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口才学研究

2011-02-20 13:10许建平杨小丽杨瑞霞周效凰张朝晖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口才形象思维感性

许建平,杨小丽,杨瑞霞,周效凰,张朝晖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51)

目前,口才学的研究很多还是把重点放在赏析精彩的语言片断、演讲和辩论上,这样的研究虽有一定的意义,但难以有效地给人们指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成就口才的途径和方式。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口才不只是舌头的功夫,从根本上讲应该是大脑的力量。只有深入研究语言背后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看到认识结构、心理积淀对口语表达的决定作用,才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口语表达是一个过程,说话的人是表达活动的主体,主体的表达活动又和他们的思维紧密地联系着。因此,口才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口语表达者的思维活动。“思维与口才学研究”就是把思维作为口才学研究的重点,探讨思维特点,揭示思维规律,试图通过培养思维能力来提高表达者的口语表达水平。

一、口才学的研究对象

在《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二期上,我们曾发表了《以思维为研究对象,构建口才学理论体系》的论文。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口才学”要研究口语表达。口语表达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说话时候的那个瞬间,而且应该包括说话前的准备,还应该追溯表达者长期的心理淀积。口语表达的主体是口语表达者,表达活动又和主体的思维紧密地联系着。因此口才学的研究重点应该是口语表达者的思维活动。我们的研究应紧紧抓住这一点,探讨口语表达的思维特点,揭示说话过程的思维规律,通过培养思维能力来提高表达水平。

二、思维的类别及特点

尽管人们的思维活动是错综复杂的,但我们为了便于研究,依据一定的标准,仍可将人们的思维归出类别。钱学森在《关于思维科学》中指出:“思维科学的基础科学是研究人们有意识思维的规律的科学,可以称之为思维学。胡思乱想,不在思维学之内。又因为这种有意识的思维,除抽象(逻辑)思维之外,还有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所以思维学又可细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学、形象(直感)思维学和灵感(顿悟)思维学。”可以看出,他是把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大类。

1.抽象思维

所谓抽象思维,就是人们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抽象思维最基本的特征,是在大量感受的基础上,抛开事物的感性形式,通过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分析、概括、综合而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抽象思维的特点有三——抽象性、逻辑性和理论性。

所谓抽象性是指,思维要在大量的感受的基础上,经过分析、集中、概括,抛开事物的感性形式,以寻求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并逐步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如果说,形象思维是一种不断强化形象的过程,那么抽象思维就是一个不断舍弃形象的过程,即“抽象”的过程。

逻辑性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思维的基本规律,以确保论证过程的严密和论证结果的正确。思维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等。

所谓理论,就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要使表达有理论性,就是要求我们提出的观点及对观点的论述达到理论的高度。理论性是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进一步发展。

2.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以对客观物象的感知为起点,经过想象(包括幻想)、联想,形成主观意象,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象思维有以下特点:

一是始终不脱离事物的感性形式

人类的思维,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其出发点都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都要以对具体事物的感受作为认识的基础。然而也就是从感觉开始,两种思维形式却有了显著的不同。抽象思维是在大量的感觉的基础上,抛开事物的感性形式,逐步形成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形象思维则不然,它不是简单地抛弃具体的感性材料,而是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比较、综合、提炼、加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意象。即在整个思维活动中,从客观物象到主观意象,始终不脱离事物的感性形式。

二是想象联想具有突出的意义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在形象思维的过程中,想象和联想具有突出的意义,它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手段,离开了想象和联想,形象思维就无法进行。

想象、联想在思维中的具体作用:一是“可以补充事实链条中不足的和没有发现的环节”以丰富、充实我们所描绘的形象,使形象的塑造得以最终完成。二是可以使我们在表达中身临其境,使我们传达出来的形象有血有肉,充满生气,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三是始终伴随着感情活动

在整个的形象思维过程中,思维主体要“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或体会所描绘人物的喜怒哀乐,把人物塑造成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或倾注自己对人物命运的种种情感,对人物做出道德评价和情感评价;或用情感点染物象景致,描绘或朴实或空灵的优美意境;或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思。

3.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创造性思维具有鲜明特点,即: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思维内容的综合性以及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依据不同思维的特点,结合口语表达,提出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1.优化认识结构

人的认识能力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取决于人的知识储备的多少,但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人的“认识结构”的优劣。在2007年第二期《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我们曾发表了“口才不只是舌头的功夫,而是大脑的力量”的论文,指出:“所谓认识结构,是指一种假定的反映事物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人的认识结构具有反映客观现实、同化外来信息、做出恰当反应、产出观点看法等作用。优化认识结构的关键是要在头脑中搭架子、编网络、构成有机的系统。注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学习和把握是优化认识结构的有效方式。”

2.掌握认知方法

科学的思想方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深刻的正确的观点的重要前提。通过比较来认识对象的特征,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原因,把事物置于特定的关系中来认识,把社会现象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考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认识问题,充分利用事物的“异质同构”等都是常用而有效的认知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多种多样,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非常重要,这需要在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充实。

3.学会分析和综合

作为认识客体的任何事物,都是由许多因素,许多属性和规定组成的统一整体,但又是可以分解的。事物本身的存在和运动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分解和综合的过程。主体要认识客体,就必须把客体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掌握,但不单是从现象上,从外部形态上,把它当作一个混沌整体加以掌握,而是要从内部结构,从本质规定上,加以掌握。这是一种观念的掌握,它不能单凭对感性形式的感知去实现,而必须在感性基础上,通过抽象,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才能达到。只有经过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抽象的概念和判断,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活动。

分析是把构成统一客体的相互联系的各个要素,各个方面和各种属性加以分解,并把它们分别从统一客体中加以析取,以便形成对其诸方面的抽象认识;不仅如此,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分析它们各自的地位、作用,把那些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分解、析取出来,至于那些非本质的、次要的东西则予以舍弃。分析的方法是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客体的各个方面的细节,获得客体的各个方面的属性,并认识这些属性在事物的统一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经过分析所掌握的关于客体的各种成分、因素、各方面的属性,再联结、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的思维方法。可以说,综合是分析的反向过程。它是把诸个分离的、抽象的成分和属性按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组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在思维中把客体当作统一整体再现出来。

4.明确认识问题的切入点

要想对某一问题形成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一般可从以下方面去切入:

(1)事物包含的基本因素或属性。

(2)这些因素或属性在事物的构成中的地位及作用。

(3)事物各因素或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4)事物形成的外部条件。

(5)外部条件与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

(6)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发展方向。

(7)与以上各方面的问题相契合的前人的认识成果。

(8)探讨研究问题的科学的思想方法。

当然,我们要评论的事物是多样的,各有其规律;众多的表达者,其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相同。以上所提到的几个方面只是想对“问题切入”做一些概括的提示。

5.建立思维框架

诸如:依据议论的具体任务,可将论证分为正论和驳论。

正论的基本任务是提出自己的论点来证明其正确性。其思路大体如下:

我们应该A(A为论点)——提出论点。

什么是A——明确论点的内涵。

为什么要A——从正面论证。

不A会怎样——从反面论证。

怎样A——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驳论的基本任务是反驳错误的观点。其思路大体如下:

竖靶子——摆出所要反驳的论点。

找破绽——指出其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不合理的因素。

论实质——揭示错误观点的实质。

寻根源——揭示错误观点的成因。

谈危害——指出错误观点在实践过程中的弊端。

求改进——破立相兼,提出正确的观点。

依据推论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还是由个别到一般,可将论证分为演绎式和归纳式。

演绎式是由一般推向特殊,归纳式是由特殊推到一般,“综合式”便是两种方式的综合使用。依此也可建立思维的基本框架。

例如,目前做议论常有“由某某说开去”或“由某某所想到的”一类话题,这需要我们同时运用演绎和归纳。这种“综合式”的一般思维程序就可以这样安排:

简述引例——介绍作为引子的寓言、事例等。

从中悟理——说明其中包含的一般原理(由特殊到一般)。

阐明道理——阐述这个原理或理论。

联系实际——以“理”为桥,联系现实,找到一般原理所能覆盖且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得出结论——明确论点,从理论上去认识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再由一般到特殊)。

6.诱发想象联想

培养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了解。了解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各自的特点,以便在思维过程和口语表达过程中自觉地运用。

对比。在思维和口语表达过程中,通过比较,加深对两种思维各自特点的认识,特别是体会想象和联想的作用。

提醒。在记叙性的表达过程中,时时提醒自己,“我现在在什么地方?”我们不应该处在自己实际所处的时间和空间里,而应该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自己所描绘的境界之中。

引导。一是想得丰富、广远,主要解决“有什么”的问题。在此阶段要竭力去想自己所描绘的境地中还可能有些什么,人物还可能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以使可表述的东西丰富广泛。二是想得具体、真切,主要是解决“是怎样的”问题,以使我们的表述生动、形象。如果把前者叫做“丰富”的话,后者就应该是“丰满”。

做小品。把自己将要描绘的事物演示一下,这对于想象联想能力较弱的人逐步展开形象思维是有帮助的。

7.培养感受能力

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思维过程始终不脱离事物的感性形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具有较高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外,还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有坚实的生活基础。这是由形象思维的特点所决定的。形象思维要求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事物的感性形式,因此有人也称形象思维是一种表象运动。表象,包括记忆表象,即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中重现的形象;还包括想象表象,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成的新形象。这种表象运动,无疑都必须以对具体事物的感知为基础,有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在头脑中有诸多的活生生的感性材料,形象才可以跃动于脑际,新形象的创造才有可能实现,所以,形象思维的展开对生活基础有直接的依赖。感性材料的积累和生活基础的加厚必须建筑在表达者感受的基础上。因此,提高我们的形象思维的水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感受能力。

感受是表达主体的感官受到外界物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相应的心理活动。它是通过感觉和知觉从生活中摄取感官信息,在感情的同化中获得的智能。培养感受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重有意感受

有意感受就是感受主体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感受。它受主观意识和动机控制,是主体对客体刺激的集中注意。在有意感受的过程中,主体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可以改变对生活的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状况。

二是强调具体感受

具体感受,就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具体事物上,面对这一事物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感受。记叙性的表达要形象,而形象需要细节。所以我们要在广泛感受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具体感受。抓住特点,发现细节,为富有个性的生动的描绘奠定基础。

三是重视感受的内化

感受是通过感觉和知觉从生活中摄取感官信息,在与感情的同化中获得的一种智能。因此,感受不仅仅是通过感官收集外界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作者的大脑对客观的信息进行主观内化的过程。只有经过内化,我们才算切实掌握了素材,经过内化的信息和素材才能引发我们的表达欲望并伴随着我们的主观认识和情感逐步构成说话的题材。我们不仅要“身入生活”,更要注重“心入生活”,强调在感受过程中,脑有所思,心有所想,情有所动。

8.引发培育情感

一是认识感情活动的特征

从“情”与“物”的联系上看,情感活动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情以物兴”,即时态物貌的变化引起人情感的变化;“物以情观”,即随着感情的变化,心目中的物色也由于渗透人的主观感情而有很大不同。因此,在我们进行感情孕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引发自己感情的那一事物的感性形式和注意把握在特定情感的驱动下,去观察事物,观察那一事物在自己的眼前所呈现出来的色调特征。这样,自己的感情就有一种寄托物和凝结点,使其更具体更坚实,同时也为自然地表现这种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是努力发现事物的感人之处

情感活动是建筑在感受基础上的,努力发现事物的感人之处,才能心为之震,情为之动。所以,我们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对它反复感受体会;与自己的经历和已有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把眼前的事物和人、人的精神、社会道德等联系起来,努力去发现事物的感人之处,特别是平凡之中所蕴藏的不平凡的深意,从而激发我们的情感波澜。

三是自觉进入共鸣状态

共鸣是由声波的作用而引起的共振现象,后来被广泛用于解释文学欣赏过程中读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通或相似这一精神现象。实际上,这样的精神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存在着。既然共鸣是彼此感情的相融相通,那么有意识地进入这种“共振”状态无疑是促进自己的感情活动从而进行感情积累的有效手段。要自觉进入共鸣状态就必须把他人的感受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起来,把他人目前的状况看作是自己经历的再复,设身处地,诱发自己的感情活动。一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是有限的,因而,我们还应当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创造共鸣的条件。用想象和联想,超越自己有限的经历,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使自己进入共鸣状态,从而深深地体味那些与自己的职业、处境、性格等多方面不同的诸多人的思想感情,并诱发自己心里的情感积淀。

9.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

任何事情,进行任何活动,都有一个方法问题。好的方法可以开阔思路,事半功倍。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还要把握有可能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些思维方法。诸如:多路出击、综合定势、换元思维、逆转思路、“两面神”式、寻找联系、重述层递、经验迁移等。这些方法共同的特征就是“求异”。这是一切创造性思维的共同特征。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是要认识和发现“异”,并创造出有异于已有事物的新事物。

四、积累·同化·使用

要想有的说,肚里得有货;要想说得好,脑子里还需要有些精品。丰厚的积累对于口语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在积累的过程中很多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一是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记住”,二是怎样才能提高使用效率呢?这时我们引入“同化”的概念加以解说。

同化最初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它与异化一起构成了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同化是新陈代谢当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作用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能量的储存。简单地说,同化作用就是把非己变成自己。心理学研究把这个概念借用过来,用来解释人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里所谓的“同化”,是指将新的信息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不断地构造、发展其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即:首先把新的信息嫁接在自己的认识结构上,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认识联系起来,然后理解它,消化它,最后把它融入自己的认识结构中,使它成为我们认知有机体中的一部分。

理解了的可以更好地记住,经过同化肯定会加深记忆。把非己的变成自己自然可以有效地使用,经过同化肯定会提高使用效率。

“同化”至少有以下方式:

1.在原有的基础上攀升

在原有基础上攀升就是学习新的知识要以现有的知识作基础,充分利用这个基础来把握新的知识。

2.运用经验迁移的方法

有时候我们在某一领域、某个学科已经掌握了一个知识,当在另外的领域或学科遇到与之相通或类似的知识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异质同构”的原理,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它、同化它。

3.和自己的生活感受结合起来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感受,有的感受还是很深刻的。如果遇到别人表达与自己相同或类似的感受,我们就要关注这种表达,并把这些议论、评述、观点等与自己的生活感受结合起来。其一方面是用自己的感受认同人家的表达,另一方面又能借此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把“个别”、“一般”一起打包

在个别事物中发现蕴涵,从中推出一般原理,或为一般原理找到典型的个别例证,把事例和理论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储存。当接触到一个具体材料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试图记住它,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原作者在这个材料之后发表的议论和给我们的启示;或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明确材料中隐含的道理,把“个别”推向“一般”。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理论、新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知识储存里找到典型的例子来证明它,为新接触到的“一般”寻找自己已经掌握了的“个别”。

5.全方位多角度地同化

同化的方法很多,如果做得好,我们可以把一个新的信息嫁接到很多个点上,让多种知识参与同化的过程。经过这样的同化,新的信息在我们的记忆中会更牢靠、更扎实;新信息的使用也会有更大的空间。

附:《口才与思维训练教程》目录:

上编基础理论

第一章 古今中外话口才

第一节 中国口才史例说

第二节 西方口才史举隅

第三节 信息时代的口才观

第二章 口才的语言类型

第一节 有声语言

第二节 态势语言

第三节 类语言

第三章 口才的语言原则

第一节 目的性原则

第二节 对象性原则

第三节 时空性原则

第四节 真切性原则

第四章 口才的语言特征

第一节 好说易懂——通俗化

第二节 句式简短——大众化

第三节 活灵活现——形象化

第四节 词简意达——精炼化

第五章 口才的艺术特性

第一节 帅——游刃有余 挥洒自如

第二节 卖——情绪饱满 理直气豪

第三节 怪——语言新颖 风格鲜明

第四节 坏——因势利导 应对如流

下编能力培养

第六章 口才与思维

第一节 口才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思维与口语表达

第七章 口才与抽象思维

第一节 抽象思维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优化认识结构掌握认识方法

第八章 口才与形象思维

第一节 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形象思维与表达

第九章 口才与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须经历的过程

第二节 关于灵感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方法举隅

第十章 积累 同化 使用

第一节 注重积累

第二节 记忆 同化 使用

第十一章 演讲

第一节 演讲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节 演讲的准备和实施

第三节 演讲者心理素质

第十二章 辩论

第一节 辩论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辩论的逻辑定位

第三节 辩论的制胜技巧

第四节 辩论的语言特点

猜你喜欢
口才形象思维感性
哲理漫画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高校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语言就是力量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成长日记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