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良
高职通识教育需厘清的几个问题
□崔玉良
通识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要搞好通识教育就必须厘清与通识教育有关的几个问题。通识教育的内容广泛,其目标在于培养有理想、守纪律、能做事、会做人、有教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如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学校要结合本校专业自身的特点,照顾到学生现有水平设置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既要扎根于民族文化,又要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滋养。
通识教育;高职教育;专业发展
在终身教育思想及经济全球化影响下,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仅仅是掌握某项技能和技术,终身从事某项工作的思想已经过时了。当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既要掌握技能和技术,还要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既有全面的综合知识,又具备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具备在学习型社会继续学习的能力”。[1]因此,高职毕业生不仅要通晓某项技能和技术,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会依靠所学职业技能生存,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培训,不断提高和扩展自己的业务水平;不仅会操作,还要会生活、会审美;不仅会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还要能融入团队,能创新。如何保证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实施通识教育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首先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迄今为止尚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有学者抱怨说:“没有一个概念像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没有一个概念像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的歧义。”[2]对“通识教育”概念的多种认识,严重影响着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实施策略和有效途径,严重影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甄别,寻找能够被大家接受,适合我国国情的贴切的表述。
在众多概念中,笔者认为下列两个概念应该能够具有代表性。
(一)1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说:“通识教育,除了职业训练的功能之外,主旨在个人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当代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3]
(二)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概念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从通识教育的性质理解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指非专业性教育的部分,它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它是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教育,也是整个大学的办学理念。
2.从通识教育的目的理解,通识教育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的教育,关注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立志的和谐发展等。
3.从通识教育的内容理解,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4]
总之,通识教育没有绝对权威的定义,我认为李曼丽的表述比较客观、全面,也适合我国国情。纵观各种概念,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来说,通识教育就是除专业之外的教育,是培养有理想、守纪律、能做事、会做人、有教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下,通识教育和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发展目标一致,都是在为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培养一个技术过硬、技能熟练、品德高尚、素质全面、负责任的公民而服务。也就是说二者在促进人的发展中并不矛盾,它们是职业教育的两个方面。通识教育主要担负“做人”的职责,专业教育主要担负“做事”的职责,但从本质上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做人”与“做事”互不分离,“做人”的过程必然在“做事”,而“做事”的过程也必然体现一个人的品行。另外,发展专业,让毕业生有一技之长,是毕业生能为社会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根本,也是毕业生谋生的手段;进行通识教育,能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能更好地进一步发展自己,能更好地体验工作、生活中的乐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才是完全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但是,在现实职业教育过程中,人们对两者态度往往有所偏颇,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专业化明显,通识教育表现不足。受就业压力和学生素质影响,高职院校重视专业发展,他们所关心的是自己的毕业生有没有技术专长,能不能找到工作,学生的就业率是不是高,是不是会影响到今后的招生。部分用人单位也存在短视现象,招收人员时过分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造成了就业市场功利化色彩浓重,供需双方都从最直接的目的出发,把职业院校理解为塑造能够进行工业生产的“劳动工具”的工厂,片面强调这种工具性必然会导致整个职业教育的失败和职业道德水准的直线下滑。只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保障工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保障社会和谐进步。
在这里强调重视通识教育不是要削弱专业教育,而是强调在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对通识教育给予同样的重视,二者并不矛盾。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如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翼,二者不可偏废,才能使培养对象真正“飞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5]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继续呈现分、合两种发展趋势并存,以合为主的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综合化的趋势告诉我们,一定的职业分工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专业教育不应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部,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其首先是一个人,具有理性、情感、意志、欲望、兴趣等,不能把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专业教育范围内,把人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6]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选择教育内容应该不同于普通大学,在内容的选择原则和方法方面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1.兴趣性原则。就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和内容进行教育,因为学生感兴趣,他们学起来就有动力,就会尽最大努力,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2.可接受性原则。就是哪些学科、内容学生能够接受,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以掌握,就开设什么样的学科,就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对那些学生接受有困难的科目,可以暂时先放一放,对学生不可能领会的就不开设。
3.必要性原则。就是选择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必然要用的通用知识,如汽车维修专业,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材料学、汽车驾驶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的。
4.前瞻性原则。就是现在某些通识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影响还不明晰。将来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学科和内容,如汽车维修专业,现在学习的都是汽油、柴油等燃料汽车,未来多少年太阳能汽车、电动汽车、酒精等其它燃料车可能会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有必要让在校高职生对这些产生兴趣。
5.层次性原则。就是考虑的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在制定通识教育内容时,应该有所区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
6.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学生首先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继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还要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遗产、意识形态,塑造能与国际接轨优良品质。
7.学科统一原则。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性与实践性等内容进行完美的结合与统一。当今时代,人类面临许多重大问题,例如环境、全球气候、生态、能源、全球经济和金融问题等都是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化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学生将来从事的某一行业都与其它行业息息相关,这需要学生有能力解决综合性问题。
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不能不考虑学生入学时的文化水平以及在校期间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高职学校要结合本校专业自身的特点,照顾到学生现有水平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不惜降低录取分数线,使得在校学生整体素质严重下滑,这给通识教育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要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现状制定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课程体系,不能盲目照搬其它学校的教育内容,要“量体裁衣”。
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通识教育中重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势在必行。中国传统文化有深邃而浩繁的诸子百家,壮阔而隽永的唐诗宋词,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朱程理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兼收并蓄的综合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提倡道德情操、修身正己、义利并重等都是通识教育中弥足珍贵的教育内容。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对儒学进行了深刻地批判,有的要全盘否定,60年的新中国建设已经证明,中国失去传统文化,就会失去中华民族的精神实质,就会迷失发展方向。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今天,国外都在研究和学习中国的儒学,对于我们祖先给予的文化遗产,作为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坚定地继承下来。一个民族总要一种自由而独立的精神,总要有一种精英文化的保存和继承,因此,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首先应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各国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不同地域、种族和民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他们各自都展现了独特的智慧和魅力,都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吸收。我国现代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从西方引进的文化单位,自有其世界大学的一般性,其通识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教育的特征,诸如经典、自由、理性等,完全把我们的教育与西方割裂开来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不能单纯地归结为技术、资金的优势,也不能笼统地归结为制度的优势,应该考虑到推动技术和制度进步背后的文化的力量。我们构建中国的新文化,必须有宽广的胸怀,敢于学习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更应善于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精华。因此,通识教育应该重视外来文化,我们必须用理性的头脑,来匡正民族情绪的东西,用客观冷静的眼光审视西方文化经典,做到“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7]
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在校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天天都在接受校园文化氛围的滋养,优美的校园、雅致的建筑、博学的师长、健康的校园活动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弘扬人文精神,通过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使学生在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校园文化是无声的老师,是无言的教授,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
目前,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体制都不尽人意,对毕业生就业率的追求以及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政绩心态,将高职教育的功利性和短期行为不断放大,通识教育本身的隐性效益和功能就更难体现出来。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通识教育,高职院校要做的是不仿效一般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而应更好地结合专业教育进行通识教育,给予职业技能培训以更高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品味,使毕业生能够享受职业幸福,在追求合适的功利的同时,也能够追求人和职业本身应有的境界、尊严与自由。
[1]卢德斯·R·奎苏姆宾,桌依·得·利奥主编,余祖光译.学会做事—在全球化工作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3]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
[4]吴地花.高职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4.
[5]彭振宇.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J].职教论坛,2007(7).
[6]邢运凯.论高职教育主体下的通识教育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63.
G710
A
1001-7518(2011)23-0004-02
崔玉良(1967-),男,河北省易县人,保定师专涿州分校高级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幼师数学和科学教法教学。
责任编辑 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