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珍
初级会计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于泽珍
本文就如何搞好初级会计的教学工作做了初步探讨。首先介绍如何将理论性很强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介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推理能力、质疑能力;最后说明要把要学生学习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才是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是教师讲授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因此,首先要求教师应“会教”,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再有学生“会学”。所谓学习能力,就是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效率,简单地说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由已知推向未知的能力。
具体到初级会计这门课来说,如何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合乎逻辑地接受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得到上升和飞跃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刚接触初级会计这门课程,如何让学生对抽象的会计知识感兴趣呢?会计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笔者在会计教学中将课本中复杂、深奥的会计哲理、会计术语同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会计问题生活化,就能把会计教学中出现的复杂会计问题简单化,抽象会计问题具体化,深奥会计问题通俗化。比如,在讲结转管理费用时就是把管理费用从管理费用账本抄到本年利润账本;在讲结转销售成本时,笔者说产品在仓库叫库存商品,而拿出仓库去卖就改名叫主营业务成本;把给人家打借条叫“应付票据”,收到别人的借条叫“应收票据”;在讲利润的形成和利润的分配时,把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形容为“做蛋糕”,把企业的利润分配过程形容为“切蛋糕”;等等。总之,通过会计问题生活化,既使会计知识通俗易懂,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举一反三是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也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在讲到会计要素中的第一个要素——资产时,讲完资产的定义和特征后,要求学生自己思考:举例说明企业的哪些东西可以称为资产?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最后再给他们归纳总结。比如,他们直接说企业的“钱”是资产,笔者要告诉他们“钱”在会计上称为“现金”;然后再让大家想想各种权利是不是资产……一堂课下来,学生会觉得会计知识离日常生活并不远,后面讲到其他的5个要素就会进行得更顺利。
尝试教学法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先练后讲,在尝试中学”,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枷锁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推导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在讲到会计等式的时候,由前面所讲知识推导出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接着给出某企业发生的9个经济业务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先分析这些经济业务发生后,哪些要素增加了,哪些要素减少了,增加、减少的金额是多少,看看大家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最后,再加以讲解——就是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从而锻炼学生用已有知识推导新知识的能力。
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只有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探究,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疑问是思维的契机,是创新的先导,因此应当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
前面讲过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小测时有学生把等式右边的两项交换位置,笔者给判错,学生都问为什么。笔者问:什么是企业清偿债务的物质保证?学生都知道是资产。笔者进一步提示:资产都被企业所拥有吗?负债能用来清偿债务吗?尤其是在破产清算的时候?有学生想起所有者权益特征第二条是“所有者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是企业清偿债务的物质保证”,因为在破产清算时应该先偿还债务,之后再将剩余资产分给其投资者,所以从经济意义上说等式右边两项是不可以交换位置的。
以上是笔者在初级会计教学中应用的几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学好知识的第一步。教学方法的适当运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浓厚学习兴趣的法宝,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学会并灵活运用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金中泉.初级会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付磊.基础会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3]付得一.会计信息系统[M].2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广播电视大学)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