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化背景下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模式

2011-02-20 07:07郭继福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年4期
关键词:建构支架教学模式

郭继福

鲁迅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辽宁沈阳 110045

论信息化背景下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模式

郭继福

鲁迅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辽宁沈阳 11004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都将迎来全面的变革。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正如爱因斯坦在《教育论》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支架”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后来用于“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建构主义认为教是支持、引导、协助,而不是包办代替、灌输,教师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而非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协助下逐步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层次活动的思维能力、技能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重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需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存在差异, 这一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它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知识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环节构成与实施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按照书本进行讲授,学生看黑板做笔记,偶尔有几张挂图,教学信息传递的途径极其有限;而现代教学模式下,教学信息传递的途径却非常丰富,它包括教师讲授、文字教材、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电子幻灯、网络教学系统、资源库、互联网等。在这种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第一步,为学生即将进行的学习任务搭建“脚手架”。我们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掌握方面会有哪些困难,学生以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即将学习的任务之间的距离怎样,也就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会出现在哪些环节等。其次,要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例如本节课需要学生完成哪些任务,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学习完本节课内容后学生在能力等方面会有什么层次的提高等。在这些准备都完成之后,就需要教师建立“接收支架”。在这一环节中,接收支架虽然仍停留在概念阶段,但其表现形式却可以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予以表现。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教师授课之前,先为大家展示了一段《大国崛起》的视频:日本人和李鸿章在马关签订屈辱条约;象征中国的巨龙匍匐在地上,几个代表帝国主义列强的外国人手中持刀,正要对巨龙进行切割。配上这样一段导语“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一败涂地,签订屈辱条约,中华民族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话语以低沉的声音结束时,画面逐渐变暗,直至黑屏。这时,课堂上除了学生们严峻的神情以外,就是每个人心里急切的问题:为什么中国会面临这样的境地?这样,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过渡到本课内容学习的接收支架被建立起来。

第二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运用多种媒体的组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巩固接收支架。“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学习的接收支架初步建立以后,就需要对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因此,需引入情境,巩固支架。实践中,教师提示: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是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但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却旧貌换新颜,像魔术师变魔术一样,日本的社会面貌和国家实力变得令人瞠目结舌。提出问题: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发展方向是什么?导引之后,视频展示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状况,再展示明治维新后的社会状况,尤其是军事的发展。视频再切换一段日本老百姓在明治维新后生活仍然贫苦,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屏幕字幕提示: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因市场狭小,原料资源不足等问题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寻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路,日本统治集团蓄谋发动侵华战争。再展示清政府专制、腐败的资料,如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的图片。这样,就将接收支架中的两个概念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矛盾、清政府专制腐败两个概念连接为一体,当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概念建立起来后,接收支架便完成了。这一支架是由多媒体配合完成的,既形象直观,又概念明确,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得到结论。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在“转换支架”的基础上,完成意义建构。独立探究内容主要有:教师提出关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搜索和选择资源,独立自主地进行问题探究。教师要对接收支架内的已经建立的概念进行引导,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例如《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教师在甲午战争前的中日两国情况进行引导之后,引导学生搜索和选择资源,对两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解和分析,由学生独立思考并研究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中国战败的原因,这场战争对中国、日本各有什么影响,对远东国际局势有何影响等。教师提供的资源有教材、网站、个人博客、多媒体材料、电视教材。在这些材料中,与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内容很多,学生需要按照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间的逻辑联系(即转换支架)去粗取精,筛选和甄别所有材料,逐渐做到无需教师讲授,学生自己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的学习效果。

第四步: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协商、讨论。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信息资源和材料,学生讨论时会有各种情况,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与教师原来设想的答案有很多的不同,此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给与适当的指导。如《甲午中日战争》对清政府战败的讨论,就涉及很多新的疑问,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实力不及日本海军吗?清政府的战略战术是否有问题?如果李鸿章坚持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打下去结果会怎样?在威海之战中如果北洋水师主动出击会怎样?如果这场战争中国胜了历史会怎样发展?转换支架的作用是使这些疑问在信息资源的帮助下更加明朗,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进行多种方法的效果评价。传统课堂中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课堂问答、学生答卷等方式进行,而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常常要借助互联网、校园网、学习网站等多种途径,教师对评价结论的整理和发布要比普通课堂教学更为复杂。例如可以采用随机检测与反馈检测相结合的计算机检测法,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检测效率,扩大检测的范围。在《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中,可进行以下两方面的检测。其一,让学生学完本节课内容后,及时用计算机打出所学的知识脉络,打出知识脉络的准确程度直接反映出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这一点是由历史教学注重历史各因素相互联系所决定的。知识脉络的打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搭架过程的反馈,再要求学生打出清政府战争失败原因,这是学生攀登支架自主学习过程的反馈。其二,利用自制CAI软件检测学生的整体学习,这个整体包括学习内容整体与学生整体两个方面。从内容上来说,检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检测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检查的步骤以选择题为主。学生操作鼠标,依据光标的变化,调出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消化、记忆和理解。教师同时扫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恰当的指点,对已形成的概念框架进行验证。另一部分是检测学生在本课所学内容即甲午中日战争的全面掌握情况,操作时计算机将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判断,如果正确,即用画面或语言给予肯定鼓励;如果错误,即启发其继续思维,这样人机对话的结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便于教师利用网络获取每个学生的信息,完成对支架式教学法所产生教学效果的检测。教师利用教师机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快速评估,对一些学生还有问题的知识进行及时辅导。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支架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基于这样的特点,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模式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教学目标分析。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师所做工作主要是确定期望学习者通过学习应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而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任务、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合适的教学支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课件、影视素材、实验步骤的调整与修改等)、引导学生利用支架主动探究与学习。教师要保证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能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能够为下一步的情景创设建立好主题。

第二,要注意合理进行情境创设。教学设计上,教师要通过问题的设置,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情境的设置起到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的支架作用。教师如能在建立问题支架后,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当然情境的设置还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使其具有现实性,以利于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

第三,要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信息化背景下的支架式课堂教学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而这些资源不会从天而降,“台上几分钟,台下几日功”。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敏锐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做资源开发的有心人,因此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做一个前期的设计分析,有了针对性和目的性,才会产生资源开发的敏感性,才能做好“支架”。例如我们需要收集报纸、杂志、网络、电影、电视节目资源,把它们和历史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联系起来,分析这些资源在哪个环节可以做成“支架”,使学生能够向更高的层次前进。

第四,要注意进行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师生关系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平等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感、独立性、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支架式教学模式是遵循人文主义观念构建的新一代教学模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审视、自我评价、自主建构是它的亮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进行转变,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支架只起到引导、提示、帮助的作用。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合作和自主、协作学习。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通过教学各环节的合理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不断将学生的概念理解成功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水平,使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取得明显的成效。

[1]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闫寒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傅维利.教育问题案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010-08-30

郭继福,本科,讲师。

猜你喜欢
建构支架教学模式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