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学圣
[作者通联:江苏泰兴第四高级中学]
何谓教师“下水作文”?叶圣陶说:“‘下水’是从游泳方面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①笔者认为“下水作文”是指教师和学生一起就教师布置给学生写作的题目所写的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指导性、激励性,而对自我具有反思性、专业成长性作用的作文。
事实证明,教师写“下水作文”,无论是对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对学生的学业进步,还是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等诸多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积极意义。
经常“下水”的教师深知学生作文的甘苦,会把自己的写作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所想,能抓住写作的关键处,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苦为乐,因而学生也容易与老师产生同感共鸣。教师能够根据自己以往“下水”的经验和对本次作文要求的把握,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拔、引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能激励学生不要满足一知半解,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形成在成功中求进取,在进取中再获成功的良性循环。正如叶老所说,“教师下水”方能“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②叶老还说:“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实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③经常“下水”的教师深知写作的不易和甘苦,熟谙学生的写作心理,指导时更多的是期待的目光,积极的引导中蕴涵着发现,委婉的批评中蕴涵着鼓励。教学采取的是民主、平等、宽容和理解的态度,这样就更容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唤起学生的写作情感;学生就会主动地与老师配合,产生想写、乐写的愿望,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教师写“下水作文”,用自己的写带动学生的写,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才能在批改、讲评学生作文时,抓住关键,批在点子上,改在关键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而不至于泛泛而谈,说不到点子上。实践证明,爱好写作、勤于“下水”的教师教学效率高,教导出的学生往往乐于作文,并且长进较快。
多写下水文,可以提炼净化原生态的口语。叶老指出,写作要做到“语文一致”,就是“用笔说话”,“照着写话”,但是必须“写加了工的话”,“在写下来以前把话检查一番”,“去掉那些不精确的部分,做到精确”,“去掉那些不干净的部分,做到干净”。④这种写作态度,反过来必然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可见,经常“下水”可以训练写作思路,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剔除口语中的种种杂质,使课堂语言准确、清晰、精炼;经常“下水”可以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使课堂语言既丰富多彩,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经常“下水”可以使课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入耳入心,营造出一个鲜活的语言环境。
多写下水文,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写文章要讲究‘起承转合’,讲究‘凤头豹尾’、‘草蛇灰线’之类……组织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跟写文章虽然不是同一回事,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⑤这位优秀教师的精辟言论是极有见地的,它揭示的都是“教师下水”作文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教学设计与文章写作具有异曲同工的关系。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程序的编排乃至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写作主题的确立、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等具有某种相似甚至相同之处。教师经常“下水”,达到会写、善写的境地,把所获得的写作技巧和思维的敏感巧妙地迁移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来,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水平,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目的。
多写下水文,可以促进教师多读书。“教然后知困,写然后知不足”,教师经常“下水作文”往往会使自己产生一种文思枯竭的感觉,此时,他们就会自觉地、有选择性地、大容量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因为读书是文思的泉流。叶老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⑥此言道出了“教师下水”的真谛。
“下水文”的“缺席”使教师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是只说不练的形象。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而教师光讲不写虽不至于说是假把式,但要深得学生心底的佩服亦属不易。而“下水文”的频频“出席”,则可增加教师魅力,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大的信任感,从而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不但是一个学科专家,而且应当是一个文章高手,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个性魅力。作为语文教师,一项必备的才能就是写文章,如果语文教师只是在讲台上“空口说话”,叫学生如何把作文写好,而自己并不能够写出好的文章,学生是无法真正信服他的,即使他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好,也很难说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因而,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仅仅充当指点者,更要学会参与写作。学生具有“向师性”,老师的文章对学生有着很大的诱惑力,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师不但会讲作文,还会写作文,就更增加对老师的崇敬感,面对老师提供的这种“最亲切的直观”,就会派生出模仿教师的实际行动。多年来,笔者坚持写与学生同场同题作文,然后把这些文章整理后投稿,相继有几十篇同场同题作文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学生在传阅这些文章时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和学生讲如何作文的时候,他们显得非常信服,写作能力也不断提高,这就是教师个性魅力的作用。
下水文就是标准的言传身教,它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有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这个载体传达出个人的思想情怀,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见解,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予学生思想教育,在事态萌芽前给予学生以正确引导,从而会对教师提高教学管理能力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设计课程目标,“下水”作文能促进“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
“下水”作文能直观地教给学生写作知识。教师在讲授一些学生从未写过的文体或难以把握的写作知识时,用“下水”指导,让学生很直观地接受写作知识,给学生写作打下深刻的烙印,成效必然显著,因为教师“下水”,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写作的技巧,更多的是写作规范、写作方法、写作思路。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时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安排材料、叙述事实、论证道理等。
“下水”作文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个害怕写作的同学,从表面上看,是有没有话写的问题,而本质上却是思维问题。叶圣陶曾经指出:“文章写不通,主要是由于没有想通,半通不通的文章就反映半通不通的思想。”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中介是思想,文章是思维的物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说话就是讲思想,作文也是写思想。写作训练,与其说是一种操作技能训练,不如说是一种思维训练。下水文能给学生一个范例,连接了生活到作文的通道,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下水”作文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下水作文”贴近学生实际,教师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给学生广泛地举例,可以让学生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引人入胜的美。同时能引导学生正视社会中的假丑恶现象,使学生的思想和行动逐渐趋于真善美,达到语文教学的美育目的。
教师经常“下水”,可以给学生以人格方面的直接影响。经常“下水”的教师,与学生共同耕耘,共尝艰辛,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或合作,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感。“下水”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态势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熟悉学生常用的语言,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教师与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增多了,学生崇拜教师、信任教师,便会自然而然地模仿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其一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这种言传身教,胜过任何空洞无力的说教。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人文精神的暖流和文章写作的技巧会交融在一起,作用于学生作文实践之中,就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嘴上说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以亲身实践来试作文之“法”,能引导学生弄清“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的难题,帮助他们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对写作的兴趣。而教师本身也会在作文的苦与乐中丰富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注释:
①②③⑥《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 488页、第 488页、第 490页、第 737页。
④《叶圣陶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5卷第118页。
⑤《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