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晔玲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据2002年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1]。原发性高血压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有效降低血压,减少高血压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及动脉血管重塑,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治疗高血压的热点。本文就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高血压的若干研究进展予以简要综述。
1.1 病因病机的认识 原发性高血压属于祖国医学“眩晕”“头痛”“风眩”等疾病的范畴。其发病多与素体、精神、饮食、劳欲等多种因素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位,多数文献认为主要为肝、肾两脏,病位在肝,根源在肾。机体肝肾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多夹风、夹痰、夹瘀[2]。
1.2 证候学的流行病学研究 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证的实质,指导临床治疗。蔡光先等[3]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肝肾阴虚以及肝风上扰是EH的主要证候(构成比>5%)。痰浊中阻和瘀血阻络是EH与体质及并发症密切相关的常见或相兼证候。
1.3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的实质研究
1.3.1 辨证分型与原发性高血压分期的关系 EH的中医分型与现代医学的分期之间存在一定联系。EHⅠ期与肝阳上扰型、肝火亢盛型呈显著性相关,Ⅱ期与阴虚阳亢型、痰湿壅滞型呈显著相关,Ⅲ期与肾虚型、气虚血瘀型、阴阳两虚型呈显著相关[4,5]。
1.3.2 辨证分型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关系 EH患者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高于正常组,实证组高于虚证组,且肝火亢盛组、
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的NE含量均高于阴阳两虚组[6,7]。
1.3.3 辨证分型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关系 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中,RAAS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类中有特异性改变。EH患者阳亢组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正常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肝阳上亢显著高于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型,提示中医辨证分析可间接评估患者的AngⅡ水平[8]。
1.3.4 辨证分型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 一氧化氮(NO)等能通过其各自独特的机制舒张血管,使血压下降。EH患者血浆NO浓度依次为,正常对照组>肝火亢盛组>阴虚阳亢组>痰湿壅盛组>阴阳两虚组,除阴虚阳亢与痰湿壅盛组外,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辛效毅等[10]EH患者血浆ET水平呈阴阳两虚>肝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阳上亢>正常对照组,挟风、挟痰、挟瘀时ET依次升高明显。提示 NO、血浆ET水平可作为中医临床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1.3.5 辨证分型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机体是通过调节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来维持正常动脉血压。EH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中Lapx和Gcv均较正常人减少,且按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依次减少[11]。
1.3.6 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 高血压各证型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各异,表明不同的中医证型存在着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EH患者CH指标测定值结果为肝阳上亢组>阴虚阳亢组>正常对照组>肝肾阴虚组>阴阳两虚组(P<0.05)[12]。
1.3.7 辨证分型与血脂水平的关系 与正常组对比,EH患者肝阳上亢组、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的三酰甘油(TG)均升高(P<0.05)。痰浊中阻组的 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LDL-C/HDL-C升高(P<0.01)[13]。说明高血压病患者常合并脂质代谢紊乱。
1.3.8 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EH患者血胰岛素水平以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健康对照组依次递减(P<0.05或P<0.01),实证组高胰岛素血症较虚证组为重[14]。
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西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对于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仍未达到理想水平。中医药在这几方面的疗效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 清肝泻火法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以肝火亢盛显著,治予清肝泻火,散瘀利水,以必通煎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9例,临床降压疗效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4例,愈显率42.1%;临床症状疗效显效 12例,有效4例,无效3例,愈显率63.5%[15]。
2.2 平肝潜阳法 肝阳上亢证是原发性高血压各期及不同病程中构成比最高的证候,因此平肝潜阳法成为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最主要的方法。运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 68例,基本痊愈15例,好转 5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 99%[16]。
2.3 活血化瘀法 原发性高血压普遍存在“血瘀证”,临床多用活血祛瘀的方法治疗。用活血化瘀法为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以桃红四物汤加减为基本方,48例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后,临床控制12例,好转3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92%[17]。
2.4 燥湿祛痰法 痰湿互结者宜用燥湿祛痰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平肝化痰降压汤,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75.0%和97.5%(P<0.05);降压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0.0%与95.0%(P<0.05)[18]。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既能较好控制患者血压,并能较快缓解临床症状,减轻靶器官损害。
2.5 泻下利水法 利水降压中药具有清除高血压患者体内水湿瘀积、通畅血脉、调节气血功能,其中有些药物尚有降血脂、血糖功效,且无西药利尿剂所引起的低血钾、高血脂、高血糖等不良反应。用化湿利水泄浊合剂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FMD失调,用化湿利水泄浊合剂治疗后患者FMD明显改善,NO水平升高[19]。
2.6 祛邪扶正法 祛邪扶正法适用于正虚邪实证。观察化瘀浊益肝肾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化瘀浊、益肝肾法能有效地降低血压和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水平,而且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显著提高生活质量[20]。
中医药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能标本兼治且药物毒副反应较小、疗效持久,而且可对机体进行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体调节,在一级预防、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稳定疗效、逆转靶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判标准缺乏统一标准,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临床报道重复性较差,科研设计不规范,有效率可信度较低,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盲法对照以及前瞻性的研究;临床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多局限于单纯的血压值,远期疗效观察及靶器官改变情况的研究较少。对中药复方进行系统的、多层次的、多靶点的系列研究,筛选出更为有效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组分。
[1]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6.
[2]阎咏梅,沈舒文.高血压病的辨治思路[J].陕西中医,2003,23(8):718-719.
[3]蔡光先,朱克俭,韩育明,等.高血压病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医杂志,2001,40(8):492-493.
[4]曹淞申,李培祥.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质量的超声心动图观察及其与中医分型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5(3):171.
[5]张发荣.高血压病气虚血瘀型特征探索[J].江苏中医,1999,18(9):38-39.
[6]郑关毅,洪华山,书立新.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与调节肽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5):297-299.
[7]胡随愈,金益强,张翔,等.肝阳上亢证实验诊断指标研究[J].中医杂志,2000,39(11):680-682.
[8]严威,陈慧,李灿东,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物质及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6):36-38.
[9]严冬,唐蜀华,陈晓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与一氧化氮的关系初探[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1):27.
[10]辛效毅,张绚邦,周铭心.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各中医证候关系的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3):153.
[11]王彤,张崇.原发性高血压病脉图血流动力学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J].江西中医药,2002,28(7):17-20.
[12]毛莉娜,祝炜,喻荣辉,等.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2):24-25.
[13]张云飞.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脂紊乱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07,48(7):626-628.
[14]吴启锋,熊尚全,温茂祥,等.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1,32(6):3-4.
[15]胡政力,王德春,沈建平,等.必通煎剂治疗肝火亢盛型原发性高血压19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4,25(10):24-26.
[16]吴卫莲,赵阳.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 30例[J].光明中医,2009,24(12):2270-2271.
[17]马红梅.补阳还五汤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临床观察.中医药学报2004,32(6):21-22.
[18]沈金玲,王守富.化痰平肝饮治疗高血压病6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8,17(8):1059-1060.
[19]张焱,陈成川,何立人,等.化湿利水泄浊合剂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6):14-16.
[20]郭伟聪,刘德桓,林惠琴,等.化瘀浊益肝肾法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和左室功能的影响.中医杂志,2006,47(10):75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