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水
明清之际漳州海防遗存及其保护状况蠡测
张长水
(漳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福建 漳州 363000)
漳州的海防文物,主要以明清两代的遗存为代表。结合志书典籍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初步成果,试以卫、所、司、关、寨、台为载体挖掘漳州海防的历史家底,对拥有的主要遗存进行检索、梳理和阐述,并对其保护状况进行提议、蠡测和分析,进一步探讨做好漳州海防遗存的综合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思路与建议,以真正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开发与利用。
明清时期;漳州海防;文物保护
漳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枕山负海,海疆辽阔,海岸曲折绵长,达715公里,占全省的1/3,岛屿星罗棋布,拥有135个。漳州所处的海洋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构筑国家“海上长城”的防御体系不可或缺,它与内地民间建造土堡方式形成“山海共防”,共同维护着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守护着家园的安定团结。漳州的海防遗存正是基于这样的环境下遗留下来的见证物。2006年,国家文物局以广东和浙江为试点组织开展“国家文物明清海防课题”的研究,全面调查明清海防遗存的分布、类别、布局、规模、价值、保存状况等,编制明清海防遗存保护与研究规划,为明清海防遗存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支撑。基于漳州明清之际的海防遗存丰富,笔者也试着探索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管理利用问题。
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人民要求发展对外贸易。但是到了明朝中叶,倭寇勾结不法商人,就接连不断侵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到处攻城劫寨、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倭寇为患持续200多年。为解决倭寇袭扰问题,朱元璋决心改善海防,下令沿海修筑寨、堡,驻军防倭,于是,北起辽宁,南迄广东,万里海疆出现许多卫、所。“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益重。”;“综闽省海防,所注重者,随时异宜。当康熙间,以郑氏由台、澎据海坛、金、厦,故海防独重泉、漳。及嘉庆间,宁、福、兴、泉、漳五郡皆剽掠经由之境,故列郡咸重海防。最后为光绪中法之战,法人以大队铁舰专攻福州,故海防独重闽江口,而各郡无惊。”[1]漳州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明朝开始建造起了完整的海防体系,建有卫城1座,所城3座,巡检司达15处,内陆关隘山寨10多处。
明朝的海防建立是因防御倭寇而形成的,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到明初则更为猖獗,朱元璋为巩固其政治和保护沿海民众的生命财产,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沿海防务,于是,筑城置卫、所、巡检司,以防倭于陆,而于外洋设立水寨,以防倭于海。
《明太祖实录》[2]卷一八八:“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置福建沿海五卫指挥使司,曰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所属千户所十二,曰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六鳌、铜山、玄钟,以防倭寇。”这里所说卫指挥使司五个中有漳州的镇海卫,守御千户所十二所中有六鳌、铜山、玄钟等3个。为了御倭寇于海上,朱元璋下令沿海各省修造战船,并于沿海港口设置专供水军使用的水寨。福建沿海著名的水寨有五座。《漳州府志》卷二十三《兵纪》[3]亦载“铜山寨旧在井尾澳,洪武间江夏侯周德兴所置五寨之一”,夹注五寨为“烽火、小埕、南日、浯屿、铜山”。此外,明代沿海设司尤多,北起福州府的水澳司,南止漳州府的金石司,共有40多个巡检司,其中属漳州府的有濠门、岛尾、古雷、后葛、井尾、洪淡、金石、东沉赤山等15个巡检司。由此,漳州在明代就形成了“卫、所、司、水寨”共同防护、互相应援、坚不可催的防御体系,正如嘉靖年间都御史王询所说:“漳、泉为一路,领以参将驻诏安,自南日山至浯屿、铜山、元(玄)钟、走马溪、安防馆,水陆兵皆听节制。”[4]
明后期防务重心不断南移,沿海的迁户所也不断增多。漳州地区在前期已有镇海卫的基础上增加漳州卫,在前期已有陆鳌、铜山、玄钟3所的基础上增加南诏千户所。“明朝的海防部署可谓严密,水寨有信地,游兵有汛地,水寨与游兵之间有巡守,水寨之间又有会哨,共同构成沿海的第一道严密防线。第二道防线以卫所与巡检司构成,这是海防史上首次在沿海布下责任、分工明确的长期防御线。沿海城堡拱卫着海岸安全,是坚固的最后一道防线。明朝以前,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朝代像明朝统治者这样重视东南海防,这是防务重心南移的有力佐证。”[5]
在明代的基础上,清代福建海防得到进一步加强。清初平定“三藩”之乱后,郑成功与清军在东南沿海的拉锯战,是清初海防史上的要事。因此,海上动用武力较其他省多,且各地区的海防要务各有所侧重。“漳州府防务重在南澳。其沿海之境,自九龙江折而西南,经六鳌港、漳江二处,循铜山而南,为诏安港口。而鼓浪屿为当海门之口,与镇海城炮台同为重地。”“镇海卫,乃漳州府之门户”[6]
清初,福建水师先后移至泉州、漳州、厦门。“康熙元年,专设水师提督及提标官(驻漳州海澄),又设右路水师总兵官并镇标官;康熙十六年,以海澄公管水师提督事务(驻漳州);康熙十七年,漳州镇设水师提督、提标,分中、左、右、前、后五营。中营设参将以下等官,左、右、前、后四营设游击以下等官。”[7]
到清后期,传统的城堡已抵挡不住西方殖民者的利炮,渐渐不适应海防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沿海炮台要塞。福建海军经过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厦门失守的惨痛教训,漳州的海防要冲增添炮台也就应运而生。每个炮台均设有望楼、营房、火药库、演武厅、围墙、堑壕和障碍物等组成,发挥更为安全的作用。据光绪年间出版的《福建沿海图说》[8]记载,当时漳州沿海要冲的布防与炮台主要有:六鳌(将军澳、镇海附)、铜山(古雷附)、宫口等3处布防点。六鳌(将军澳、镇海附):又次要冲,属漳浦县,漳州镇标左营管辖,镇海属海澄县(今龙海市)漳州镇标右营管辖。水路、六鳌属南澳镇标铜山营。镇海属提标前营,将军澳归提标前营及铜山营分辖,以将军礁为界。铜山(古雷附):次要冲,属诏安县闽、粤南澳镇标铜山营管辖。东有古雷头隔海对峙,中间又得塔屿相连,与各岛相联络,不特为云霄门户,亦闽省南路形胜之区。宫口:次要冲,属诏安县,漳州镇标诏安营管辖,分东西港,西港为诏安一邑之咽喉。[9]
围绕着前面所述的历史史实,漳州的海防遗存主要分布于沿海之境,集中于九龙江口、漳江口、铜山湾、梅岭港附近,其主要特色以抗倭、防盗和抵外为主题,遗存主要类型有古建筑(城垣城楼、亭台楼阙、衙署官邸)、古遗址(军事设施遗址、城址、洞穴址)、石窑寺及碑刻(碑刻)等三大类。通过查找志书典籍资料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深入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涉及海防的文化遗产有省保5处、县(市)保10多处,三普文物登记点30多处。据《漳州市志》记载的海陆防有:“芗城区的府城旧址,龙文区的万松关、五营寨,龙海的镇海卫城、圭屿铳城、钱屿铳城、木屿铳城、大泥铳城、溪尾铳城、石坑铳城、石码镇城、浯屿城、石美城、浒茂东门城堡,漳浦的六鳌所城、赤湖城、旧镇城、霞陵城、马口城(汛)、长桥城(汛)、青山司城、后葛司城、盘陀司城、古雷司城、将军领城、赵家堡、杜浔堡、北旗寨、港头寨,云霄县的西林堡、莆尾土堡、前涂土堡、云霄镇城,东山县的铜山所城、铜山水寨、八尺门城堡、赤石山城址、金石司城,诏安的漳潮司城、梅岭寨、洪淡司城、悬钟所城,平和县的旧县城、龟头城(遵筹寨),南靖县的旧县城、新县城(靖城)、涌口关、林田堡、朝天岭隘、韩婆径隘、元湖寨、大平岭堡,长泰县的旧县城、林墩寨。此外,瞭望楼有龙海的宴海楼、镇远楼,海防炮台和教场10多处,墩台近百个。”[10]
这些众多丰富的历史遗存,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要塞,作为漳州历史文化遗产也充分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参考漳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材料,对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海防遗产简要分述列举如下:
1.城垣城楼
(1)镇海卫城墙: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镇海村南侧,属明代福建沿海抗倭御敌的五个卫指挥所之一。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江夏侯周德兴筑城,现存城墙 2700米,残高4~7米,其中较完好的是东门、水门、南门,南门增建有瓮城,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城门用条石叠砌,城墙以块石垒砌。城内尚存3条古街巷,南门街有明代“父子承恩”石牌坊1座,北门保存较好的有清时重建的城隍庙,卫城中部有文庙遗址,南门的城墙内保留明代福德祠,此外,还有明代的罗汉石造等。历史上的卫城建制齐全、武备精良、文教发达,展现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省仅存的明代海防卫城遗址。
(2)六鳌城墙: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漳浦县六鳌镇鳌东村。明洪武二十年(1688)城建,绕山腰一周,六鳌城平面略呈长三角形,周长1930米,全部采用条石砌筑,墙厚2-3米。六鳌城城墙现残缺29处431米。城墙上均夯筑三合土城垛,现存最大残高5米,东、南、西南、北四面设城门。其中北门为主城门,门外建瓮城。全城建有5座水门,城中建观察台。西门内有明代天后宫,西门外有明隆庆五年兴建的关帝庙以及蔡厝祠堂等,城墙内西、南、东侧为古民居群。城内外保存有明代碑刻6处。六鳌城作为一座官军建造的城堡,城墙、城门、水门以及城中的配套设施建设反映了明初城池建造工艺的成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铜陵铜山古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山县铜陵镇公园街风动石景区内,占地4700平方米。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历代修葺。明清时期,戚继光、路振飞、徐一鸣等人曾在此抗击倭寇、荷兰殖民者,郑成功曾在此训练水师,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陈化成在此打击英舰队的进犯。原古城周长1901米,高5米,女墙864堞,窝铺16座,设有东门“晨曦”、西门“思美”、南门“答阳”、北门“拱极”四门,城墙由条石垒砌。现仅东门保存原来风貌,东城门洞高3.4米,宽2米,厚2米。该座建筑现总体保存完好,结构稳定,具有较高军事、历史文物价值,也是东山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4)悬钟所城墙: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诏安县梅岭镇南门村,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德兴建的防御倭寇、海盗的千户所级海防要塞。城堡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257972平方米,现存城墙 1800米,残高4~6米,宽3~3.5米,以条石叠砌。女墙861垛,窝铺15座,东西南北四门上各有楼,门道宽2.5米,高2.5米,外设瓮城。现城门尚存东、西、南三门,南城墙保存较好,其他城墙残缺。果老山上有明代至民国时期摩崖石刻36处,多系明代守城将领、幕僚及其友人题刻,为所城增光添彩。
(5)万松关: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文区蓝田镇梧浦村东的万松岭。万松关为历代漳郡通京、省孔道之要冲及漳东屯御要地,明崇祯二年(1629)郡守施邦曜建造。城门两侧各备楼道上下,门洞上方有谯楼遗址,外侧辟走马廊。原墙高25米,墙基厚7米,墙顶端厚约4米,总长100米,用花岗岩砌成,关门额上镌“天保维垣”。关门附近有明大学士林釬撰的碑刻《施公新筑万松关记》(已断残),东南侧保存有清同治年间左宗棠班师勒铭篆书残碑和光绪十二年(1886)《张公司马德政碑》。关墙垛口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1/3,现残存墙长55米,高8米,成为一处供后人缅怀的历史古迹。
2.亭台楼阙
晏海楼: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海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邑令瞿寅创建,是屹立于古月港的军事瞭望台,原为二层砖木结构,用八柱架梁筑成八角形,故又称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修,乾隆三年(1738)扩建,垒石增高至三层。1921年改为水泥檐沿。现存楼阁高22.4米,周长85.8米,地下有石室地洞,正门匾额镌“晏海楼”等字;二层门额刻“揽秀毓奇”。清乾隆《海澄县志》云:晏海楼“东望汪洋,西揖山乍,南瞰演武,北俯飞航,实为城偶奇观”。
1.城址
(1)井尾城址:三普新发现文物登记点,位于漳浦县佛昙镇整美村井尾自然村。明代属二十三都,井尾城,因城而名,称城仔山。明洪武二十年(1388)江夏候周德兴入闽经营海防建造六鳌城等,同时建造的五座水寨之一,亦由镇海卫官兵分守,洪武二十三年设井尾巡检司,建巡检司城(清代被海沙淹没),并设井尾澳水寨。驻兵1141名,征调军555名,船只46艘,巡守于镇海、六鳌、河洲、鲎壳屿之间,明景泰年间(1450-1457),水寨移铜山,井尾城设巡检司,清初废弃,城坍塌。康熙年间修的《漳浦县志》记载井尾城地点明确,原规模布局不明。
(2)盘陀城遗址:三普新发现文物登记点,位于漳浦县盘陀镇西厝村胡厝村。明正统六年(1441)奏请增建巡检司,清康熙初年先后裁掉青山、古雷、后葛、井尾4司,仅保留了盘陀巡检司,后来又移往云霄县内,城也因此逐渐受毁。近年在盘陀镇北侧发现了一座土城遗址,东、南两面为小溪,西、北面为平地,城无石地基,直接夯筑,墙厚2.5米,南面残高2米,西、北面平整作为道路,平面基本呈圆形,周长500米,遗址上没有发现石构件。
(3)赤湖城址:三普新发现登记文物点,位于漳浦县赤湖镇北桥村。元代末年,乡民为了抵御李志甫之乱,由首富曾仁礼倡建。明正统间被张发师攻陷,城墙坍废。正德元年(1506),朱秉英、黄白眉等造反,曾泽远等报请佥事陈大纪,巡检黄安董等重修,重修后的城垣高一丈九尺,周长一千二百丈,折算为4000米。城垛为三合土夯筑,墙厚约2米,残高3米,城墙下为护城河,河宽5米,城中辟有教场、园林等。万历年间,为防倭寇,县令胡继美再次重修。城中有城隍庙,保存有明嘉靖间《漳浦赤湖城碑》和万历四十六年《邑父母胡候修筑赤湖城记》,全面地记述了赤湖城的几次修筑过程。清初迁界时拆毁了城墙,现城址仅存其东、北侧约300米的墙基和部分墙体,城墙残高3米,护城河宽200米。
(4)旧镇铳城址:三普新发现文物登记点,位于漳浦县旧镇镇城外村东,南临旧镇港,处于鹿溪入海口。明天启年间,为郑芝龙占领驻扎旧镇城,至崇祯七年(1634),漳州知府升漳南分营守右参政施邦曜经营海防,建铳城于城东南侧海岸的小石山,以利用火铳封锁海面。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部潘庚钟毁弃县城,以旧镇作为县城,以铳城为主要据点。城墙依山而建,绕山一周,周长约400米,以条石砌筑,三合土墙垛,底层厚2米,残高3米,现存一水门和部分残墙,其余仅存基础。城之西侧岩石上有崇祯七年碑刻:“漳南分营守右参政施爷惠建铳城功德碑”,高约4米。
2.军事设施遗址
(1)水寨大山: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山县铜陵镇铜陵镇码头街九仙顶,是明代闽海五大水寨之一。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和明万历十年(1582),戚继光两次率师屯驻于此。南明永历年间,郑成功在此山屯兵。山上石刻“瑶台仙峤”为郑成功训练水师的水操台,山下有口当年郑成功开凿用水的万军井,附近龙潭山有当年郑成功部队的营房,称“龙潭石洞”。山上还有古代文人墨客题咏镌刻20多处,如明嘉靖五年巡海道蔡潮“宦海恩波”、东阁大学士林文穆《游九仙岩》、福建水师提督施德政《横海歌》等,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文化集结地。
(2)郑成功枪城: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海县港尾镇石坑村,依山而筑,东侧有文保单位南炮台,东、西、北三面临海,与东北面的厦门鼓浪屿、西北面的圭屿鼎足而立。枪城为郑成功镇守厦门时的重要外围据点。清顺治九年(1652)建,城墙取三合土,总面积2856平方米,东西宽42米,南北长68米,在高1.2米处设置枪眼。现残存现存东、西、南三面城墙,残高1~2.1米,厚1.2~1.4米。
(3)古雷墩台:三普新发现文物登记点,位于漳浦县古雷镇古城村,是一座明代官府建造的军事墩台,海拔约三四百米,面朝古雷海。墩台为石头所构筑,占地约20平方米,保存较差。墩台与古雷城相邻,为明时防御倭寇的哨所。墩台现已大部分被毁坏,只存一小段残墙,长40多米,掩没于丛林之中。
(4)东门古烟墩:诏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诏安县梅岭镇湖野山顶峰,此地为梅岭镇制高点,旧称“梅岭炮台”。始建于明初,古时在此拔军守望,贼至则以烽火为号,以便防御,土筑烟墩筑于石块堆砌而成的圆台上。残高1.1米,直径约6米。古烟墩尚存,解放战争时,当地驻军利用烟墩底部砌一防御设施,类似碉堡。
(5)南炮台:龙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海市港尾镇石坑村屿仔尾,东南侧靠南太武山,与厦门胡里山炮台遥相呼应。闽浙总督邓廷桢为配合林则徐禁烟,加强东南沿海御敌备战而筑。此炮台曾在1840年击退英国军舰及1937年9月3日击伤日舰“若竹号”起到关键作用。
3.洞穴址
铜陵郑成功营房遗址: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山县铜陵镇龙潭山腰,南望马銮湾,东北为东山湾内海。龙潭山山腰处有“龙潭石洞”,石洞存一大石覆盖,洞口向西,上端镌“云坞”二字。内洞高2米,面积约30平方米,曾作为郑成功营房之一。
1.戚继光功德碑:三普新发现文物登记点,位于漳浦县盘陀镇盘陀村南侧的忠勇祠遗址,明隆庆元年(1567)立,记载抗倭名将戚继光于嘉靖四十三年在盘陀蔡陂岭歼倭八百余级,建忠勇祠奉祀阵亡将士,立碑为戚公表功。碑高2.8米,宽1米,额首刻篆“大都督南塘戚公功德碑”,碑石为两截拼接而成。
2.俞公视察海防碑:三普新发现文物登记点,位于漳浦县六鳌镇下寮村北门自然村(六鳌城原校场边),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深州知州林茂桂、贵州参政郭廷良等为俞士章奉旨视察漳浦海防立,碑花岗石质,高2.8米,宽1.3米,额首篆书“宪伯俞公泽枯靖海碑记”,存700余字,字迹漫漶,难以辨识。
3.靖海将军施琅功德碑:龙海市级文保单位,立于龙海市石码镇解东居委会琵琶街,碑高3.2米、宽1.2米、厚0.3米,篆额“皇清”两字,四周边雕饰二龙戏珠和鹤鸟图案花框。碑文记载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平台的功绩,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四月立。
此外,还有诏安县梅岭镇南门村海滨的南门望洋台摩崖石刻,龙海角美石美村西门的西昆慈济宫明海防馆遗存的《那侯施公重修石美城新设海防馆镇记》、《邑侯徐公修城设馆功德碑》等石碑残碣。
漳州市的许多海防遗存大都处于沿海僻野之处,由于年久失修,得不到妥善保护,城内的台阶、寨门、墙体整体结构普遍不完整,颓毁较多,有的甚至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相当可惜。全市海防遗存形势不容乐观,总体境况一般,部分遗存堪忧,个别情况危殆,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自然因素的破坏。随着环境恶化,杂草丛生及暴雨冲刷、台风侵蚀等突发灾害的频繁发生,文物本体显得十分脆弱。二是城市化建设进程影响加大。因建设的需要而产生了旧有环境的更新与原始环境的破坏,这种建设性的破坏对海防文化遗产的保护构成严重威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步伐及居民生产生活的蚕食与破坏下,许多大遗址正面临逐步残缺或消逝。如:六鳌城原有上千户村民居住,近几年已陆续搬迁到山下定居,使之成为一座空城。加之空城年久失修,山上洪水冲刷,城墙榕树渐大,台风时常拉倒城墙。三是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监督管理不到位,科学监控和安全防范系统严重滞后。由于漳州的海防文保单位级别较低(最高为省级),目前尚未有国家级文保单位,保护经费难以保障,保护工作较为被动,未能及时对受损部位进行抢救与维修,丧失文物原有的风貌。且海防遗存大多分布在山区,面广、点多、分散,人防、物防条件差,文物安全工作尤为薄弱,盗掘、破坏事件时有发生,导致保护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1.要尽快编制海防文化遗存的全线整体保护规划和重要文保单位的保护方案。特别是已被国家确定为涉台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如六鳌城墙、万松关、水寨大山、南炮台、旧镇铳城址、施琅功德碑、许提督碑等文物点,要结合当前全国开展的涉台文物保护工程积极争取经费予以修缮,确保一些文物点得到及时的保护和抢救。
2.以申报为契机,提升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与档次。要进一步挖掘海防遗存的文化内涵,加强对海防文物点的有效管理,以申报为契机,积极推动文保单位的升级上档,推动六鳌城墙与镇海卫城墙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镇海卫、六鳌城作为“福建海防城址”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经费申报项目库的,力争五年内得到上级文物部门实实在在的扶持。同时,在合适时宜与国内其他海防重要城市捆绑提炼“明清海防遗址”申报国家“大线路遗址”或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真正保存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维护文化遗产应有的尊严。
3.加强对海防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当前“海丝”申遗工作相结合,建立海洋或海防博物馆,全面展示海防文物。成立专题研究机构,联合设立明清海防保护研究中心,协调军事研究机构要与相关文保单位结对子。海防文保单位要为研究机构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以提高海防文物的研究水平,增加海防文化的品位。
4.结合旅游业发展助推文物保护工作。漳州的海防文化遗存阵容大、数量多、可欣赏性,潜藏着旅游的丰富资源,要大力整合,提炼旅游线路,塑造旅游品牌,拉动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如同厦门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原厦门市文化局局长彭一万认为:“漳州是闽南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就南炮台及漳州东南沿海一带的浯屿岛、镇海卫、南太武山、火山口、铜山古城等遗迹,连成一线就是一条很有特色的军事旅游线路。”[11]与此同时,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也是别开生面的现实教材。一旦游游业大发展的同时,也必将促进了海防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开发与利用。
[1] 柯劭忞等.清史稿:兵九:海防(志113)[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2] 明太祖实录:卷188[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3] (清)沈定均续修,吴联薰增纂.漳州府志:兵纪(卷23)[M] .光绪三年芝山书院刻本.
[4] 陈寿祺纂.重纂福建通志:历代守御(卷86)[M].道光九年修,同治七年正谊书院刊本.
[5] 卢建一.从明清东南海防体系发展看防务重心南移[J].东南学术,2002(1):29-31.
[6] 卢建一.闽台海防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3:93-94.
[7] (清)周凯修,凌翰等纂.厦门志(卷3):兵防考[M].道光十年修,道光十八年玉屏书院刊本.
[8] 朱正元撰.福建沿海图说[M].光绪壬寅(1902)四月上海聚珍版印.
[9] 卢建一.闽台海防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10] 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漳州市志(5卷本):军事(卷3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 蔡文原.触动历史记忆,提供海防明证,可望跻身国宝:漳州南炮台再度引来四方热议[N].闽南日报,2009-03-25(5) .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its protection of zhangzhou coastal defense statistical remains
ZHANG Chang-shui
(Zhangzhou Municipal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Committee Office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Zhangzhou coastal defense cultural relics are mainly represented by the remain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Using defense, place, department, pass, village , stand as carriers, this paper combines chronicles books with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third national cultural relic census, trying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Zhangzhou coastal defense and analyze its protection state. Besides, this paper further probes the main idea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Zhangzhou coastal defense cultural relics so as to realize their sustainabl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s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angzhou coastal defense ;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2011-03-30
张长水(1974—),男,福建平和人,馆员,本科,副主任。
K854.3
A
1673-1417(2011)02-0071-07
(责任编辑:马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