇的住房和社保以适当补助,确保他们在城镇的基本生活。财政实力不足的,可以考虑变现一部分国有资产予以补充。扎实推进对农村“空心村”、“空巢”和宜农废弃地的整治,制定政策鼓励农村土地复耕。农村复耕的土地由土地管理部门确认发证并允许到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所出让给城市郊区需要非农占地的单位和个人。建立健全土地复耕和非农使用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农村复耕的土地多于城镇占用的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所结余。加大对农田水利、秸秆还田、有机肥料的投入力度,确保耕地的整体质量有提高。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积极争取在河南进行全省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试验,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优化耕地和建设用地位置,解除工业化城镇化的土地瓶颈制约。

第四,把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着力点放在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减少农民、耕地集中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遵循客观规律促进城乡合理分工,把发展非农产业的重点放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农村以发展农业为主,慎提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树立以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继续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支农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引导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以支农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推进农业结构升级,以农民向城镇的持续稳定转移促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现代化。随着农民的不断减少,在自愿的基础上促进耕地向留下来的种田能手转移,农业将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形成30亩、50亩乃至100亩以上的小型家庭农场,通过规模化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好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具有保障全国经济社会稳定的作用,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农业本身的投资如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增加转移支付,减少以至取消县以下配套资金。应当把畜牧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着力发展现代化的规模养殖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施秸秆过腹还田工程,发展有机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减少秸秆发电,从根本上禁止秸秆焚烧。

第五,着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建设中原经济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有利于中原崛起为标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有益文化,用先进文化改造、提升中原文化,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利创新的先进文化,要按这样的要求来改造、提升、重构中原文化。要进一步清除小农意识、村本观念,强化工业意识、城市意识,树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才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观念;改变让多数农民在农村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旧观念,树立只有城市化才能又好又快改善民生的新观念;改变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相矛盾的旧观念,树立工业化城市化有利于粮食安全的新观念;改变统筹城乡仅仅是单纯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旧观念,树立城乡联手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是统筹城乡主要内容的新观念。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条件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社保、土地、住房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促进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深化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垄断,鼓励民营经济参与竞争,向城镇集聚发展。继续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优化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积极吸引区外特别是沿海产业向区内转移,以招商引资的实质性进展带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F061.5

A

1003—0751(2011)03—0073—04

2011—03—14

王永苏,男,中共河南省委政研室巡视员,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讲座教授(郑州 450002)。

责任编辑:晓 立

猜你喜欢
非农产业工业化城镇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 00:33:22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
财讯(2018年4期)2018-05-14 08:55:49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制笔(2017年3期)2017-10-18 00:49:11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农民收入多途径增长
中国城镇非农产业区位布局的省际变迁──基于2005—2013年城镇地区的就业数据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