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承志 ,杨 健
1.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南宁 530012;2.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贵港 537100
真菌性副鼻窦炎是副鼻窦腔内真菌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的慢性炎症,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差,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笔者收集2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回顾性分析其CT征象,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收集2002年5月~2010年9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19~63岁,平均41.4岁;病程为1个月~4.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流涕、鼻塞、头痛、嗅觉减退,其中,伴有血涕11例,面部及眶周胀痛8例,长期服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史7例,同时发现有霉菌性肺部炎症2例,血液病史2例,有糖尿病史3例(均为女性)。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差。
本组15例采用SIEMENS HIGHQ CT机检查,12例采用PHILIPS Brilliance-16 CT机检查,扫描层厚、层距5 mm,常规副鼻窦轴位和(或)冠状位平扫,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观察。
2.1.1 病灶部位 单侧上颌窦右侧11例,左侧7例,双侧同时发病5例(其中1例累及左侧筛窦);单侧筛窦右侧1例,左侧2例;蝶窦1例。
2.1.2 病灶密度及形态改变 18例表现为窦腔充满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CT值46~72 HU,其中,15例伴有斑点、斑块状及不规则条带状钙化,最高CT值达240 HU,4例病灶内有散在“小空泡”征。7例为局限丘状凸起软组织影,密度不均匀,其中,4例伴有小斑点状钙化,1例伴有小液平面,5例有少许间断环形黏膜肥厚影。2例呈局限结节样完全钙化,附着于窦壁,提高调整窗宽窗位观察,钙化灶不与窦壁紧密连接,其内密度不均匀,CT值为170~440 HU。
2.1.3 窦腔形态和窦壁骨质改变 6例病灶窦腔大小形态正常(均为上颌窦);21例窦腔均有所缩小,窦壁骨质增厚,部分硬化;12例同侧上颌窦窦口扩大,部分窦口壁骨质受压呈“喇叭口”;8例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变薄或中断,部分被推压移位,未见溶骨样骨质破坏改变;上壁、外侧壁及后壁未见骨质破坏;2例筛板增厚、受压扭曲。
2.1.4 周围组织结构改变 7例同侧下鼻甲肿胀,密度均匀;1例右侧筛窦病变相连同侧上鼻甲肿胀;9例病变经扩大的窦口或破坏的内侧壁突入鼻腔,密度与病变窦内基本一致,部分可见钙化影,较大肿物推压鼻中隔移位、扭曲,鼻甲及鼻中隔均未见骨质破坏。
术中大部分可见暗灰色、褐色软组织块及奶黄色干酪样或类豆腐渣样物,恶臭。2例完全钙化者可见灰褐色混杂的坚硬结物,固定于上颌窦下壁,较容易剥离。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随呼吸进入副鼻窦,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诱发致病,多数学者认为[1],窦腔上皮炎症、外伤或病理损害及全身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大量应用皮质激素、抗菌素或免疫制剂,所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本病。本组患者中,12例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而长期服药。真菌性副鼻窦炎的常见致病菌有曲霉菌及毛霉菌,前者多见[2],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窦腔黏膜及黏膜外病变,前者为真菌感染后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坏死,真菌引起血管栓塞而发生窦壁骨质破坏及侵犯周围组织结构;黏膜外病变主要为真菌的腐物寄生形成霉菌球,成分为菌丝、孢子、坏死组织及钙、磷、含铁血红素沉淀物[3]。国内临床上传统将其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种,前者较少见,常侵犯窦壁骨质及周围组织结构;非侵袭型病变较局限,以涉及副鼻窦和(或)鼻腔,单侧上颌窦最多见,也可见于其他窦区。
①窦腔内不规则丘状软组织密度影,可充满整个窦腔,一般密度不均匀,且CT值较高,以单侧上颌窦多见,蝶窦次之,可伴有黏膜增厚影,少见窦腔内液平面,病灶内有散在“小空泡”征,为病灶的干酪样物或坏死组织排出形成的空洞。②病变中常有斑点状、沙粒样、条带状或团块状钙化,此征象是真菌性副鼻窦炎的特征性CT表现,钙化是由菌团沉积的钙、铁、锰等金属离子或病变内出血坏死,含铁血红素沉着所致[4],病变可完全钙化,本组有2例呈局限结节样完全钙化,附于窦壁。③侵袭型病变常有窦壁骨质吸收变薄、破坏的改变,多见于较薄弱的上颌窦内侧壁,本组8例均发生于上颌窦内侧壁,且断端边缘较清楚、锐利,无溶骨样或虫蚀样改变,其余窦壁均未见骨质破坏;非侵袭型病变伴有骨质增生硬化[5],本组21例窦壁骨质增厚,2例筛板增厚,窦腔均有所缩小,值得提出的是,窦壁骨质增厚的病例病程均6个月以上,时间较长;病变长期压迫导致上颌窦窦口扩大。窦壁骨质增生、硬化、侵蚀及窦口扩大也为其特征性表现。④本病可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多脏器受累并存,本组2例同时发现并发霉菌性肺部炎症,2例血液病史,3例并发糖尿病。⑤多伴有鼻腔、鼻道解剖畸形,如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
①细菌性副鼻窦炎:常见窦腔内壁环形黏膜增厚及气液平存在,双侧上颌窦多见,可为充满整个窦腔的均匀密度影,一般CT值较霉菌性副鼻窦炎低,常低于40 HU,极少见有钙化,偶见窦壁骨质轻微增生硬化,无骨质破坏改变[6]。②恶性肿瘤:早期软组织肿块较局限,密度均匀,CT值略低于真菌团块,少有钙化,肿块较大常有明显占位效应且窦腔扩大,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及侵犯临近组织结构,骨质破坏较广泛伴有残存骨片,无骨质增生硬化改变。③病变完全钙化时应与异物、鼻石、骨瘤或骨突鉴别,骨瘤好发于额窦,为骨密度肿块影,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和调整窗宽窗位观察,可以鉴别。
总之,根据上述真菌性副鼻窦炎的特征性CT表现,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可以准确地对真菌性副鼻窦炎作出诊断。CT能清晰地显示副鼻窦的解剖、变异、钙化及窦壁骨质改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1]农辉图,李菊裳,黄光武,等.鼻腔鼻窦真菌病的真菌学和临床诊疗研究(附51例报告)[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1):328.
[2]张挽时.临床副鼻窦影像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9.
[3]陈昆涛,骆科进,韩红.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3,6(3):247-248.
[4]Stanley M,Edward J,Martin B.Paranasal sinus disease with ntracranial extension:Aspergillosis versus malignancy[J].Laryngoscope,1988,98(6):632.
[5]张书文,孙士铭.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0):778-780.
[6]钱建娥.CT在鉴别霉菌性和化脓性上颌窦炎中的作用[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6,20(6):57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