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娜娜, 杜成君, 吕飞云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山东青岛266071)
青岛的海洋文化遗产与蓝色文化建设
潘娜娜, 杜成君, 吕飞云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山东青岛266071)
保护并利用好海洋文化遗产对蓝色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青岛的海洋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然而就已发现和挖掘整理的海洋文化遗产而言,尚缺乏有关其保护与利用的专门规划、氛围及传承网络。加强对青岛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推动蓝色文化建设,一是要加大投入,完善海洋文化遗产传承网络;二是要注重引导,以多元主体参与青岛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三是要整合海洋文化遗产资源,打造蓝色文化旅游品牌;四是要加快发展海洋文化遗产创意产业,提升青岛蓝色文化竞争力;五是要发展特色加工业,提升青岛蓝色服务的质量水平。
青岛;海洋文化遗产;蓝色文化
蓝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受海洋文化的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青岛蓝色文化是传承海洋文化、与蓝色经济互为表里的文化形态,保护并利用好海洋文化遗产对蓝色文化的传承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挖掘并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文化遗产以促进蓝色文化建设已成为青岛市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繁荣的一项紧迫的议题。
关于海洋文化遗产与蓝色文化建设的问题,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一些研究成果虽然也涉及青岛的海洋文化遗产,如《山东海疆文化研究》《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等,但仅限于从历史文化角度研究海洋文化的源流,或者侧重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而对青岛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主要特征等一些基本问题未做科学的界定,也缺乏与青岛相结合的实证研究,特别是缺乏针对建设具有鲜明青岛特色的蓝色文化而提出的与时俱进的观点和理念。对此,本文拟做一些补白性和拓展性的研究。
保护并利用好海洋文化遗产有利于提升蓝色文化建设的经济价值,促进青岛的可持续发展。新生产力理论认为,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力量具有激发力、导向力、感通力三个作用。激发力赋予经济以活力,导向力赋予经济以价值,感通力则赋予经济以组织效能。良好的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文化发展或遗产保护做得好,能对经济产生持续带动作用。事实上,以海洋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如海洋旅游、海洋娱乐、海洋科技博览和海洋文化艺术活动等,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文化遗产的等级愈高,其吸引力愈强,所带动的消费愈多,经济效益就愈好。
保护并利用好海洋文化遗产有利于提升蓝色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促进和谐青岛的构建。积极主动挖掘海洋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加强对海洋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可以增强群众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文化是一种意义和智力系统,是群体统一的逻辑基础,认同叙事可以选择与群体成长密切相关的文化特质进行重构,强调其在文化体系中的首要性,进而建构认同象征。海洋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及其相关文化空间是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是今天构建和谐蓝色文化的重要元素。
保护并利用好海洋文化遗产有利于提升蓝色文化建设的文化内涵,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蓝色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为基础,通过不断创新,努力形成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先进文化的过程。海洋文化遗产是青岛文化优秀品格的重要载体,“这些遗产是人们从事现代生活的人文历史参照,是人们现代精神文化艺术创造与享受的历史文化底蕴”[1],在促进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蓝色文化中具有独特作用,有助于先进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1.青岛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特征
海洋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长期接触海洋、利用海洋和征服海洋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总称。海洋文化遗产包括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包括海洋自然文化遗产和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海洋自然文化遗产主要指地质和环境变化的自然造物,如海中被附会成民间人物的奇山奇石、被附会了宗教信仰的奇礁等;海洋历史文化遗产指涉海文化遗址、古船、古航线、海防卫所建构、古渔村和历史事件发生地遗址等。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沿海区域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空间。
拥有700多公里海岸线和众多优良港湾的青岛,其海洋文化精彩而厚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开始出海渔猎和航行,后来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多次到青岛巡海,并开辟和发展了通往日本的海上航线。青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可以分为:民间信仰与宗教遗址,如龙王庙、妈祖阁和天后宫等;体现滨海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如栈桥、琴岛灯塔等;体现人们应对海上威胁能力的海防设施,如青岛山炮台遗址、团岛炮台旧址等;海洋历史名人活动遗存之地,如琅琊台、徐山、徐福岛等。
但就已发现和挖掘整理的海洋文化遗产而言,青岛海洋物质文化遗产以海上名人事迹、历史事件发生地遗址、民间宗教信仰遗址和海防遗址为主,海战遗址、古航线、古船、古集镇等其他海洋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态相对较少。在青岛市公布的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大类27项中,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占7项,包括崂山民间故事、琅琊台传说、徐福传说、秃尾巴老李传说、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沙子口庙会和周戈庄上网节,分属于民间文学、文化空间类别。在青岛市公布的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大类22项中,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仅有1项,为金口民间故事。[2]就区级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以海洋文化遗产资源相对较多的城阳区为例:第一批有龙王节,第二批有郎君爷的传说、盐宗夙沙氏煮海成盐的传说、海盐制作技艺、马家台刺绣、城阳大集(海货特色)、青龙宫庙会,第三批有红岛民间文学集、木质渔船制作技艺,它们分别占三批总数的 1/7、6/13 和 1/6。[3]具体说来,青岛市先后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1)以渔业文化为主题的遗产形态相对较少。渔业文化是青岛海洋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胶州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5 000年前的黑鲷、梭鱼、鳓鱼和蓝点鲅4种鱼的鳞骨证明,那时青岛一带居民就喜食鱼类,且有一定的捕鱼技能。春秋时期兴渔盐之利,渔业得以发展,渔船渔具和捕捞方法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明清时期,青岛沿海自北而南,渔、航两业逐渐发展,即墨市的唐家湾和董家湾均为良好渔场。至晚清时,青岛已成为渔船集中的港口,村内居民多操渔业。青岛人民在渔业生产中产生了以“祭海”为代表的渔家文化,田横祭海节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目前来看,文化保护单位中很少涉及渔村古居、渔业遗址、古船类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海洋捕捞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绳网和绳结制作工艺、上下船的仪式等仍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2)以港口贸易文化为主题的遗产形态相对较少。青岛港位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的海路交汇地带,在历史上与世界很多地方都有贸易往来。早在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已成为北方通高丽(朝鲜)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青岛沿海港湾更发展成为当时区域性的海上贸易中心,与日本、高丽等国进行外贸交易,在不断扩大的海上交通和贸易交往中,异质文化在青岛地区交流互动,极大地促进了青岛文化的发展。然而,就目前资源来看,近代之前的港湾、码头遗址相对缺乏,有关港口客运船、票的历史变迁及船上服务的文化遗产相对较少,港口货运中搬运工人的生活习俗、货运船上的管理制度、搬运工人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号子、港口贸易的管理制度、商会组织等文化遗产也比较缺乏。
(3)以欧洲文化为主题的遗产形态相对较多。1897年,青岛沦为德国的殖民地。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德国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青岛进行了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兵营、炮台等军事设施与码头、火车站等交通设施以及总督府等一些重要的市政建筑上。欧韵洋溢的德式建筑与山海景色相互映衬,构筑了特色鲜明的青岛城市风貌,几百处近现代欧洲建筑成为青岛重要的海洋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些建筑旧址大部分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国占领时期,西方的经济形态、思想观念、商贸文化、生活方式等也相继输入青岛,之后逐渐发展成为青岛重要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
2.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重视不够,缺乏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专门规划。在青岛市制定的《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中,很少有专门涉及海洋文化产业的内容,对于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青岛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政策规定,但是有关海洋文化遗产的政策在空间和力度上有待进一步扩展;资金投入有待加大;民众缺乏对海洋文化的心理认同,意识不到海洋文化遗产的附加价值。
(2)缺乏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氛围。尽管青岛市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28家海洋教育与科研机构,有20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但是较少涉及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更谈不上蓝色文化的普及与参与,缺少像海洋论坛、蓝色文化课堂、海洋文化遗产宣传之类的活动,再加上缺乏宣传海洋文化遗产的平台和载体,公众无从参与、热情不高。
(3)缺乏海洋文化的传承网络。传承和建设先进的蓝色文化,有利于我们借鉴前人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又受制于海洋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一个沿海国家或地区对海洋价值的认识、公众海洋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这个国家或地区海洋事业的发展。青岛尚缺乏诸如专业的海洋文化遗产科研队伍、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网络和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联络制等文化遗产传承网络,也缺少像海洋文化遗产专网等网络海洋文化遗产资源体系,海洋文化遗产的保存形式和传播介质急需更新。
1.加大投入,完善海洋文化遗产传承网络
(1)加大投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各级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保护力度,传承和利用好海洋文化遗产,保证有的放矢、专款专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稳定的海洋文化遗产投入机制,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海洋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机制,确保用于海洋文化遗产的经费稳定增长,确保海洋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有相应的制度扶持和资金援助。对于不能有效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地方政府,应追究分管领导的责任。
(2)加强海洋文化遗产宣传,提高海洋文化的社会认知度。一是通过互联网宣传,如在青岛市各级文化部门的网站上开设海洋文化遗产专题,建立海洋文化遗产数据库,使之做到内容翔实、真实科学,以便人们及时了解海洋文化遗产动态和各项文化政策;二是通过电视媒体宣传,如在青岛电视台有关频道开设海洋文化节目,以此来宣传海洋文化遗产;三是通过报刊杂志宣传,如创办宣传海洋文化遗产的主流刊物,在《半岛都市报》《青岛早报》和《青岛晚报》等报刊开设海洋文化遗产专题;四是将已出版的有关本土海洋文化遗产的书籍、影碟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民众推荐。
(3)加强海洋文化遗产教育。应建立系统完善的海洋文化遗产教育体系,通过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等基础教育对市民进行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引导;通过干部教育使各级干部在其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中具备本土海洋文化遗产知识和观念;通过高等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加强对教师的在岗培训,提高教师在海洋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化素养。总之,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使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逐步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2.注重引导,以多元主体参与青岛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1)鼓励传承,充分发挥民间自身力量。青岛市在1994年被国家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2008年该市制定的《关于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明确将其定位为滨海现代文化名城。作为滨海城市,青岛市的海洋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底蕴深厚,但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出资保护与开发,还要开辟其他渠道。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型文化企业、民营企业、非营利性民办机构如文化类基金会、社团等民间力量进入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领域。通过各种措施充分调动青岛民间艺人和相关组织的积极性,鼓励民间组织通过自身力量保护和传承青岛海洋文化遗产。
(2)启动海洋文化遗产相关课题研究,扩大海洋文化的影响力。对全市海洋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与调研,重点对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海洋文化遗产,如妈祖信仰及其天后宫、徐福东渡历史传说及其遗址、古港口、古航道、古文物遗迹等,进行较详细的综合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和个案的调查研究报告,为保护和利用海洋文化遗产积累资料。建立专门研究机构“青岛市海洋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海洋学、考古学、文学、艺术学、社会学、旅游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技术人员搭建交流平台,不断扩大海洋文化遗产的研究队伍,从而推动海洋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的影响。
3.整合海洋文化遗产资源,打造蓝色文化旅游品牌
(1)以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遗产打造蓝色文化旅游目的地。青岛有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要坚持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原则,在历史街区的开发保护中善于借助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载体搭建各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使整片历史街区有更加丰富的品质内涵,体现青岛滨海文化街区的厚重历史感。在“黄金海岸旅游”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大连、烟台、威海等旅游区域协作,坚持以游客的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游客的消费层次,把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相结合,打造以“海洋军事”、“欧陆风情”、“蓝色文化”等为核心的海洋特色旅游品牌,使其成为国际知名的蓝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2)充分利用奥帆赛资源,着力打造帆船休闲旅游品牌。有独特海洋特色的奥帆赛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如果开发和利用得好就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业。青岛应该充分发挥奥帆赛资源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帆船知识普及工作,普及帆船运动,积极推进帆船运动的大众化,瞄准体育健身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旅游发展趋势,在景区推广亲近大海的帆船航海旅游,大力发展海上泛舟项目,推出趣味帆船赛、海上观赛、帆船知识竞赛等娱乐活动,使帆船休闲成为青岛海洋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3)积极发展国际海洋观光旅游。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跨国旅游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青岛市应该解放思想,树立危机意识与超前意识,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发挥海洋文化遗产优势,加大海洋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大力发展跨国旅游事业。通过开辟联结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上邮轮航线,打造文化、休闲、健身、度假与旅游相结合的国际性海洋观光航线,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4.加快发展海洋文化遗产创意产业,提升青岛蓝色文化竞争力
(1)制订切实可行的海洋文化遗产创意产业战略规划。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青岛市应大力发展海洋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突出“青岛·海洋·蓝色”主题,把青岛的蓝色文化推向世界。政府应制订海洋文化遗产创意产业中长期战略规划,以科技为基础,加强对重点海洋文化产业的扶持,按照“不同遗产、特色发展、联动融合”的发展原则,根据不同的区市特点分布设置影视、建筑设计、动漫等不同的创意产业基地,打造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带。
(2)加强海内外合作与交流,打造海洋文化遗产创意氛围。青岛应以世界的眼光来审视海洋文明的发展历史,融“海洋文化、创意科技”为一体,创新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发展体现青岛历史与文化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东北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交易中心,促进国内外海洋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由政府牵头成立青岛海洋文化创意中心,集政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软件产业多方力量,共同营造和发展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提升青岛蓝色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要时刻关注海洋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动向,及时为企业提供资金、制度等方面的保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为文化创意产业成长提供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通过教育、培训和引进等途径,加强对自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吸引和激励国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在青岛创业。
5.发展特色加工业,提升青岛蓝色服务的质量水平
(1)挖掘遗产内涵,发展海洋特色饮食业。2009年青岛市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42.6%,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64%,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青岛市一、二、三产业呈“二三一”格局,不尽合理。[4]餐饮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回报角度看,餐饮业是一个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回报高的产业。青岛应该挖掘海洋文化遗产,赋予海鲜产品以文化内涵,发展特色饮食业,形成像重庆火锅、山西面食、北京烤鸭这样的城市名片。
(2)挖掘遗产内涵,发展特色工艺品。据推测,中国13亿人中约有8亿人没有见过大海,有95%的人向往大海深处的神奇世界,有90.3%的人以拥有海洋工艺品而自得。[5]青岛可以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利用木质渔船制作工艺、贝雕制作工艺等,发展以贝雕、船模、沙画等为代表的有青岛特色的工业品,发展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形成富有海洋特色和优势的美术产品系列,如海洋植物画和海洋动物画等。
[1] 曲金良.海洋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6.
[2] 青岛市图书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2010-05-21)[2010-10-05].http://www.qdlib.net/whyc/index.asp.
[3] 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政府.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EB/OL].(2007-12-30) [2010-10-02].http://www.qdlib.net/whyc/list.asp?unid=776.
[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发改委:我国将采取五项措施推进服务业发展[EB/OL].(2004-07-05)[2009 - 08 - 07].http://www.cafs.ac.cn/show.asp?ResName=newsd*orde.
[5] 艺之南网.特色工艺品——海洋工艺品宣传最好的平台是哪个? [EB/OL].(2010-02-01)[2010-08-04].http://www.yn1949.com/News Info.aspx?id=4707.
G127.52
A
1009-3729(2011)01-0044-05
2010-11-08
潘娜娜(1983—),女,山西省晋城市人,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杜成君(1956—),男,山东省青岛市人,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吕飞云(1963—),女,山东省莱西市人,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青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