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北拴马桩石狮雕刻的符号内涵及形态研究

2011-02-20 00:55熊瑞源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渭北石狮狮子

熊瑞源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安全技术与环境工程系, 福建 福州 350007)

0 引 言

渭北拴马桩的遗存主要来自陕西渭河以北诸县农村,多为明至晚清时期和少量的元代作品.桩首雕刻狮、猴、桃、莲和人驭狮造像,尤以桩首雕刻狮形为多.渭北拴马桩桩首石狮作为陕西渭北特有的一个文化符号、民间雕刻的“佼佼者”,在我国美术史和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渭北拴马桩桩首石狮的造型特点进行了一分析,探索在其形式背后的文化符号内涵与地域审美关系,找出其发展规律,以启迪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 中国石狮雕刻的流变

以石雕狮子镇门守户, 弭邪赐福, 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近两千年来传承的风俗习惯.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殷商的器皿造型及图案花纹的装饰设计中, 从未发现有狮子形象的踪影.中国有狮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汉汉章帝时代.《后汉书·章帝纪》中有明确记载:“章和元年(公元87年) , 月氏国(今克什米尔及阿富汗一带)遣使献扶拔(似鹿、长尾的兽)、师(狮)子”, 一般认为这是外来狮子输入中国最早的年代.魏晋南北朝时, 西域朝贡中国狮子的记载已屡见不鲜.北魏杨衒之在撰写的《洛阳伽蓝记》中亦明确记载:“师(狮)子者, 波斯国胡王所献也”[1].

由于狮子的威严与凶猛,人们将它的形象放置于陵墓前,以起到镇墓的作用.汉以前的镇墓兽以虎的形象为代表.《风俗通史》记载:“方向氏葬日,入坟驱罔象,罔象好食死人肝.……罔象畏虎,故于墓前立石虎也”[2].汉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外邦进贡的珍禽异兽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狮子等巨型动物成为世人惊叹的对象,人们便将视觉感官上受到的刺激转变为心理上对这些动物的认同.《汉书·艺文志》中《尔雅》称能“食虎豹”的狮子自然是峙立于皇陵、坟莹神道的两旁辟邪驱恶的最好代表(图1).

石狮的雕刻始于东汉,风格拙朴,充满了神异感.在石狮造型的雏形期(东汉),石狮的雕刻多为地方官吏墓前的镇墓兽,如汉代益州太守高颐墓前所立长有翅膀的石狮.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东传,狮子的图案形式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原.在佛教经典中,对狮子非常推崇,《玉芝堂谈芸》曰:“释者以师(狮)勇猛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3].自此,人们把狮子神化起来,认为它是高贵尊严的灵兽,是佛法的守护者,人们对狮子寄托了神通广大、威力无比的遐想,佛教中的护法神兽——狮子的作用与神威被中华民族在思想上接受了(图2).唐代石狮的雕刻基本写实,突出其凶猛(图3).到了宋朝,石狮造型趋于写实,雕工精细,线条流畅,装饰意趣更加浓厚.石狮的装饰上明显多了项圈、铃缨、绶带等装饰,造型上出现蹲狮,凶猛之气减弱,石狮显出驯顺之态.北宋李明仲奉诏编纂了《营造法式》,其中对建筑装饰狮子做了有关规定,不仅皇家贵族可以装饰狮子,一般地主贵族的宅第、墓室也可以用狮子作为装饰[2],表明当时狮子形象应用的广泛程度,也基本奠定了以后各朝狮子装饰的应用范围.到了明清时期,石狮形态更为驯服,胸前挂着铃铛,足下玩着绣球,石狮的头顶也出现了卷毛疙瘩.清代初年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设置门狮有具体的规定,一品官门前的石狮头顶要有13个卷毛疙瘩,随着官职的降低而逐渐减少[2].此后,蹲踞状、卷毛疙瘩、项圈、缨铃和绶带成为后世石狮塑造普遍遵循的定式,石狮雕刻也从汉唐的陵墓庙宇走向明清的世俗人间.虽然石狮雕刻的造型及艺术风格因时代及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而产生了变化,但石狮雕刻作为一个文化象征符号却得以延续,其中蕴含的镇邪祈福的精神内涵传承至今.

图1 石辟邪 东汉(公元25~220年) 图2 丹阳南朝齐景帝修安陵石狮(约公元494年) 图3 咸阳唐顺陵石狮唐代(约公元689年)

图4 渭北拴马桩构造示意图

2 渭北拴马桩石狮雕刻的符号内涵及形态

2.1 渭北拴马拴石狮雕刻的缘起

立桩拴马,史上有图可考,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绘一白马,不甘被缚于立桩,作奋力挣脱状.北宋《百马图卷》绘有拴马桩13个,高约2米有余,桩身圆柱形,桩首修饰成棒槌状,依稀有楼阁栏杆望柱的影子.元代任仁发的《饲马图》则绘了六棱形立柱,柱顶装饰仰莲和团云,和现今遗存的渭北栓马石桩较为接近.

现今遗存的渭北拴马桩多为明至晚清时期、也有少量的元代作品,为渭北山区的青石和砂石打制而成,一般出地高度在两米左右,通体可分4部分(图4),桩首、桩颈、桩身、桩根,桩身多为四方柱或八棱柱体;桩首雕刻狮、猴、桃、莲或人物造像,大致可以归为动物、人物、植物3类,但尤以桩首雕刻狮形居多;桩颈往往处理为台座和装饰纹样带;桩体相当粗大结实,上下通体用整根石坯凿成.

渭北为陕北黄土高原向渭河冲积平原过渡的地区,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一直都是粮棉的重要产地.明清时期以骡、马作为主要的商贸交通工具,为拴马桩的产生提供了时代背景.

陕西渭北在历史也是多民族融合的地区.隋唐时期,鲜卑、突厥各族经过迁徙,与汉族杂居、通婚,由游牧生活改进为农业定居生活,接受汉文化,与汉族融合.金元时期,吐蕃、女真、蒙古、色目等少数民族也多与当地汉民融合.而狮子也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尊崇象征,狮子自然成了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如狮子在西域民族、蒙古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除西域龟兹民族对狮子的尊崇之外,狮子在蒙古族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狮子图案是蒙古族英雄人物的象征,……有些英雄史诗等书籍,也喜欢用狮子图案作为插图……”[4].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终于找到了共同点,狮子这一庄严、威猛的瑞兽形象最终统一为一个吉祥符号,表现在渭北拴马桩石狮上.

2.2 渭北拴马桩石狮雕刻的符号内涵

在科学不昌明,生产力低下、文化思想愚昧的封建社会,天灾人祸是中国辟邪文化滋生的土壤.以地理环境为依据,附比阴阳、五行、八卦生克的“堪舆学”(俗称“风水”)应运而生,在建房前用以测定吉凶,设定方位的风水理论在民间广为流行.以这种封建社会现象,结合渭北农宅和石桩的方位建构,其镇宅用意昭然若揭.门是确保生气的枢纽,用“灵石”镇宅,是民间最常的巫术.“名门望族,凡门前、巷口、村头、皆立石止煞”[5].

据史料考证,元代佛教流行,废唐宋官宅门侧列戟的旧制,用石雕狮子缀于官府衙门,取代了春节悬桃符或在门板上画门神的习俗.狮子是佛教的瑞兽,在民间广为流行.宅主请民间雕工将高贵尊严的灵兽、威严凶猛的化身——“狮”永久性地置于石桩桩顶,立于“通气”的大门口.借能食虎豹的“百兽之王”的神威,在冥冥中镇慑邪魔,有镇宅祈福的精神内涵(图5).

2.3 渭北拴马桩石狮雕刻的形态特征

石狮雕刻因南北文化地域性的差异而产生了艺术造型及风格的多样化.渭北拴马桩桩首石狮雕刻从造型风格看属于北狮的造型范畴.北狮造型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强调躯体与四肢肌肉的起伏与强健有力,塑造出石狮的威武雄壮、刚健有力,常常表现威严肃穆的气氛.雕刻技法洗炼,风格粗犷、大气.绶带、绣球、铃铛等装饰物一般不作夸张塑造.而以福建惠安石狮子为代表的南狮,其造型华丽精巧,富于生活情趣.雕刻工艺细腻精湛,四肢纤细通透,动态富于变化,常常着意刻画狮子身上的绶带、铃铛及绣球和其他饰品,从而加强了石狮造型的华美和典雅,其显著的特点是在石狮子嘴里镂雕出一颗转动自如的石珠.

图5 渭北拴马桩桩首石狮 清代(摄自澄城文管所) 图6 渭北拴马桩桩首石狮 清代(摄自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图7 渭北拴马桩桩首石狮 清代(摄自曲江公园)

图8 渭北拴马桩桩首石狮 清代(摘自《中华拴马桩艺术》)

从渭北拴马桩桩首石狮形态雕刻的细节上看,大多石狮张口龇牙口衔绶带,颈带项圈,下挂缨穗响铃,前足一足踩球、一足直立,呈蹲踞状,头部的鬃毛有的呈扇形发散状,有的呈螺旋状,也有的在头顶处还雕刻有卷毛疙瘩,这些拴马桩石狮具备了典型的明清时期北狮的形态特征(图6、图7).但与明清时期北狮特别是官样石狮相比,渭北拴马桩上的狮子自有其特殊的气质与别样的情调.拴马桩石狮不仅体量小,且不太受官式做法的制约,在创作中存在更大的自由.从现遗存的拴马石狮看,有的气势浑厚博大,以体块感胜之;有的雕刻精巧华丽,以装饰胜之;有的粗犷雄健属上乘之品;有的粗糙马虎属随心之作,这些石狮反映出渭北民间雕刻艺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虽形态各异,但都具有造型的随意性和夸张性等共同特征,且造型质朴率真、格调清新,风格刚健敦厚,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图8).

不同材料也影响了拴马桩石狮的造型.以砂石为材料雕刻的桩首石狮由于材质较粗糙,不宜精雕细琢,因此强调石狮的团块关系,没有过分的雕琢,有的仅仅是写意般的随性打造.而以青石为材料雕刻的桩首石狮,石质细腻,则表现了很强的造型能力,反映了当时民间艺人在处理石材的空间表现上有很强的创造性,体现出民间艺人热爱生活的质朴心理,表达出百姓人家纯朴粗犷的审美情趣.

3 结束语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之一的狮子形象虽历经沧桑,但其文化符号中镇邪祈福的精神内涵却传承延续了下来.从最初镇守阴宅的辟邪神兽到佛教护法神兽,再到后来宫院官宅门前的镇宅神兽,石狮一步步走向世间,久而久之,人们对其文化的寓意已普遍认同,狮子成为民间广泛运用的吉祥符号.渭北拴马桩石狮作为陕西渭北特有的“狮”文化符号形态,其蕴涵的符号内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镇邪祈福精神的延续.这些石狮造型突破常规,质朴率真,装饰味浓,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它们是中国小型石狮的代表、民间雕刻的“佼佼者”.渭北的民间艺人们怀着饱满的感情和美好的愿望雕刻石狮,无规定的程式,有的只是雕刻者发自内心的虔诚.这些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们在创造出这些狮子形象时,寄托了他们的精神追求,注入了许多美好的感情与愿望.

渭北拴马桩石狮不仅是渭北人民纯朴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的反映,亦是中国民间石狮雕刻独有的精神美感和造型法则的体现.而正是这种蕴涵着传统文化内涵并呈现出稚拙、纯真特征的艺术符号的民间美术才最具有永久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北魏)杨衒之著,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李芝岗.中华石狮雕刻艺术[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 班 昆.中国传统图案大观[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72.

[4] 盖山林.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328.

[5] 季新民.渭北“拴马桩”石雕艺术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63-65.

猜你喜欢
渭北石狮狮子
《石狮》
两个苹果品种在渭北旱塬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狮子的喷嚏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红色渭北颂
渭北明珠
——林皋湖
狮子鱼
大同地区古代石狮的艺术特征——以文瀛湖和法华寺石狮为例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骄傲的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