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境
张健
情境,一般是指“情况、境地”。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特殊背景,是一种主体在客体中的活动状态。所谓学习情境,指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小型主题学习单元,它是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对学习领域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的结果。其实质是对学习领域的进一步分解和具体化。职业教育的学习情境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主体精心选择或设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载体形式,包括项目、任务、问题、案例、活动等。情境与情景不同。姜大源先生认为:情境是有我而在、与我同在,情景是无我而在、先我而在。“有我”之“景”,才能成为“境”,而“无我”之“境”,就会蜕变为“景”。学习情境设计的原则有四:一是典型性。即项目选择要具有典型的职业意义,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二是覆盖性。即项目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要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三是可迁移性。即项目应随着条件和技术的变化而更新,是可以替代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四是可行性。既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也要考虑成本费用等因素,选择有条件的可以实施的项目。
姜大源先生所倡导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学习情境具有如下特征:
1.学习情境是数量集成的。姜大源先生指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不是通过一个而是多个——三个以上的工作过程来进行整体化设计”。就是说,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学习情境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复合集成的、系统建构的。这是由职业情境本身的多样性决定的。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的故障是多样的、复杂的,你不可能用一个情境涵盖所有的问题故障,所以学习情境的设计应当是三以上的复合集成。否则学生所学或所掌握的肯定是不全面的、有所漏失和衰减的知识与能力。二是单一的工作过程只能使学生学到简单的、浅易的入门的能力和知识,无法掌握复杂的能力和知识。而这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都是相悖的。而三个以上学习情境的集成,既是覆盖周延的、必须的学习边际,又是成本最小的、够用的设计下限。只有当学习情境≥3时,学习的频度、训练的力度、习得的效度才会达到最佳。应当指出的是,“三”是表示多的概念,所以当我们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4-5个学习情境时,仍然隶属于“三”的哲学范畴,不能机械地用数学的精确去要求它,把4-5个情境与3对立起来,甚至无端指责其矛盾冲突混乱。
2.学习情境是难度分层的。我们所选择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决不是难度划一的、内涵等一、功效同一的。它们不是同质化的,可以彼此替代置换的。而是难度分层的、内涵有别的、效用各异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学习情境的难度加以甄别、确认,并遵循认知规律和能力建构原则,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内在逻辑次序加以科学编排,序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在梯次递进、逻辑序化的课程情境中学到不同层级的职业能力。难度分层的学习情境可以分为入门情境、主导情境、自主情境、创新情境。例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玩具制作课程设计的来图纸的玩具产品制作、来样品的玩具产品制作、来效果图的玩具产品制作、来创意的玩具产品制作四个学习情境,就是这四种不同难度的学习情境的体现。学生经由了这四种不同难度的情境学习和训练并掌握了相关知识技能后,基本上就可以应对职业领域内各种复杂的项目、任务,纵横职场。
3.学习情境是范例筛选的。徐国庆博士认为:“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具体任务是非常杂乱的,如果不对之进行概括和梳理,既无法穷尽所有具体事情,也无法获得课程体系的结构。”姜大源先生也说,情境“并非越多越好,而必须具有范例的性质”。比如汽车维修,你能穷尽所有的故障和问题吗,不可能也不必要。所以必须对学习情境加以提炼、筛选。选出典型性的、广覆盖的、可迁移的、可行性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就是具有范例特征的。范例是典型的情境,通过以典型为依托,破解类似的情境,有利于理解一般的非典型的情境中的东西;范例是广覆盖型的情境,通过这样的情境学习,可以以一当十,触类旁通;范例是可迁移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是可以举一反三的、由此及彼的。总之,范例化的情境旨在使学生从有限的典型事例中去主动地获取一般、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复述式地存储知识,使学生在主动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之中,学会探索、学会思考、学会迁移和学会行动,实现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