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启
作为教师,说到讲课应该人人都会,但要把课讲好,却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尤其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讲求讲课的艺术更是一个新的课题。
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想把课讲成一门艺术。应该做到以下三点: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发挥知识的牵引作用;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科学把握课堂节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就是要把课备好。首先是备好学生。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他们的个性品质丰富多彩。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需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要能很快地记住班上每个学生的名字,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性格、兴趣、爱好及家庭状况等,掌握了这些情况,讲课时就更有针对性。其次是备好讲课内容。语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古今中外名作荟萃,脍炙人口;诗歌、散文、小说,新颖活泼,娱人耳目。要把这些内容教给学生就得认真备课,篇幅短的内容先把它背下来,篇幅长的内容,要反复阅读,一字一句去揣摩,理解知识,理解情趣,理解意境,理解主旨,理解思想。为讲解和答疑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是背好教法。尽管人们常说教无定法,但绝不是课无教法。这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对象而定。有的需要讲解式,有的需要阅读式,有的需要问答式,有的需要讨论式,有的需要观摩式,也有的需要多种形式的结合。忌讳的是满堂灌,欢迎的是互动启发式。
做好了课前准备,只是为一栋房屋准备好了砖瓦,真正的华丽殿堂还得认真构建。调动学生的激情就是一个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得有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即导入新课的导入语。导入语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语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课文上来,并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以提高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导入课文的技巧至关重要,导入得好,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讲《红楼梦》时可以这么导入:“携手心爱的人走上红地毯,这是青年人都向往的事情,但这对恋人是两情相悦还是媒妁之言,就反映了那个社会是否进步。今天咱们来学习《红楼梦》,看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及由此反映的社会现实。”这样导入即让学生产生兴趣,又让学生生发急切关注课文主要内容的欲望。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都体现出来了。
其次讲课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教师应有民主意识,要善于创设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 “引导而不是拉拽”,“激发而不是压制”,“促进而不是代替”,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中的再现性和多样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要在教学中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在课堂上不断地得到体现,从而使他们的激情得到尽情挥洒。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讲课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很重要。我们要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讲授汉字的书写时,可以教学生一些识记的技巧。“圆”与“园”读音一样,书写就要区别开来。第一个字是外面一个“口”内中一个人员的“员”,人员的“员”上也有一个“口”,如果把方块汉字的“口”看做“O”形的话,也即外面一个大圆,里面一个小圆,大圆套小圆,自然圆规、圆满、团圆该是这个“圆”了;而第二个字是外面一个“口”内中一个元旦的“元”,元旦的“元”两横一撇竖弯钩,形似四条小路,有人走的,自然公园、花园、动物园该是这个“园”了。在讲授成语的运用时,可借用一些小故事或典故,帮助学生理解并加深记忆。例如讲“瓜田李下”这个成语时,就可借用一个小故事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清朝时有一个刚出嫁就死了丈夫的女子,面对家中年壮的公公、长大的小叔子的尴尬境地。想打破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常规,向新到任的年轻县令递交了一份离婚状子,状子是这么写的:“公壮叔大,瓜田李下,当嫁不当嫁。”县令立批:“嫁!嫁!嫁!”学生马上就领悟到这个女子离婚是为了避嫌,保持名节,原来这个成语是说嫌话的意思。又如“沆瀣一气”、“杯弓蛇影”等成语就可借用典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讲文学常识时,就可先把中国的历史线索编成口诀告诉学生,如“夏商周秦汉三国,东晋西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解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这根主线,再进行横向梳理,就容易把握了。
科学把握课堂节奏,方可构建高效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的多与少,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师讲得面面俱到,不分主次轻重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是不能收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的,其结果往往是“一面都不到”。文章的体裁不同,就不能一味地从作者介绍、文章字词讲起,然后段落结构分析,总结中心,最后归纳写作特点这样千篇一律地处理详略。教师应从文章的体裁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传授知识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次要内容“轻描淡写”。这样根据教学内容来控制教学节奏,既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又有利于保持生气蓬勃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又注重了方法,科学的把握了课堂节奏,一堂好课就不难实现了。