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知伟 朱乐丹
声情并茂“读”《论语》
黄知伟 朱乐丹
文言文教学要受重视朗读,在教学《〈论语〉选读》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读、示范读、吟咏读、品味读等方法放情朗读,体会字、句、章的音韵美、节奏美、结构美、内涵美,进而达成积累知识、培养能力、传承文化、提升思想的教学目标。
朗读 思考读 示范读 吟咏读 品味读
现行的浙江省高中语文教材《论语》的入选,将对经典的训练、国学的研讨纳入了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为他们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经典文化的古为今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作为文言经典的《论语》,要实现有效解读,结合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笔者以为朗读为其锁钥。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中说,《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国文化的经典。《〈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文字、文章和文化。那么,朗读之于三个层次教学的意义何在呢?
《论语》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古人对于古代汉语的学习反复强调的是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才能领悟经典的深意。《论语》教学的文字层面,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价值目标是读懂文章、积累知识。汉语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音变,有的义疏,有的通假,有的生僻,因而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意,首先要“读”懂文字。
文字之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读,疏通文字、语句。读出语气,形成语感,积累文言知识。
《论语》从形式上来说,是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整部书的章法灵活,句式活泼,对话的方式使得抽象的道理有了生动的语境,“文以气为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由仁者之爱发而为深沉真挚舒卷自如的气韵之美,由圣人之心出而为人生智慧哲理之思的内涵之美。
文章之朗读,要读懂文章,领悟技巧,读出文气,形成文感;要读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感情发展的思路。
《论语》从内容上来说,它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论语》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浸润在对话中,孔子师生的形象化的语言、神情、动作,为学生理解文化内涵提供了生动的语境,为向学生诠释其现实意义搭建了平台。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大多简短、含蓄,意味隽永。孔子对弟子的教诲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在品鉴《论语》时若能抓住描绘人物神采的词句来朗读,定能引领学生通晓其中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拓展文化视野,进而达成文化传统的评析与传承。
文化之朗读,要读出感情,读出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传承文化,提高修养。
朗读之于《〈论语〉选读》的教学意义如此重大,那么为了有效解读《论语》,笔者就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不同形式的朗读之于《〈论语〉选读》教学的要义。
思考读是带着问题朗读,有目的地朗读,边读边思,真正做到自悟自得。教《为政以德》中的《季氏将伐颛臾》一章,“颛臾、社稷、虎兕、柙、椟”等生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样较长较难断的句子能准确而又流畅地朗读,学生于文意的理解可以说已通晓了大半了。教《高山仰止》一文,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之前抛出这样的问题:这个精英大聚会里,孔子出现在各种场合,即使不直接出场,也会在别人的口中,特别是在他学生的心目中出现,我们就以他和学生的关系为切入点,围绕孔子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和学生又怎么对待孔子这两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读、思,才能整体感知文意,为评、品奠基。教《沂水春风》一文,师以“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切入口,设计“夫子为何‘吾与点也’,夫子为何‘喟然叹’”两个贯穿全课的问题,让学生读读思思,为教学中师生的对话搭建了一个平台,利于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思考读,调动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参与,发挥“有声语言”的作用,使言出于吾口,意出于吾心,教学自然“可以有得尔”。
语文教学中的示范性朗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正音正字,理解语句,而且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文本的内涵、情感。范读是《论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代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师若在课堂上很好地示范一篇课文的朗读,可以说他完成了教学工作的70%。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文本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音,同时一开始就会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特定的文境。记得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教授《诲人不倦》一文时,让学生反复念“诲人不倦”四字,学生很难入境,四个字要读出情感谈何容易!肖老师适时做示范朗读,抑扬顿挫的声调中孔子对于教育的无怨无悔浮现于眼前,对于学生的循循善诱萦绕于耳际。肖老师范读之后,学生再朗读这四个字,是那么的入情入味。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于课文的感悟怎能不“顺理成章”;对于经典的习得怎能不“水到渠成”。
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文本情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如视其人,如闻其声,如悟其情。伴随着教师的范读,文本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入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反复朗读、吟咏是一个细嚼、品味、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吟咏读,可以读得摇头晃脑,可以读得魂魄出窍。第一次朗读可能只是了解了文句的组织,第二次朗读也许只能把古意转换成今意,第三次朗读就有可能真正地解读文本,甚至第四次、第五次……因此,在《论语》教学中采用吟咏读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引领学生不知不觉地入境,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沂水春风》一课中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笔者让学生反复吟咏。学生渐渐入境,自然而然地驰骋着想象,并用自己的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这个色彩明丽、生趣盎然的图景,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品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只有在品读中才能得到再现。品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的朗读。品读是对文本的揣摩,是对文本的体验,是对文本的比较,是对文本的探究。
《君子之风》7.16.7.19两章是孔子自道的文字,为我们传神地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可爱的夫子形象,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复揣摩孔子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揣摩中品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夫子高尚的情怀和乐观情绪,还可以形象地理解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涵。
《高山仰止》章句的人物语言情感丰富强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反复吟咏,揣摩人物语气,置换角色做体验,品味思想感情。教学11.9和11.10两章,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渊死了,一向视其如子的孔子悲痛欲绝。为了让学生体悟他们之间的感人至情,笔者引导学生结合颜渊的详细资料以及“贤哉,回也”中孔子对颜渊由衷的赞美和器重,反复诵读、揣摩,激活体验。学生朗读起来自然会“情动辞发”:“噫!天丧予!天丧予!”一个叹词两个叠句中学生读出了悲痛欲绝,“子哭之恸……”一个“恸”字学生感受到了足可催人泪下的“痛”!在一次次朗读中,体验孔子看到学生志向远大“归与!归与”的由衷喜悦,体验孔子对生病的伯牛“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痛苦和无奈,体验对有勇无谋的子路“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的牵挂和担忧……
当代语文大师庄文中先生说过:“朗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间,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论语〉选读》字、句、章的音韵美、节奏美、结构美,内涵美不通过朗读是无法体会到的。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我们应艺术地设计好每一篇章的朗读,让声情并茂地朗读,引领学生真正进入《论语》的文本世界。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六中学,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