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修聪
教育信息化的脚步越迈越快,由城市向农村推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9条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有广度、有深度,值得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并付诸教学实践。但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水平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梯度”。到了高三,对于作文教学,不得不绞尽脑汁,有个良策才好。在这种情形下,我提出“引导·积累——合作·自主——强化·发展”的高三作文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时间安排上有相对明显的两个阶段,“引导·积累”和“合作·自主”是同步进行的,以“引导·积累”为主,以“合作·自主”为辅,但“自主”是目的。所以“引导·积累”和“合作·自主”是第一阶段,这阶段安排在高三上学期;第二个阶段是“强化·积累”,安排在高三下学期。这种模式集中体现《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旨在“立人”,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与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等教学原则紧密相结合。
“引导·积累——合作·自主——强化·发展”作文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求和特点。
“先生引入门,修行在各人”,因为写作基础薄弱,写作习惯不好等原因,到了高三总复习时,最为困惑的是如何搞好高三作文模块的系统复习。我认为首先在引导、积累,针对学生狭小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圈子,引导他们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源头活水”上做积累;针对学生“血气方刚”的情感特点,引导他们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作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以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发展创造性思维上积累;针对学生平时语言单调、枯燥并夹杂方言的情况,引导他们多说,并用普通话对话、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主张,达到听说能力和词汇量、语言正确、流利表达的积累;针对学生平时忽略清晰、工整书写,引导他们养成正确、清晰、工整地书写;等等。我主要采用的是每天一文言短文引导积累法。
教师准备100篇文言短文,装订成册。这些文言短文都应具有深刻的寓意,都能引发学生在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对他们合乎科学理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如:《穿井得人》、《孟母教子》、《华歆王朗》、《社鼠》、《疑似》、《鲁人身善织屦》、《嗟来之食》、《蜀犬吠日》、《顾荣施炙》、《车厢坦腹》、《河中石兽》、《北人学没》、《心不在马》、《生木造屋》、《千金买首》、《陶母责子》、《曲高和寡》等等。
以下摘录2篇小短文为例并做简要分析。
1.《孟母教子》: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韩诗外传》
这篇小短文的重点语句有:“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明不欺也”。短文的引出一个“诚信”的话题。
2.《华歆王朗》:华歆、王朗俱乘船,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说新语》
这篇小短文能引出同学们关于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讨论,就如“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各有各的价值标准。
利用课堂前5—10分钟,提问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诵读、翻译重点语句,教师加以简要点评、补充。在每则短文的寓意或中心的挖掘上提倡集思广益、引古喻今,并以之为话题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作为写作的素材。
新课程强调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目标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量的积累。但这种短时间的大量话题积累确实有“囫囵吞枣”之嫌。怎么办呢?这要教师勤于批改,投入热情,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话匣子打开了,就不再拘束,很多同学会针对文言短文中所寄寓的深意、教师布置的话题、社会上热点进行挖掘并抒写出来。教师持着师生共同合作的态度,互动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由“要我写”到“我要写”再到“我能写”。比如,在《假如性格可以改变》话题作文中,有很多同学认为假如性格可以改变,那么大家的都是一样的完美。当然,教师也应重视、考虑学生的见解,就象同学们说的“假如性格可以改变,那么世界就不再精彩”。按照情理分析,确实是这样,但这是写作可以适当地对生活进行想象和夸张。假如高考真的出现此类题目,你不写,那“十年寒窗”就付之东流。这正是反映出“表达与交流”的总要求之一——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到了“我能写”的阶段,教师的角色也由“引路人”演变为“旁观者”。对每天一文言短文,教师不再评头论足了,完全由学生掌握课堂前10分钟,让学生内部展开“批斗”,最终达成共识。这样既科学合理,又合乎学生的心理感受;既达到相互交流又体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感;既锻炼了口头表达又促进思想的成熟、稳定。这种方法最能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第一阶段开始时,主要由我个人去点评每一则短文,个别同学持有异议。现在由他们同学间展开讨论,最终是少数服从多数,得到集体性的观点。对于个别性的看法、意见,有创新的要予以大力推荐和赞赏;对于不大正确的,我们持着“允许学生犯错误,但下不为例”的原则予以纠正,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
到了高三下学期,作文教学进入 “强化·发展”阶段。因为下学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在这一阶段,改为每周用两节课进行专项的话题作文考试,提出多个话题,让学生选择一个,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有质量、有字数的文章。教师及时予以批改后,发还给学生,让学生针对教师的意见进行自改。自改后,同学间展开互改,从自改到互改是在一节课内完成。整个课堂以讨论、辩论的形式进行,最后推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若干篇。每隔两周,两个班级便结出一本优秀作文专辑,让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尝到发展的甜头,增强自信心,走上考场就会正常发挥。
“引导·积累——合作·自主——强化·发展”高三作文教学模式只是我从平时的教学中摸索出的方法,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