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071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 赵永青
一直以来疗养院的工作重心是以疗养康复为主,服务对象相对单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化,除了正常的疗养任务外,还要负责接待大批外来人员查体、承办大型会议等,护士身份也从传统的打针发药演变为现在的护理员、引导员、接待员等多种角色,无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面临很大压力,潜在的职业危害增大,但是疗养院护士普遍缺乏职业防护意识,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本文就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防范措施。
1.1 职业防护意识淡薄 长期在疗养院工作,接触的多是健康者及疾病康复期的人群,主要进行康复训练、景观治疗、海水浴治疗等,传统意义上的治疗护理相对较少,在思想上容易麻痹,存有侥幸心理,对于潜在的职业危害认识不足。
1.2 心理社会性危害因素 疗养院工作季节性强,疗养旺季疗养接待任务繁重,除了治疗护理任务外,还要负责康复训练、带领外出游览、接收临时住宿人员、订票等,有时还要兼做卫生员工作,工作繁杂,经常加班加点,正常休息得不到保证,身心疲惫;另外,每年接待多批高级首长,从院领导到科领导高度重视,给首长做治疗时,有时陪同人员达十多人,给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1.3 管理教育不到位 疗养院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不够重视,往往只注重疗养员的安全,没有设立职业防护管理组织,护士发生职业伤害后得不到及时处理,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投入资金不够,人员配备不足,难以保证制度落实,起不到指导作用;护士在岗前培训时未把职业防护列为必须培训的内容,造成护士缺乏防护意识及防护知识;规章制度落实不严,有的护士无菌观念不强,没有标准预防的概念,操作中不戴口罩,不戴手套,有的留着长指甲、涂指甲油,操作前后不认真洗手,增加了感染机会。
1.4 职业损伤 职业损伤的概念包括:职业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及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分为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及心理性损伤[1]。紫外线消毒会产生有害气体,对人的眼睛、皮肤、呼吸系统造成伤害。护理人员每天进行病区环境、物品消毒及医疗器械清洗灭菌等工作,需要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碘、甲醛等,这些消毒剂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哮喘等,重者可致癌。我院门诊部和体检科是对外服务窗口,接触外来人员较多,情况复杂,一般不做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筛查,当护士为他们治疗或处理伤口时难免会溅上病人血液、脓液等分泌物,形成危险性接触。医疗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调查发现,造成锐器伤的责任划分中,护士自身造成的居首位占74%,护士受伤时未戴手套操作达75.5%,可见护士的职业防范意识和措施均差[2]。
2.1 增强护士职业防范意识 护士上岗前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操作技术等知识培训,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职业的危害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改变不安全操作行为,使职业危害的发生率降至最低程度。
2.2 避免心理危害因素 利用好本院优质资源,请心理科主任给大家讲解心理方面的知识,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护理管理者采取人性化管理,合理配置人力及安排工作时间,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减轻压力;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操作水平,组织临床科护士轮流到门诊、体检等部门练习护理操作技术,疗养淡季安排护士到外院进修学习,经常组织业务比武,请院领导及全院同志参加指导,不断提高护理操作技能,增强自信心,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
2.3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管理 疗养院领导应重视护士职业防护,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邀请外院有经验的职业防护及感控方面的专家给全院护士授课,并到外院参观学习,增强防护知识;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具,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
2.4 加强护士自身防护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要彻底洗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上班时间不能戴戒指、手链,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进行紫外线照射及紫外线强度监测时应戴防护眼镜、帽子、口罩,避免皮肤黏膜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光下造成伤害。配制化学消毒剂时,要戴好防护手套、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浸泡消毒物时应加盖密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使空气中的化学消毒剂浓度降到最低。强化防护知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身防护的依从性,教育护士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HIV感染的针头对待[3]。指导护士正确操作,注射器用后严禁回套或拔下针头,直接丢入锐器盒中统一焚烧。回收医疗垃圾时,应用钳子夹取锐器以免刺伤。定期组织护士查体,建立健康档案,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等,增强体质,更好地为疗养员服务。
总之,作为疗养院的护士,要转变观念,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在确保病人安全的同时,还要注意护士自身的职业安全,提高职业防护能力,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把护士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1]李立,吕秋波,苏晓丽.医护人员自我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0):260-261.
[2]陈迎春.基层医院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2):170-171.
[3]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