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计 慧
今年以来,以猪肉、蔬菜、鸡蛋等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涨势惊人,数据显示,6月份,鲜猪肉批发价格超过23元/公斤,刷新3年来的最高纪录,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也是一路飙升。中央采取多种措施平抑物价,并持续优化流通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涨价问题。近期,中央及商务部、工商总局等相关部门再次连续出台措施,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会议明确了近期的重点任务:一是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推动流通企业强强联合,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和电子结算等设施建设。二是推进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鼓励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业生产基地直接对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学校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等临时摊点。三是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在城市,政府要合理安排动态库存,保障应急供应,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四是加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落实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制度。建立鲜活农产品经常性检测制度,实行标准、程序、结果三公开。五是制定实施全国和地方农产品市场发展指导文件,促进合理布局,有效解决批发市场重复建设与零售网点不足并存等问题。
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后,10月31日,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切实促进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通知》,公布五条具体措施。其中提出,要切实加强分类指导,积极为农产品流通企业改组改制提供登记注册服务,支持其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有影响力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强强联合、组建集团。同时明确支持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经营和提供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为配合流通体系建设,商务部也着手部署“十二五”期间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印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十二五”期间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及大型产地或集散地批发市场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并逐步扩展到其他食用农产品。指出“十二五”期间,将推动制定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地方性法规;建设以中央、省、市三级平台为主体的全国追溯管理网络;全面推进城市追溯体系建设,逐步扩大到牛羊鸡鸭等畜禽产品、水果、水产品、食用菌、豆制品等主要品种等。
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2010—2011年间,商务部、财政部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8.6亿元,支持重庆、河北、海南等17个省份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内容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农超对接、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和南菜北运等。目前,2010年支持的825个试点项目中,80%已竣工并投入使用,试点工作整体进展顺利并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中央及多方努力,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有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流通基础设施改善。部分省份借助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加快整合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了一批骨干市场,打造了一批稳定的产销链条,初步形成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2010年试点项目新增市场交易面积170余万平方米,建设改造冷库549座,建设改造加工配送中心110个、检验检测中心185个。二是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建立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多种产销衔接机制,通过规定最低采购量和最短合同期限推动农超对接常态化,同时,形成农产品批发企业“上联产地、下联销地”的稳定的商流链条。海南在南菜北运试点工作中,主产区设立12个产地集配中心,主销区设立8个销地交易配送专区,海口和天津各建设1个批发市场,建成了22条通往北方的产销商流链条。三是建设质量可追溯体系,保障肉菜食品安全。自去年7月以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在全国设立20个肉菜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目前已在170多个屠宰企业、100多个大型批发市场、3000多个标准化菜市场、1400多个大中型连锁超市开展试点,预计覆盖经营户超过15万。其中,上海、青岛、成都、杭州、南京、无锡等地已初步建成运行肉类追溯体系,蔬菜追溯体系将于近期上线投入试运行,预计于年底实现与中央平台对接,初步实现肉菜跨区域追溯。
随着中央推出一系列措施改善流通环境,稳定物价,目前,菜肉蛋价开始全面回调。商务部11月1日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食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连续3周回落,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周环比下降2.2%,猪肉、鸡蛋价格也继续下降。
虽然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进步,收获了一些成效,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存在诸多问题。日前,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就探讨建立科学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召开座谈会,与会专家纷纷就如何建立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出谋划策。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指出,鲜活农产品流通一直以来都是农产品流通中的难点,构建高速快捷的农产品流通体系需要两项工作同时起步:一方面,通过物流、水电、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摒除现有流通体系中的障碍;另一方面,针对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高、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应在行业内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这有利于今后整个行业的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曾寅初提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基础设施落后和农产品流通成本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是要明确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公益性,有了公益性这一前提,才有对鲜活农产品市场要减免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科技推广中心主任马骐认为,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是由土地二元制结构、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资料涨价造成的,因此,需要从整个农业环节来解决,而不是只在流通环节。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但毫无疑问,它在国家上下协力之下已经逐步得到优化,并朝着较为完善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