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杨 ,何晓红 ,刘 华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肾内科(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 200040;2.上海交通大学校医院,上海 200240;3.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神经内科,上海 200040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日间难以抗拒的睡眠发作、猝倒、睡眠瘫痪及睡眠幻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儿童早期至50岁均可发病,15岁及36岁为两个发病年龄高峰期。人群患病率为0.03%~0.16%,无性别差异。为一终身性睡眠疾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酿成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1]。笔者曾运用更年康治疗发作性睡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3],现使用更年安(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治疗发作性睡病亦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经文献检索未见相似报道。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15岁。以“发作性入睡5年加重1年”于2010年5月6日就诊。2005年起,患者在空闲时出现发作性入睡,每次睡眠30 min,每日发作2~3次。近1年每日发作5次,上课时亦发生,每次睡眠30~40 min,无其他症状,未诊治。夜间睡眠好,8 h,无家族史。查体:Bp:100/72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神经系统无异常。 辅助检查:Hb:122 g/L,心肌酶谱正常,脑电图、头颅CT正常。诊断:发作性睡病。给予更年安6片bid,用药8 d后,发作性入睡由每日发作5次减少为2次,每次睡眠时间减少为10余分钟。2月余后发作性入睡消失,遂停药,停药后随访9个月,未再发。
患者,女,55岁。以“发作性入睡3个月”于2009年7月5日就诊。近3个月来,每日发作性入睡2~3次,多在上午与下午,每次睡眠30 min,无其他症状;夜间睡眠好,8 h,无家族史。有高血压病史 8 年。查体:Bp:135/84 mm Hg,心、肺、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血糖6.3 mmol/L,血常规、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界限性脑电图、头颅CT正常。诊断:发作性睡病。给予更年安6片bid,用药7 d后,发作性入睡减少为每日2次,2周后减为每日1次,3周后基本不发作。后持续用药未再发作,治疗13个月停药。停药后随访8个月,未再发。
本病的发病机制仍未明了,有人认为可能是下丘脑及脑干网状结构功能紊乱所致[4]。近年来研究发现,食欲素在发作性嗜睡型睡眠紊乱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提示基于食欲素的抗嗜睡药物有可能从根本上治愈发作性睡病[5]。本病的诊断除了临床表现外,白天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整夜多导睡眠图(PSA)是诊断发作性睡病的重要方法。如果监测中平均睡眠潜伏期<5 min,有2次或2次以上直接进入快动眼相睡眠或快速动眼睡眠潜伏期<10 min可明确诊断[6]。
目前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的药物有4种:右旋安非它命(右旋苯丙胺),苯哌啶醋酸甲酯(哌甲酯),莫达非尼和γ-羟丁酸[7]。盐酸哌甲酯于1959年开始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莫达非尼于1998年获准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阿莫达非尼为莫达非尼R构型单一异构体,作用机制与莫达非尼相似,t1/2比莫达非尼长,为10~15 h。2007年FDA批准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γ-羟丁酸钠2002年获准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它是唯一一种对嗜睡及猝倒均有较强疗效的药物[8]。
本文2例患者限于条件未做MSLT等检查,但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为发作性睡病。笔者采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中药更年安治疗发作性睡病,取得了明显疗效。2例患者用药1周左右起效,4~8周发作性睡眠消失;分别治疗2月余及13个月停药。停药后随访8个月及9个月均未再发作。笔者10余年前曾运用更年康治疗4例发作性睡病患者:更年康4片 bid,疗程 1个月左右;显效时间 10~20 d;4例中,2例随访4个月无发作;1例伴入睡前幻觉者随访半年很少发作;另1例随访1年余,1~2个月发作1次[4]。更年康的组方为刺五加、五味子、鹿茸精、甘油磷酸钠等,刺五加为主要药物。刺五加中的五加皮苷对正常家兔的脑电图有轻度的激活作用,如以小鼠活动作指标,五加皮苷的兴奋作用较其流浸膏强40~140倍。能削弱水合氯醛、巴比妥及氯丙嗪的抑制,增强大脑皮层的内抑制过程。五味子在其适当剂量时,对不同水平的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兴奋作用;对健康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所进行的反射性反应也均有兴奋与强壮作用;用条件反射或脑电图亦证明北五味子能加强兴奋过程,也能加强抑制过程,增大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促进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平衡,提高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9]。更年康发作性睡病的效果考虑与刺五加、五味子的药理作用有关。更年安的组方为地黄、泽泻、麦冬、熟地黄、玄参、茯苓、仙茅酒、磁石、牡丹皮、珍珠母、五味子、首乌藤、制何首乌、浮小麦、钩藤。比较更年康与更年安的组方,唯一相同的药物是五味子。本文2例服用更年安后效果明显,可能与五味子有关,但亦不排除整个组方的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改善下丘脑及脑干网状结构功能有关,但作用究竟如何,值得更多的病例应用与研究证实。
[1]沈沸,张瑛.发作性睡病[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8,5(4):243-246.
[2]张瑛,沈沸.发作性睡病治疗及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9):117-119.
[3]王伟,马融.发作性睡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0,3(4):314-317.
[4]李松扬.更年康治疗发作性睡病4例[J].陕西医学杂志,1990,19(11):25.
[5]潘集阳.提高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治水平[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3):3913-3914.
[6]张帆,娄芳,顾仁骏.发作性睡病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4):18-21.
[7]Roth T.Narcolepsy:treatment issues[J].J Clin Psychitry,2007,68(supple13):16-19.
[8]Xrem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A 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study demonstrates sodium oxybate i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narcolepsy[J].J Clin sleep Med,2005,11(4):391-397.
[9]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8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