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群
(湖南省医药中等专业学校实验实训中心 长沙 410000)
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显示中药制剂的崩解时间、药物粒子的大小、药物本身的溶解度以及药物粉粒的结构等因素与药物的剂型、制剂处方以及制备工艺存在密切关系,即剂型、制剂处方和工艺与药物的溶出度具有直接相关联性。(1)剂型在溶出度中的作用。同一中药的不同剂型,其有效成分的溶出情况也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中药制剂的剂型与药物的溶出度具有密切相关性,例如雷公藤滴丸中雷公藤内酯醇的溶出速度明显优于片剂;另外像牛黄解毒丸与牛黄解毒片的溶出度相比较可见,蜜丸溶出度比糖衣片溶出度慢2~3倍,因此也提示我们根据临床要求可以将中药设计成不同制剂类型,从而满足临床需求(例如对于急、危重症,要求药物能够快速起效,所以应用溶出度大的剂型;而对于慢性疾病,则要求溶出度小的剂型)。(2)中药制剂处方在溶出度中的作用。中药制剂剂型的选取是由制剂处方以及制备工艺的不同所决定的,所以制剂处方和工艺的因素决定着溶出度的大小。其中药物制剂处方由药物成分和辅料所构成。由于中药成分较为复杂,因此,在制剂处方的选择上主要包括辅料对药物溶出度的干扰,比如中药葛根、芦丁等各自的黄酮提取物加入不同的辅料,结果发现不同的辅料对黄酮类药物溶出度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提示我们辅料的选择能够较大影响中药制剂的释放性能。(3)生产工艺对中药溶出度的作用。研究表明生产工艺的差别对药物溶出度的影响也较大,比如对蒲黄进行破壁工艺处理则有助于蒲黄中的有效成分总黄酮的溶出;另外对于三七的研究也发现粗粉的溶出速度和溶出量较微粉明显降低,因此,提示我们微细化工艺的制备可以使中药的溶解性得到较好的改善,进而说明生产工艺对中药溶出度的影响重大,同时也提示我们中药溶出度的检测可以作为中药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由于中药成分并非单一,而是含有多种成分,所以对中药溶出度的测定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机体吸收状况;在中药炮制期间所采用溶出介质较多的是水、盐酸溶液、磷酸盐缓冲液及醋酸盐缓冲液;并且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溶出度在不同的溶出介质中也大不相同,比如在0.1moL/L盐酸溶液与水中,银杏叶中的有效成分黄酮醇类的溶出情况相比则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不同(P<0.05),所以溶出介质对于中药溶出度的测定至关重要。
溶出度的基本测定目前在化学药品的质量控制中已经较为完善,世界各国药品标准都有记录,检测仪器和结果判定方法也较为相似,2000年版的《中国药典》也收载了3种检测装置,约为180个品种。所以中药制剂溶出度的测定方法与化学药物基本相同,例如转篮法、小杯法、桨法等等。
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以上3种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例如由于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较低,采用一般的定量分析方法(如分光光度法等)却存在着灵敏度较低的情况,因此导致所试验中药的取样量常常较大;另外在试验中也发现转篮法也存在着一个较为实际的问题:例如篮内装得较满时,在仪器转动过程中仅仅可以能使释放的介质与篮外层的部分相接触,所以就常常导致不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溶出规律;而桨法则可以克服转篮法的此项不足,因此我们发现桨法比转篮法更加适合于某些中药制剂,例如黄芩清肺分散片溶出度的测定,结果发现桨法所得的溶出液中栀子苷含量明显高于转篮法,同时转篮法还导致大量药粉沉积于杯底,鉴于此种情况,我们认为对于栀子苷的溶出度测量应采用桨法。但是桨法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如桨法极易导致样品的上浮),所以桨法也非适合于所有中药制剂溶出度的测量,例如六味地黄丸(浓缩丸)溶出度的测定可以采用转篮法,而麝香保心丸中冰片的体外溶出度测定则采用了小杯法(小杯法具有减少溶出介质体积、增加药物浓度的优势)。对于中药制剂溶出度的测定方法各有特点,所以我们认为因根据中药制剂本身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测定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较为真实的数据。
目前随着中药的大量应用,中药制剂溶出度的测量日益受到重视,所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溶出度的试验及标准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中药的质量,为临床合理、有效的用药提供客观依据。
[1]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202:191~192.
[2]薛漓.中药溶出度的概括[J].中草药,2000,31(4):308~310.
[3]莫志江,危华玲.银杏叶片的体外溶出情况[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3,20(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