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镭, 刘铁岩, 狄艳波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48)
棉纺织作为陕西省纺织的主导产业,其产值约占全行业的75%以上,但目前已经失去了曾经在全国所占有的优势.据统计,2008年产量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负增长,纱产量完成20.43万吨,只占全国的0.95%,分别排在全国各省区和西南西北10省区的第14和第3位;布产量7.88亿米,只占全国的1.42%,分别排在全国各省区和西南西北10省区的第10和第2位.为改变目前的落后状况,在国务院出台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后,陕西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陕西振兴纺织规划,其中一条就是“加快棉纺织产业的技术进步,努力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差距,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的棉纺织技术装备,2011年,使我省棉纺织行业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比重力争达到65%”.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纺织企业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运营模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市场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提高为着眼点,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建设,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加快对用户和市场反应的速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推进产业各种生产要素优化整合”[1],这为传统产业——陕西棉纺业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只有不失时机地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价值链活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解决陕西棉纺业的突出矛盾——竞争力问题.
企业信息化基础资源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是实现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局域网的建设反映了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程度,与Internet的连接方式决定了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交互的效率,企业网站是企业品牌和营销渠道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发挥着为员工及顾客提供服务等作用.企业信息化基础资源主要包括:计算机及服务器拥有量,企业局域网建设状况,互联网接入方式及应用情况,企业网站建设、维护及应用情况等.作者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省内12家棉纺织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
(1)企业计算机及服务器拥有状况.在12家企业中,共有计算机790台,平均每个企业66台,其中拥有计算机最多的企业是五环股份有限公司,达300台,但有的企业仅有6台.12家企业共有服务器10台,平均每个企业不到1台.拥有服务器最多的企业是陕西国棉四厂,有3台,而7家企业没有服务器,占到企业数的一半多.从计算机及服务器设备的拥有量上可以看出,陕西棉纺织企业在计算机设备拥有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无论从总体上还是平均数量上水平都很低,反映了陕西省棉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2)企业局域网建设状况.12家企业中有5家没有局域网,占41.7%,建成统一的局域网并且全部联网的企业仅有五环股份有限公司1家,说明陕西棉纺织企业内部信息化集成程度还相当差.
(3)企业互联网接入方式及应用状况.12家企业全部接入互联网,都采用宽带或光纤上网方式.企业应用互联网主要集中在收发邮件、收集信息和网络营销上,说明目前企业都十分重视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但互联网的应用仍处于最基础的层次.
(4)企业网站建设及应用状况. 在12家企业中已经有7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3家计划建立,仅有2家没有自己的网站,说明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网站建设的重要性.7家已建立网站的企业中有3家采用的是虚拟主机的方式,有2家采用主机托管的维护方式,2家是服务器自有自管,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于企业都为中小型企业,采用虚拟主机可减少设备投资,并且方便快捷.大部分企业的网络功能都是用来发布企业产品信息、收集客户信息等,这说明企业建立网站的目的只是推销产品,对网站的利用水平还不高,且网站的更新速度较慢.
棉纺织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主要围绕产品研发设计活动、生产制造活动、企业管理活动和企业的商务活动展开,并为这些活动提供数据支持,其主要包括产品研发信息系统、生产制造系统、企业管理系统、商务信息化系统.
棉纺织企业的产品研发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以及虚拟产品开发技术(VPD)等.在12家企业中,有5家使用二维CAD进行产品设计,另外3家虽然本身没有CAD系统,但产品也是委托设计公司使用CAD软件进行设计,计算机出图率达到了100%;应用三维CAD的企业仅有2家,出图率大约为10%~30%.此外,CAE、CAPP、CAM、PDM、VPD的使用率也不高,且使用仅限于简单的数据处理,系统之间的集成和产品研发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都很差,说明了陕西棉纺织企业在产品研发上还处于弱势地位,竞争力不强.
生产制造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数字控制系统(NC)、分布式与集散式控制系统(DNS、DCS)、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系统(CAQ).陕西省棉纺织企业生产控制过程信息化应用处于非常差的状况,12家企业中仅有3家拥有NC,只有1家使用了DCS系统,所有的企业都没有FMS和CAQ.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应用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
财务管理系统是很多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12家企业都应用了财务管理系统,但企业使用财务管理系统的水平并不高,大部分企业还只是停留在会计电算化阶段,仅有3家企业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功能.
有7家企业拥有OA,7家中有5家将OA联入了企业局域网,另有3家接入了互联网,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信息孤岛”阶段.不同企业OA的应用范围有所不同,其中OA应用最广泛的是用来进行人事管理和考勤管理.
12家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建立MIS系统,只有1家采用了该系统,但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此外有7家企业处于开始建立阶段,其余的4家尚未采用.
在调查中,所有的企业都意识到ERP对企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ERP系统在企业中并没有建立起来.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不是很普遍,只有2家应用了HR,10家处于建设阶段.调查中发现,企业的HR是企业根据自身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只有少数企业是外购的.
企业商务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电子商务系统(EB).调查中发现,所有的企业都非常重视与客户的关系,都在积极地寻找各种途径争取更多的客户.有1家企业已经应用了CRM系统,3家正在建立.目前,EB是很多企业频繁提到的名词,但真正发挥其效用的企业却寥寥无几.12家企业只有2家部分产品实现了电子商务交易方式,说明陕西省棉纺织企业通过电子方式进行业务交易的水平还很低,电子商务还处于萌芽状态.
由上述分析可见,陕西棉纺织企业在信息化的进程中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以及信息系统的应用状况来看,陕西省棉纺织企业在信息资源获取、掌握及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对陕西棉纺织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无疑是十分严峻的挑战.因此,陕西棉纺织企业应以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国务院出台的纺织工业振兴规划为契机,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下的棉纺织企业价值链基本管理活动主要包括:
3.1.1 生产过程信息化
生产过程信息化即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用自动化、智能化手段解决加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提高生产的质量、精度和规模制造水平.在棉纺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应用包括计算机配棉管理系统、自动检测系统、自动监控系统及全厂监控管理系统等.
(1)计算机配棉管理系统.计算机配棉管理系统由主控模块组成,其中包括3个分控制模块,即原棉库存管理、自动配棉和成纱质量分析3个子系统[3].各个系统下设若干个具体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即可独立地重复自己的操作,也可返回到主控制模块请求命令执行新的操作,如图1所示.
图1 计算机配棉管理系统框图
①原棉库存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管好库存原棉的账目,为配棉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依据,是计算机配棉的基础.
②自动配棉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根据保证质量、稳定生产和降低成本等配棉工作的基本要求,选用最佳的接替棉批,确定合适的成份百分比,完成配棉进度表,是计算机配棉的核心.
③成纱质量分析子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建立动态数学模型,为分析混合棉性能和工艺参数对成纱质量的影响以及预测成纱质量提供依据,是计算机配棉的关键环节.
(2)自动检测系统.自动检测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对被检测产品的特性进行检测的方法.
①并条机自调匀整系统.在纺纱过程中,线条内存在着各种形式和各种片段的不匀,而自调匀整装置能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和调节这些不匀.采用并条机自调匀整系统,不但缩短了工艺流程,简化了机构,提高了产品精度,而且匀整效果好,质量稳定.
②络筒机电子清纱系统.UQC电子清纱系统的基本作用和传统电清相同,即检测头对纱线进行线检测,获得并处理与纱线质量有关数据,清除符合设定条件的疵点,保证纱线质量.
③络筒机生产监控系统.该系统是一套完整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它既可以对纱线质量、筒纱质量进行监控,对偏离质量标准的有关数据进行报警,又能对络筒机单锭工作参数、捻结器和张力控制器等工作参数进行设定和控制.
(3)自动监控系统. 自动监控系统主要有以下作用,即检测喂入原料的变化;机器运转功能的监控,检测本工序产品质量;预测下游工序的质量.
①梳棉机在线监控系统.梳棉机是纺纱工厂的心脏,是成纱质量的中心,好的梳棉机运转功能起到半个纺纱厂的作用.在现代化纺纱厂中,梳棉机单产水平大大提高,产品质量的好坏,对下游工序成纱质量、织物质量更为重要,经过梳棉机的加工,生条棉结含量减少及纤维平行分离程度提高等都十分显著.
②开清棉生产中自动监控系统.现代化的清梳联大都应用了微电子技术,可实现全过程自动监控,使清梳联达到了多包混棉、精细抓取、高效除杂、充分混合、均匀给棉的目的.现代化梳棉机及并条机上配备的自调匀整体系对于生熟条的质量控制有很大作用,这也是自动监控技术的具体应用.
③并条机在线监控系统.并条机上除了自调匀整系统外,还加设了乌斯特棉条粗节监控系统,经传感器及伺服电机联合工作,形成了十分精细的质量监控体系.检测的信号反映了棉条质量的变化情况,也反映出棉条粗节疵点是否产生和存在,应用精密扫描检测体系可对并条机极其微小的质量变化进行监测,并转化为高清晰度的信号在荧屏上予以显示.
(4)全厂监控管理系统.①制造执行系统(MES).MES的实施,是完成上层信息网络ERP和现场作业、生产设备(PLC、DCS、FCS)间的制造信息整合系统,实现了企业生产管理的一体化.制造执行系统还为实现先进控制和远程操作优化提供了支撑环境,如实时数据库、工艺流程监控、先进控制和设备管理等[4].
②纺织生产综合自动化.高速和精密的纺织机械快速的发展若不实施自动控制,就会使机器运转潜力与控制能力之间产生巨大的差距.近年来兴起的现场总线技术是计算机数字通信技术向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延伸,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及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将成为实现纺织生产综合自动化最有效的装备.
3.1.2 物流过程信息化
在建立物流信息化时,棉纺织企业可实现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所有物流环节的管理,包括采购、仓储、生产、质检、运输、销售等环节;规范物料编码,建立并管理供应商和客户基本资料;控制采购成本,防止物料短缺或积压;动态核算生产成本,量化质量指标,保证及时交货.利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可以将定单信息流、实体运输物流和交易资金流结合起来,提高业务流转的效率,并形成以管理物流为起点,以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化为目标的管理软件系统.
如果把传统的经营活动的部分环节由棉纺织企业内部转向互联网视作“组织进化”,那么电子商务的发展实际上带动了一轮企业转型革命[5].企业将由此形成全新的价值链,即保留并发展核心业务,而把其余部分交给第三方或者采取合作的形式,并将核心业务和客户关系管理延伸到互联网,与客户进行实时、互动的信息交流.这一组织进化直接导致了新经济时代新的企业价值链——信息化棉纺织企业价值链,信息技术下的棉纺织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效的运作能力,且具有精益化、智能化、柔性化特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作用,并且由于每一种价值活动都包括信息的创造、处理和交换,因此信息技术将对棉纺织企业价值链及其价值增值方式带来很大冲击[6].
对棉纺织企业而言,信息技术在企业内外的应用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强调资源重整与内外协作,采用先进高效的信息工具和电子手段,将各个价值点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价值链,使得价值链出现了新的特征,并引发了价值链的诸多变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可创造新的价值,企业价值链虚拟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信息的作用,信息将通过聚合、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后产生新的价值.工业经济时代,价值增值体现在物质产品中;而到了信息时代,价值增值则越来越多地建立在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7].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影响着棉纺织企业价值活动的方方面面.信息的快捷性可大大缩短价值活动的周期,提高价值活动的效率,降低价值活动的成本,提高价值活动间的沟通有效性与及时性.而外部信息则帮助棉纺织企业更多、更迅速地感知市场的变化,大大提高企业价值活动的反应能力.
(2)顾客需求拉动价值链,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链.信息技术是连接企业和顾客的关键环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制造商领导的“推动”式供应链演变为顾客领导的“拉动”式需求链,棉纺织企业开始更多集中精力于顾客而非生产制造和竞争者.
(3)价值系统内部形成价值网,节点企业横向一体化.信息技术为棉纺织企业的价值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帮助各价值链之间动态地进行最优组合以适应不同的市场要求,这使得价值系统内形成更加错综复杂、动态多变的价值网.
图2 基于信息技术的棉纺织企业价值链
通过以上对价值链的分析,在迈克尔·波特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棉纺织企业新的价值链如图2所示.
波特强调价值链并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集合,而是相互依存的价值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该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竞争者价值链的巨大差异,从而产生竞争优势.新模型与波特模型相同,仍由3部分组成,但各部分的排列顺序及内部组成有所变化.
新模型由基础性价值活动、核心价值活动和利润3大部分组成.
本文认为,在信息技术的影响和整合下,棉纺织企业内部的价值活动演变为“基础性价值活动”和“核心价值活动”,组成这两者的所有价值活动构成了一个价值群.与波特模型不同的是,在新模型中,基础性价值活动在模型下方,它反映了棉纺织企业的基础性价值活动具有纵向的层次性以及其对核心价值活动的支撑作用;核心价值活动在模型上方,它反映了棉纺织企业水平方向上的业务流程:核心价值活动在基础性价值活动的大平台之上运作,二者共同创造价值.模型最右方是企业绩效,与波特模型一样,仍然用“利润”来衡量,它反映价值链上各项价值活动创造的价值之和与从事各项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之差.
与波特模型相比,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引入,新模型中的各项价值活动有了新的内涵,具体分析如下:
基础性价值活动由下至上包括集成化信息平台、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等,是棉纺织企业在信息时代进行价值生产和增值的基本的、平台性的价值活动.其中:集成化信息平台是新模型区别于波特模型的重要特征,包括信息的采集、组织、选择、合成和分配等价值活动,它由棉纺织企业内部的网络架构、数据库系统和各种计算机硬软件构成的信息技术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在信息技术影响下,各价值活动自身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已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人力资源管理在信息技术下已经演变为网络化的招聘、培训、考核等活动.在棉纺织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期间,基础性价值活动主要作为核心价值活动的平台和基础而存在,并根据核心价值活动的要求进行完善.
核心价值活动从左至右包括:电子化采购、协同技术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是根据棉纺织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来界定的.其中:电子化采购是传统价值链中“采购”和“内部后勤”两种价值活动的整合,棉纺织企业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采购商品的信息发布、订单处理与支付、库存管理等价值活动.协同技术开发主要指棉纺织企业借助信息技术加强与合作伙伴的联系与协作,共同进行基础研究、产品设计、新产品开发、工艺装备的设计与改造、服务程序设计等价值活动.在信息技术影响下,技术开发已经成为棉纺织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活动而不仅仅是基础活动,部分技术开发活动开始逐步融入生产职能.棉纺织企业的生产过程流主要包括:计算机配棉管理、自动检测、自动监控及全厂监控管理等价值活动.销售服务是传统价值链中“市场营销”和“服务”两种价值活动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得棉纺织企业能与顾客进行更深入、更实时、更便捷的沟通,在销售环节上,棉纺织企业要求面广、销售网点多,对销售的管理要实现在线管理,企业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也更加关注顾客价值的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棉纺织企业内外环境的动态变化,本文构建的新价值链模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棉纺织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也在不断调整、优化.一方面,在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价值链的重心是不同的.比如,在棉纺织企业的组建阶段,应重点处理企业的基础性价值活动,为企业的后续生产经营搭建组织结构、配备软件设施;在棉纺织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阶段,应重点关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价值活动,为创造最大的价值而改善业务流程等.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背景之下,棉纺织企业自身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会不断地发生交叉、融合,这些价值链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也会导致棉纺织企业价值链形态发生变化.因此,棉纺织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其价值链,建立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R].2006-6-28.
[2] 梅自强.现代棉纺织技术发展方向[J].棉纺织技术,2004,32(01):6-7.
[3] 杨锁廷.纺纱学[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62-63.
[4] 陈立秋.纺织工业的管理现代化和生产自动化[J].纺织导报,2005,(6):39-42.
[5] Robert Harden.Reliance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7,8(2): 187-206.
[6] 樊治平,王 慧,刘 强.从价值链看信息技术带给企业的变革[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1,(04):20-21.
[7] 卡尔·W·斯特恩.价值链的解构-现代企业战略与观念的变迁、成长的理性[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7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